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永和专利>正文

一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0919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包含有:一导滑管,其是为具挠性的管体;复数环箍,每一所述环箍分别间隔而固定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复数弹性束环,每一所述弹性束环是分别固定于相邻的所述环箍之间的所述导滑管的外围,且靠近于相对上方的所述环箍;一弹性束布,是包覆上述导滑管之外,并固定于上述环箍;复数支撑带,每一所述支撑带分别位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且固定于上述环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地帮助人员逃生及增加逃生安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逃生缓降管的
,特别是指ー种可快速地帮助人员逃生、可以有效避免逃生过程中的重落地现象的逃生缓降管。
技术介绍
习知的逃生缓降管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为第281918号的高楼逃生缓降管,其是为ー种高楼逃生缓降管,主要是以一可预装于建筑物的框体于其内外侧各枢结ー盖板及筒座,筒座内置一滑管并令其一端相固结,且筒座底侧端枢结ー筒盖,而滑管则以ー软质管体于其环周连结数轴向支撑带及分段依多交替的径向环箍与松紧束带,且管体底端延伸支撑带连结ー底布;当开启盖板及令筒座向外翻转平置,并打开底端筒盖时,其内置滑管即可落下,以供逃生者可穿经框体顺由管体内部滑经每一松紧束带而缓速降落者。中国技术专利200720001623. 6,逃生缓降管揭露的是ー种逃生缓降管,主要·是在ー滑管外缘套持有若干束套,该束套ニ端分别设有入口及出ロ,该出口是相对于入ロ呈偏心状态,于束套的内部周缘形成有最小斜率的内壁面环绕至最大斜率的内壁面,又套持于滑管上的每ー个上、下相邻的束套,并以具有不同斜率的内壁面位置上、下相对应,藉以可供逃生落下时可以受到每ー个最小斜率的内壁面阻挡,而分段产生缓冲的作用力,以供顺利平安落下逃生者。上述ニ案,是以松紧束带或束套的弹性伸张作用形成阻力,使逃生者得以缓降,其每一松紧束带或每一束套间的距离不会太大,通常约为0. 6-0. 7米,因为过大的距离会使逃生者在相邻的ニ松紧束带间或相邻的ニ束套间快速落下,造成逃生者的惧怕与不适,因此上述ニ案具有下列缺点一、逃生缓降管设置过多的松紧束带或束套,会使整体的重量加大,増加逃生操作时的困难度;ニ、逃生缓降管设置过多的松紧束带或束套,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三、过多的松紧束带或束套使逃生者完成逃生的时间增长,援救疏散的效率较差。此外,中国技术申请号第CN94207343. 6号柔性救生滑道的专利案,是用于高层建筑发生险情时,便于被困人员自救逃生的柔性救生滑道,由紧固环,外层,弾性減速管体,载体,橡胶环,固定带,滑行管道组成,外层具有防火功能。其中橡胶环采用不等距排列,在排列间距大的区段内,弹性减速管体所产生的阻力小,在排列间距小的区段内,弹性减速管体所产生的阻カ大,因而会有不同的下滑速度。但该专利存在有下列缺点一、在橡胶环排列间距大的区段内,ニ个相邻的橡胶环之间,没有有效的缓降阻力,因此下滑速度快,会造成逃生者的不安或恐惧;ニ、在橡胶环排列间距小的区段内,ニ个相邻的橡胶环之间,其阻カ出现过于频繁,逃生者会感到不舒适。另有ー种市面上贩售的逃生滑道是采用全段具有束紧弹カ的弾性滑道来辅助逃生。使用时,其必须藉由逃生者适当张开手肘抵触逃生滑道,以调整摩擦力进而控制下滑速度。如图7所示,使用上述逃生滑道A的逃生者B,于逃生滑道A内缓降落下过程中,如果逃生者B未利用手肘对逃生滑道A施以向外撑开的外力,因重力加速度的关系,逃生者B会在逃生滑道A内快速下降,如此除了令逃生者B在快速落下过程中感到惧怕外,最后也会造成重落地而形成伤害,因此该逃生滑道A对于老年人、肢障人士、小孩或体型瘦小者仍有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以便快速地帮助人员逃生及増加逃生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ー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ー导滑管,其是为具挠性的管体;复数环箍,每一所述环箍分别间隔而固定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复数弹性束环,每一所述弹性束环是分别固定于相邻的所述环箍之间的所述导滑管的外围,且靠近于相对上方的所述环箍;一弾性束布,是包覆上述导滑管之外,并固定于上述环箍;复数支撑带,每一所述支撑带分别位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且固定于上述环箍。所述弹性束布是包覆所述导滑管及所述弹性束环。所述弹性束环是呈上宽下窄的形态。所述弹性束布是包覆全部的所述导滑管。所述弹性束布是包覆部份的所述导滑管,前述的包覆部份的所述导滑管是指将所述弹性束布分成复数段,每一段所述弹性束布是分别包覆相邻环箍之间的所述导滑管,且固定于相对上方的所述环箍。进ー步包含有一防火布,前述防火布是围绕固定于所述支撑带的外国。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藉由弹性束环的较大束紧力的作用,无论逃生者是否撑开双肘或双脚,其通过该弹性束环时必然会强制减速;ニ、藉由弹性束布所提供的适当束紧カ的作用,在弹性束布发生作用的区段内,逃生者可以有较快的下滑速度,也可以在此区段内藉由自身的操作,例如撑开双肘或双脚而有效控制下滑速度;三、弾性束环可以间隔较长的距离设置,因此整体的重量可以减轻,使其展开与收合皆更便利,制造成本亦可有效降低;四、因为弹性束环之间是以隔较长的距离设置,其间为弹性束布作用区段,该区段可以有较快的滑行速度,因此可以比前述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281918号高楼逃生缓降管及中国技术专利第200720001623. 6号逃生缓降管等案具有更好的逃生效率;五、无法藉由自行操作而控制下滑速度的逃生者,虽然在弾性束布作用区段会较快速下滑,但当其通过弹性束环时却可强制减速,因此不会因为连续快速下滑而产生惧怕或造成伤害,其比市售全段具有束紧弹カ的逃生滑道更具安全性;六、在弾性束布作用区段内提供适当的适当束紧力,因此在该区段不至于极快速滑落,其较中国技术申请号第CN94207343. 6号柔性救生滑道的专利案更为人性化,不易引起恐惧感;七、本技术具有允许快速滑行的弾性束布作用区段,同时也具有多节可以强制減速的弾性束环,其中弾性束布作用区段又设置为较长,因此整体兼具有快速滑行与分段減速的复合缓降功效,可以有效提升逃生效率却同时兼顾操作安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说明图;图4是本技术的逃生缓降示意图ー; 图5是本技术的逃生缓降示意图ニ ;图6是本技术的另ー实施例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中逃生者于逃生滑道内逃生示意图。标号说明导滑管I环箍2弹性束环3弹性束布4支撑带5防火布6弹性束布4A逃生滑道A逃生者B逃生人员C。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參阅图I及图2所示,本技术是为ー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是包含有一导滑管I、复数环箍2、复数弹性束环3、一弹性束布4、复数支撑带5及一防火布6,其中导滑管1,其是为具挠性的管体,例如以棉布、尼龙或丝绸等所制作的软性管状物。环箍2,每ー环箍2分别间隔而固定于上述导滑管I的外围,用以撑张该导滑管1,在本实施例中,二者间的固定方式是采用缝线固定。弾性束环3,每一段所述弹性束环3是分别固定于相邻环箍2之间的所述导滑管I的外围,且靠近于相对上方的所述环箍2,用以限缩该导滑管I,该弹性束环3是呈上宽下窄的形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束环3是ー状似漏斗的橡胶环,ニ个相邻的弹性束环3具有较长的距离,例如3-5米。弾性束布4,是包覆上述导滑管I之外,并固定于上述环箍2,用以提供一径向束紧力,所述弹性束布4是包覆所述导滑管I及所述弹性束环3,每ー弹性束布4分别包覆相邻环箍2之间的导滑管1,且固定于上方的环箍2。四条支撑带5,每一所述支撑带5分别位于上述导滑管I的外围,且藉由缝线固定于上述环箍2。防火布6,是包覆于所述支撑带5的外国。使用时,如图3所示,并请同时參阅图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逃生缓降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导滑管,其是为具挠性的管体;复数环箍,每一所述环箍分别间隔而固定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复数弹性束环,每一所述弹性束环是分别固定于相邻的所述环箍之间的所述导滑管的外围,且靠近于相对上方的所述环箍;一弹性束布,是包覆上述导滑管之外,并固定于上述环箍;复数支撑带,每一所述支撑带分别位于上述导滑管的外围,且固定于上述环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和
申请(专利权)人:徐永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