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仁惠专利>正文

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0337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喂纱导轮装置固定于一心轴上,喂纱导轮包括一导轮,导轮具有一中空的轮体,轮体内部中空处设有一第一与一第二装置区;一第一与一第二滚珠组,第一滚珠组装置于轮体内部的第一装置区,第二滚珠组装置于轮体内部的第二装置区;一轮内筒,轮内筒具有一第一与一第二内筒体,第一内筒体装置于轮体内部的第一装置区并限制第一滚珠组于第一装置区,第二内筒体装置于轮体内部的第二装置区并联接于第一内筒体一端,且限制第二滚珠组于第二装置区,心轴插固于第一内筒体另一端,导轮藉第一与第二滚珠组旋转进行喂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喂纱轮的装置结构,尤指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喂纱导轮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如图I与图2所示,为现有喂纱轮的导轮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与组合剖面示意图,图中导纱轮90具有一导轮本体91,导轮本体91于其侧边上具有环设有一圈凹槽92,以供纱线藉凹槽92绕经导纱轮90(图中未示),且导轮本体91 一端往内凹陷有一轮内孔93。导纱轮90于轮内孔93中装置固定有一轴承94,并以一防尘盖95套盖于其具凹槽92的一端,且如图中所示,一支撑导杆94于穿经防尘盖95后,伸入导轮本体91的轮内 孔93并与轮内孔93中的轴承94 一起固定于导轮本体91内,使导纱轮90藉以套设固定于支撑导杆94上。现有喂纱轮的导轮结构于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其轮内孔93与装置于其中的轴承94外周间会因长期旋转使用而造成磨损,使得整个导轮本体91与轴承94需要一起汰换均重新更换为新品,此一长期使用而需汰换新品的不足处,对于目前因应供产量增加使必须在针织机上增设喂纱轮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需要汰换的导轮本体91与轴承94数目相形增加,不但提高生产加工的成本,更是造成材料上的浪费与不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专利技术人对现有喂纱轮装置进行改良,且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将喂纱导轮装置固定于一心轴上,该喂纱导轮包括一导轮,该导轮具有一中空的轮体,该轮体内部中空处设有一第一装置区与一第二装置区;一第一滚珠组与一第二滚珠组,该第一滚珠组装置于该轮体内部的第一装置区,该第二滚珠组装置于该轮体内部的第二装置区;一轮内筒,该轮内筒具有一第一内筒体与一第二内筒体,该第一内筒体装置于该轮体内部的第一装置区并限制该第一滚珠组于该第一装置区,该第二内筒体装置于该轮体内部的第二装置区并联接于该第一内筒体一端,且限制该第二滚珠组于该第二装置区,该心轴插固于该第一内筒体另一端,该导轮藉该第一滚珠组与该第二滚珠组旋转进行喂纱。所述的该轮体于该第一装置区外侧设有一第一嵌槽,另于该第二装置区外侧设有一第二嵌槽,该喂纱导轮更包括有一第一轮体盖与一第二轮体盖,该第一轮体盖对应盖合于该第一内筒体外侧并固定于该第一嵌槽,该第二轮体盖对应盖合于该第二内筒体外侧并固定于该第二嵌槽。所述的该喂纱导轮更包括有一导轮外盖,该导轮外盖对应盖合于该第一轮体盖外侧并套合固定于该轮体上,该第一轮体盖具有一盖孔,且该第一内筒体一端对应该盖孔伸出该第一轮体盖外。所述的该导轮外盖内设有一装置凹槽并设有一相通于该装置凹槽的穿通孔,且以该装置凹槽伸出套合于该第一轮体盖外的第一内筒体,使该第一内筒体相通于该穿通孔。所述的该导轮外盖于顶面边际处往下延伸有一盖轮沿。所述的该导轮更包括有一轮内凸沿,该第一装置区与该轮内凸沿交界处形成有一第一内置面,该第一内筒体往外延伸有一第一凸圈,且该第一凸圈对应该第一内置面设有一第一内筒面,并藉由该第一内筒面与该第一内置面共同限制该第一滚珠组于该第一装置区内。所述的该导轮更包括有一轮内凸沿,该第二装置区与该轮内凸沿交界处形成有一第二内置面,该第二内筒体具有一凸接座,该凸接座对应该第二内置面设有一第二内筒面,并藉由该第二内筒面与该第二内置面共同限制该第二滚珠组于该第二装置区内。所述的该轮内凸沿夹设于该第一装置区与该第二装置区之间,且该第一滚珠组与该第二滚珠组分别由该导轮的两侧装置于其中。所述的该第一滚珠组与该第二滚珠组的滚珠采用塑料材质。·所述的该第二内筒体顶部具有一凸接块,该第二内筒体以该凸接块联接于设在该第一内筒体一端的一套接口处。于现有技术中,因长期使用磨损使得导纱轮的导轮本体与轴承需要一起汰换均重新更换为新品,于本技术中的喂纱导轮于导轮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内筒体与第二内筒体,且以该二内筒体分别将第一滚珠组与第二滚珠组限制于导轮两侧的第一装置区与第二装置区内,以供导轮藉该二滚珠组旋转喂纱,喂纱导轮藉此一设置于导轮内部的旋转喂纱结构,使于长期使用磨耗后,只需要更汰换磨耗后的导轮,而保留其它导轮内部的组件继续使用,以节省需要汰换的组件数目,节省成本,并具有后续维修保养上的便利性。喂纱导轮于其导轮两侧分别设置有轮体盖,以将第一内筒体与第二内筒体与心轴紧配合成一体,并于喂纱导轮最外侧加设导轮外盖,使藉其上的盖轮沿作为遮蔽物,防止导轮于快速旋转喂纱时由外部吸入灰尘及绵絮,以减少棉絮积存。再者,喂纱导轮于其导轮上加设导轮盖后,可大幅减少纱线间干涉情形并避免纱线缠绕或不慎卷入缝隙中的故障状态,以缩短送纱过程中的故障排除所花费的时间,大幅缩短断纱处理所需的停车时间,有效提高送纱作业的产能并提高针织布匹的质量。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藉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喂纱轮的导轮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现有喂纱轮的导轮结构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组合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及图4中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组合立体示意图以及立体分解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的喂纱导轮100如图中所示固定于一心轴A上。喂纱导轮100包括有一导轮10、一第一滚珠组20、一第二滚珠组30、一轮内筒40、第一轮体盖50、一第二轮体盖60与一导轮外盖70。喂纱导轮100的导轮10具有一中空的轮体11,且轮体11于其内部中空处预设有一第一装置区12与一第二装置区13,第一装置区12与第二装置区13之间夹设有一轮内凸沿14。同参图5中所示,第一装置区12与轮内凸沿14交界处形成有一弧形的第一内置面141,第二装置区13与轮内凸沿14交界处形成有一弧形的第二内置面142。第一滚珠组20与第二滚珠组30分别由导轮10的两侧装置于其轮体11内,且第 一滚珠组20装置定位于第一装置区12的第一内置面141处,第二滚珠组30装置定位于第二装置区13的第二内置面142处。于本实施例滚珠组的滚珠可选择采用塑料珠。导轮10于其轮体11的第一装置区12外侧设有一第一嵌槽15,另于其第二装置区13外侧设有一第二嵌槽16,且轮体11于其外表面凹陷有一圈纱绕槽17,以供纱线Y如图6中所示藉纱绕槽17绕经导轮10。喂纱导轮100的轮内筒40包括有一第一内筒体41与一第二内筒体42,第一内筒体41具有一圆柱形中空的本体,本体两端分别为一内端411a与外端411b并往外延伸有一第一凸圈412,第一凸圈412于其往内端411a侧对应轮内凸沿14的第一内置面141设有一弧形的第一内筒面412a。第一内筒体41与第一滚珠组20 —同装置于轮体11内部的第一装置区12,并藉由第一内筒面412a与轮体11内的第一内置面141共同限制第一滚珠组20于第一装置区12内。第一内筒体41另于内端411a处形成有一套接口 413。第二内筒体42往上方延伸有一凸接座421,凸接座421顶部具有一凸接块422,并另于底部外侧对应轮内凸沿14的第二内置面142设有一弧形的第二内筒面423。第二内筒体42藉凸接座421与第二滚珠组30 —同装置于轮体11内部的第二装置区13,且以凸接块422联接于第一内筒体41内端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该喂纱导轮(100)装置固定于一心轴(A)上,其特征在于,该喂纱导轮(100)包括:一导轮(10),该导轮(10)具有一中空的轮体(11),该轮体(11)内部中空处设有一第一装置区(12)与一第二装置区(13);一第一滚珠组(20)与一第二滚珠组(30),该第一滚珠组(20)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一装置区(12),该第二滚珠组(30)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二装置区(13);一轮内筒(40),该轮内筒(40)具有一第一内筒体(41)与一第二内筒体(42),该第一内筒体(41)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一装置区(12)并限制该第一滚珠组(20)于该第一装置区(12),该第二内筒体(42)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二装置区(13)并联接于该第一内筒体(41)一端,且限制该第二滚珠组(30)于该第二装置区(13),该心轴(A)插固于该第一内筒体(41)另一端,该导轮(10)藉该第一滚珠组(20)与该第二滚珠组(30)旋转进行喂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惠陈伯霖
申请(专利权)人:陈仁惠陈伯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