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缸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7727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用缸壳体结构,所述壳体(5)安装有车辆制动系统中与分泵(2)配合的顶杆(4),顶杆安装在壳体内,其伸出的一端与分泵活塞(3)接触,另一端形成楔形块(7)利用涨力推动左右活塞杆(9),活塞杆带动蹄片(10)压向制动鼓,其特征在于:作用缸壳体由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在壳体内有一经加工形成的平面(12)支撑并对楔形块的端面限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用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质量较高的壳体,经加工形成的平面克服了原铸造所形成的两条筋质量不稳定的弊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合格率从40%上升到9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ー种工程机械,特别是ー种轮式起重机刹车系统的作用缸壳体零件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工程机械特别象轮式起重机,其制动驱动机构通常用液压或气动,当踏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总泵的油液在活塞的作用下,以一定压カ通过油管分别送至各制动分泵,分泵连有一作用缸,作用缸上有一推杆顶在分泵的活塞上,依靠活塞的动作推动推杆移动,推杆的端部有一楔形块,通过楔形块推动ー组弹子,其涨カ将垂直于推杆轴线的左右活塞杆推动,活塞杆带动蹄片压向制动鼓,产生制动作用,放松踏板后,制动总泵活塞在其泵内回位弹簧作用下复位,液体压カ降低分泵的活塞回缩,作用缸的推杆在弹簧作用下回縮,这·时各车轮的制动蹄片被回位弹簧拉回。因此作用缸壳体是整个前后刹车系统中的关键零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刹车系统的可靠性,以往的作用缸壳体是采用一般砂型鋳造,它的特殊结构很容易造成内外不同心,内壁发生干渉,推杆支撑面垮塌,气孔夹砂等缺陷,造成加工成品合格率仅达到40%,加上以往的推杆支撑面由作用缸壳体内两条筋形成,而这两条筋是由鋳造加工形成,由于铸件筋无法加工,筋高低不好控制,其尺寸及強度很难得到保证,加上铸件缺陷,经常发生杆件易卡,定位不准确的弊病,因此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个能克服公知技术缺点,改进作用缸内与推杆配合的支撑面的质量,以及作用缸整体质量得到改进的ー种作用缸壳体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为ー种作用缸壳体结构,所述壳体安装有车辆制动系统中与分泵配合的顶杆,顶杆安装在壳体内,其伸出的一端与分泵活塞接触,另一端形成楔形利用涨カ推动左右活塞杆,活塞杆带动蹄片压向制动鼓,其特别之处在于作用缸壳体由消失模铸造エ艺形成,在壳体内有ー经加工形成的平面支撑并对楔形块的端面限位。采用上述方案,用消失模铸造エ艺形成质量较高的壳体,经加工形成的平面克服了原鋳造所形成的两条筋质量不稳定的弊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合格率,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下面结合图示及实施例对方案作更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作用缸壳体结构工作原理的示意图2为作用缸壳体结构装配立体图3为作用缸壳体结构主视图4为图3俯视图5为图3左视图;图6为图4中A— A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是一般工程机械主要是轮式起重机制动系统的简图,其制动驱动机构通常用液压或气动,以一定压カ通过油管I输送,油管I连接各制动分泵2,制动分泵的活塞3与一根顶杆4的一端接触,顶杆4安装在本方案所要涉及的作用缸壳体5内,顶杆4套有ー根压缩弹簧6,其一端为楔形块7,楔形块与ー组弹子8配合,当顶杆4受到活塞3动作时挤压与弹子8接触的左右活塞杆9,通过涨カ推动 活塞杆,活塞杆带动蹄片10压向制动鼓,完成刹车,当失压后弹簧11复位蹄片。顶杆4不工作时在压缩弹簧作用下向上推向活塞,此时楔形块T 一端悬空,当顶杆4在活塞作用下向下移动时,顶杆4的楔形块挤压左右活塞杆9,挤压到位后,壳体上有一定位平面12接触顶杆4的端部,限制顶杆4移动,以往定位是利用两条铸造形成的筋,但铸造过程中容易形成气孔,夹砂而垮塌,这也是本申请需要特别改进的地方。图2的立体图是图I中与各制动分泵配合的作用缸壳体,包括一根安装在缸体5内的顶杆4,顶杆4套有ー根压缩弹簧6,缸体上还安装两根与刹车蹄片10左右相连的活塞杆9,当顶杆4受到制动分泵2的活塞推动时,挤压左右活塞杆9向外移动推动蹄片,壳体上还有与机体相连的四个螺孔10。如图3所示的主视图为没有安装顶杆及左右活塞杆的作用缸壳体5,从图4的俯视图内两个半月型平面12即本申请所改进的,所述的台面12从图6中看得更清楚,台面从安装推杆的孔内伸一把端面铣刀进来,控制好进刀尺寸,即能很容易加工出所述端面,所述平面12即为顶杆4另ー端的限位,并承受顶杆4的轴向推力。作用缸壳体5的毛坯用消失模铸造エ艺制作。所述消失模用树脂做成模型,外面用型砂堆积,然后将型砂放入真空状态内筑紧,浇铸钢水时,消失模气化,留下的空腔由金属填满,因此比较传统エ艺,得到的铸件质量更好,这虽是ー个公知技木,但至少在本申请之前,没有使用这种エ艺方法生产过作用缸壳体。使用消失模加工作用缸壳体,在加上经过加工成型的平面12,使作用缸壳体由原来的40%的合格率上升到97%的合格率,产品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受到用户的欢迎。权利要求1.一种作用缸壳体结构,所述壳体(5)安装有车辆制动系统中与分泵(2)配合的顶杆(4),顶杆安装在壳体内,其伸出的一端与分泵活塞(3)接触,另一端形成楔形块(7)利用涨力推动左右活塞杆(9),活塞杆带动蹄片(10)压向制动鼓,其特征在于作用缸壳体由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在壳体内有一经加工形成的平面(12)支撑并对楔形块的端面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作用缸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消失模用树脂做成模型,外面用型砂堆积,将型砂放入真空状态内筑紧,浇铸钢水时,消失模气化,留下的空腔由金属填满。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用缸壳体结构,所述壳体(5)安装有车辆制动系统中与分泵(2)配合的顶杆(4),顶杆安装在壳体内,其伸出的一端与分泵活塞(3)接触,另一端形成楔形块(7)利用涨力推动左右活塞杆(9),活塞杆带动蹄片(10)压向制动鼓,其特征在于作用缸壳体由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在壳体内有一经加工形成的平面(12)支撑并对楔形块的端面限位。本专利技术用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质量较高的壳体,经加工形成的平面克服了原铸造所形成的两条筋质量不稳定的弊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合格率从40%上升到97%。文档编号F16D121/04GK102817946SQ20121028247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专利技术者黄睿, 项明辉, 经小明 申请人:四川南充凯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用缸壳体结构,所述壳体(5)安装有车辆制动系统中与分泵(2)配合的顶杆(4),顶杆安装在壳体内,其伸出的一端与分泵活塞(3)接触,另一端形成楔形块(7)利用涨力推动左右活塞杆(9),活塞杆带动蹄片(10)压向制动鼓,其特征在于:作用缸壳体由消失模铸造工艺形成,在壳体内有一经加工形成的平面(12)支撑并对楔形块的端面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睿项明辉经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南充凯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