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936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驱动电极层,该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所述驱动电极层中包括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所述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形成间插排布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上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彩膜基板上的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场,增强液晶层中水平方向上的电场强度,以使液晶层中处于竖直方向的液晶分子更易于向水平方向偏转,从而提高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响应速度,避免液晶面板在显示图像时出现的拖尾现象,使显示的图像更清晰流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的
,具体地,涉及ー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具有重量轻、低福射和便于携带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作电视机的显示器和电脑的显示器等。液晶显示器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和对盒封装在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根据取向模式可将液晶显示器中显示面板的显示模式分为两大类,包括液晶水平取向的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竖直取向的液晶显示器。图I为现有技术中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彩膜基板20以及对盒封装在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液晶层30中的液晶 分子通常为负性液晶分子,液晶层中的负性液晶分子通过非摩擦取向技术竖直排列,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在显示图像时的对比度较高,其对比度通常在3000 I以上,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主要包括多象限垂直配向技术(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型显不面板和图案化垂直配向技术(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PVA)型显不面板等。在现有技术中,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采用负性液晶分子,响应速度比较慢、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的响应速度慢、成本高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依次包括有彩膜树脂层和第一钝化层,其中,还包括驱动电极层,该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所述驱动电极层中包括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所述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形成间插排布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上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层中各驱动电极之间的距离在I-IOiim之间,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在I-IOiim之间。其中,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设置在所述彩膜树脂层和所述第一钝化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包括若干条条状公共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中各条状电极的之间的距离在I-IOym之间,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在I-IOiim之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封装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二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的栅极、栅绝缘层、有源层、源/漏极、第二钝化层和像素电极,其中,所述彩膜基板采用上述的任意一种彩膜基板;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垂直取向排列,所述液晶分子为正性液晶分子。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还包括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存在电压差的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公共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钝化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所述像素电极包括至少ニ个条状子像素电极,相邻的子像素电极上施加不同的电压。其中,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包括若干条条状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中的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在1-10 U m之间,所述驱动电极的宽度在I-IOiim之间。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显示设备,其中,包括上述的任一结构的显示面板。本技术具有下述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彩膜基板,通过在彩膜基板设置ー层驱动电极层,并在驱动电极的各条状电极之间施加不同的电压以形成电场,从而增强驱动电极层外侧的水平电场强度。本技术提供的液晶面板,通过彩膜基板上的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场,增强液晶层中水平方向上的电场强度,以使液晶层中处于竖直方向的液晶分子更易于向水平方向偏转,从而提高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响应速度,避免液晶面板在显示图像时出现的拖尾现象,使显示的图像更清晰流畅。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设备也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液晶竖直取向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为相邻驱动电极上的电压信号图;图5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液晶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液晶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液晶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和显示设备进行详细描述。图2a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施例彩膜基板依次包括第一基板101、彩膜层102、第一钝化层104、驱动电极层和第一取向层1091,其中,驱动电极层是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制备得到。驱动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条状的驱动电极105。本实施例中,以ー个像素内设置两种条状驱动电极为例来介绍技术方案,上述至少两个条状的驱动电极105分别为间插排布的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的宽度可以设置在I-IOym之间,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在I-IOiim之间。如图2b所示,时序控制电路200将时序控制信号分别发送到栅驱动电路201和数据驱动电路202 ;栅驱动电路201和数据驱动电路202分别向扫描线G和数据线D输出扫描信号和电压信号。其中,在同一个像素单兀内,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分别通过薄膜晶体管TFT连接到相邻的ニ条数据线,同一像素単元内的两个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连接到同一条扫描线G,以接收扫描线G提供的扫描信号。以Gl行为例,在Gl行的栅线打开时,通过每个像素内的两个TFT分别向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写入不同的电压时序信号,以在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分别施加 不同的电压,确保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之间存在电压差;例如,在第ー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施加极性相反的电压信号,以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之间形成电场,上述电场可以提高驱动电极层外侧水平方向的电场強度。图3为本技术彩膜基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进ー步的,本实施例彩膜基板中还包括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沉积得到第一公共电极103,第一公共电极103可以设置在彩膜层102和第一钝化层104之间。在第一公共电极103上施加直流电压V_,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分别施加交变电压,控制施加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上的电压时序,以使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之间保持电压差。例如,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和第二驱动电极1052上施加极性相反的交变电压信号。图4a和图4b分别为相邻驱动电极上的电压信号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第一公共电极103上施加直流电压V_,在交变电压ー个周期的上半个周期内,在第一驱动电极1051上施加的电压V。。, A V,在第二驱动电极105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依次包括有彩膜树脂层和第一钝化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极层,该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所述驱动电极层中包括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所述至少两个条状驱动电极形成间插排布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上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姣明柳在健铃木照晃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