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储纱轮及一压纱结构,储纱轮可旋转地连接于本体,压纱结构设置于本体上,压纱结构包含一枢轴件、一第一压纱片及一第二压纱片,第一压纱片及第二压纱片活动地穿设于枢轴件上,第二压纱片以重力压制于第一压纱片上,以达到压制纱线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压纱结构的构造较为简化,且操作上较为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送纱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纺织机械都必需具有不规则送线的需求,以适应布面花纹图案的编织及布面张力等因素,从而达到对纱线供给的需求。尤其是条带式的送纱装置,其不需采用主动电机,而是使用针织机上配备的条带作为动力源,简化了机构,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送纱装置都设置有一储纱轮,纱线可缠绕于储纱轮上,以便通过皮带(图略)等条带元件驱动皮带轮,进而通过传动轴传动储纱轮旋转,从而利用储纱轮带动纱线进行储纱 及送纱的动作。公知的送纱装置都设置有一压纱器,可利用压纱器压制于纱线,使纱线输送较为稳定。但是,公知的压纱器大多是利用磁铁或弹簧来推动压纱,其构造较为复杂,且利用磁铁吸附或弹簧推动压纱元件,操作上较不稳定,使纱线输送较不稳定。于是,本领域需要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其构造较为简化,且可达到较佳的、稳定的纱线输送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该送纱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储纱轮,其可旋转地连接于该本体;以及一压纱结构,其设置于该本体上,包含一枢轴件、一第一压纱片及一第二压纱片,该第一压纱片及该第二压纱片活动地穿设于该枢轴件上,且该第二压纱片以重力压制该于第一压纱片上。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枢轴件呈倾斜状。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枢轴件通过一连接件设置于该本体上,该枢轴件远离该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一挡止件。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枢轴件上设有一通孔。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枢轴件外缘套设有一衬套。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第一压纱片及该第二压纱片分别具有一穿孔,该第一压纱片及该第二压纱片以所述穿孔配合于该枢轴件。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枢轴件上活动地穿设有至少一配重件,所述配重件压制于该第二压纱片上。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送纱装置包含一第一传动轴、一第二传动轴及一离合器,该第一传动轴及该第二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本体,该离合器设置于该第一传动轴及该第二传动轴之间,该储纱轮连接于该第二传动轴。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离合器包括一固定座、一驱动盘、一电磁线圈、一垫圈及一被动盘,该固定座设置于该本体内,该第一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该固定座上,该驱动盘连接于该第一 传动轴的一端,该电磁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该第二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电磁线圈上,该垫圈设置于该固定座与该电磁线圈之间,该被动盘与该驱动盘相对设置,该被动盘连接于该第二传动轴的一端。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第一传动轴及该第二传动轴上、下相对地设置。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储纱轮与该第二传动轴之间设置一单向控制装置。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储纱轮上设置有一耐磨层。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储纱轮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该储纱轮顶部形成有一开口,该开口与该容置空间相通,该储纱轮的内侧及外侧分别设置有光感应器,该储纱轮内侧的光感应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储纱轮内侧的光感应器为红外线发射器或红外线接收器,该储纱轮外侧的光感应器为红外线接收器或红外线发射器。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储纱轮上可升降地设置有一压纱圈,该压纱圈压制于该储纱轮下缘。本技术的送纱装置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技术的送纱装置设置有压纱结构,第二压纱片利用重力压制于第一压纱片上,以达到压制纱线的效果。本技术的压纱结构的构造较为简化,且利用重力压纱,稳定性较佳,使纱线输送较为稳定。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送纱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送纱装置另一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压纱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的压纱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的压纱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送纱装置11 本体111固定部112导纱件113导纱件114导纱件115导纱件116 轴承117固定座118容置槽12皮带轮13第一传动轴131 基部14驱动盘141弹性元件15电磁线圈16被动盘161磨擦面17第二传动轴171 轴承172锁固 件18储纱轮181光感应器182光感应器183储纱钉184压纱圈185上轮体186下轮体188容置空间189 开口A导纱斜面B耐磨层19 垫圈20单向控制装置21压纱结构211枢轴件2111通孔(透孔)212第一压纱片2121 穿孔213第二压纱片2131 穿孔214连接件215配重件216配重件217挡止件218 衬套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I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揭露一种电磁离合型式的送纱装置,但并不限制于此,本技术也可应用于其它型式的送纱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送纱装置I包括一本体11、一皮带轮12、一第一传动轴13、一驱动盘14、一电磁线圈15、一被动盘16、一第二传动轴17、一储纱轮18及一压纱结构21。本体11的一端具有一固定部111,固定部111能配合螺丝锁附固定于针织机上适当的位置。本体11上设置有多个导纱件112、113、114、115等,能用以导引纱线,但导纱件设置的数量及位置并不限制,可根据需要而加以变化。本体11的内部形成有一容置槽118,该容置槽118的底部可呈开口状。皮带轮12的中心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3的上端,使皮带轮12与第一传动轴13可作同步的转动。第一传动轴13以两轴承116枢接于固定座117,固定座117再设置于本体 11内,使第一传动轴13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上。皮带轮12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的上方,且第一传动轴13的下端伸入本体11内部,皮带轮12能用以与皮带(图略)等条带元件啮合,从而驱动皮带轮12及第一传动轴13旋转。第一传动轴13的下端可设置有一基部131,驱动盘14设置于基部131的底部,使驱动盘14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3的一端(下端)。驱动盘14可呈圆环状盘体,驱动盘14为一铁件,从而能被电磁线圈15及被动盘16所吸附。另于驱动盘14与基部131之间可进一步地设有弹性元件141,弹性元件141可为弹片等弹性体,弹性元件141可提供驱动盘14向上移动的复位力量。所述的固定座117、第一传动轴13及驱动盘14可组装成一上模块。电磁线圈15及被动盘16位于驱动盘14的下方,且被动盘16位于驱动盘14与电磁线圈15之间,被动盘16可旋转地盖置于电磁线圈15的上方。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相对设置,被动盘16为一铁件,被动盘16的顶部也可进一步地设置有一较粗糙的磨擦面161,用以增加磨擦力,以避免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接触时产生打滑。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在电磁线圈15的磁场作用的范围内,因此当电磁线圈15通电激磁时,电磁线圈15产生的磁力可传递至被动盘16及驱动盘14,使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相吸附。第二传动轴17的一端(上端)固定地连接于被动盘16的中心,第二传动轴17的上端以两轴承171枢接于电磁线圈15,使第二传动轴17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压纱结构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储纱轮,其可旋转地连接于该本体;以及一压纱结构,其设置于该本体上,包含一枢轴件、一第一压纱片及一第二压纱片,该第一压纱片及该第二压纱片活动地穿设于该枢轴件上,该第二压纱片以重力压制于该第一压纱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紫彬,
申请(专利权)人: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