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缓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7308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逃生缓降装置,可供人体穿过逃生,包含一个上下延伸的中空挠性管体,及多个沿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安装固定在该挠性管体的顶撑环。顶撑环可分别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展开而可供所述人体通过,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一条可弹性变形的钢索,及一个包覆在该钢索外且将该钢索固定成可弹性变形的环状的保护套。通过该逃生缓降装置的顶撑环的结构设计,可使顶撑环在保有将该挠性管体撑开的刚性的情况下,仍然可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可提高整个逃生缓降装置的展开速率,有助于争取较多的逃生时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逃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使用者自高处缓降逃生的管 状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在许多高楼建筑物中,为在火灾或地震发生时,可快速疏散 建筑物内的人,通常都会架设所谓缓降装置1,可方便逃生者沿缓降装置1逐节往下滑移逃 脱。这类缓降装置1包括一个上下延伸的管体11、多个沿该管体1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而 可将该管体11局部径向往外顶扩的顶撑环12,及多个套设固定在管体11外而可使该管体 11局部径向束缩的紧束套13。该缓降装置1架设时,会将该管体11顶端连通固定在一个 逃生架200下方。该缓降装置1平常不使用时,会将该管体11沿其长度方向往上缩合,并往上穿过 该逃生架200的逃生口 201,且连同该逃生架200 —起往上枢摆收纳在建筑物内的收纳箱 202中。当需要使用该缓降装置1时,会驱使该逃生架200连动该缓降装置1摆移至建筑物 外侧,使缓降装置1往下通过该逃生口 201而延伸展开。由于该逃生口 201的口径大致等于顶撑环12外径,过去经常出现顶撑环12卡在 该逃生架200上,使缓降装置1无法顺利展开的情况,故有业者开发出可变形的等顶撑环12 设计,使缓降装置1得以顺利展开,所述可变形的顶撑环12是由三支弧形钢条121,及三个 分别套设跨置于两两钢条121端部间而使钢条121组接成环状的塑料套管122所构成,借 此设计,使顶撑环12可朝特定方向翻折而产生局部变形,试图降低顶撑环12卡在该逃生架 200的机率。但是这种顶撑环12以两两相邻的刚性钢条121,配合塑料套管122所能呈现的变 形量相当有限,且翻折方向也有所限制,以致改善卡住情况的效果有限,且该塑料套管122 容易因为刚性钢条121末端的相对摆动顶扯而变形破裂,致使钢条121的端部存在有由塑 料套管122破裂处外突的可能性,极可能对逃生者造成伤害,反而影响逃生者安全。另外,上述顶撑环12使用时,也容易在缓降装置展开时,出现如图3所示的往内翻 折现象,也就是,某一个钢条121相对往内翻折,而挡阻在逃生路线处,除了会造成垂降逃 生者撞击到该钢条121而受伤外,也容易造成逃生者卡住而无法脱逃的现象,进而会影响 逃生者安全,并延迟其它逃生者的逃生。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逃生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 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现有的逃生装置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 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 一种新型结构的管状逃生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逃生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 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逃生缓降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 结构的逃生缓降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在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逃生缓降装置, 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逃生缓降装置,包含一个上下延伸的中空的挠性管体,及多个能够弹性 变形的顶撑环,顶撑环是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顶撑展开地安装固定在该挠性管体, 并沿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一条能够弹性变形的 钢索,及一个包覆在该钢索外且与该钢索相配合构成环状的弹性的保护套。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逃生缓降装置,该保护套呈中空管状,该钢索是穿设置于该管状的保护套 中。前述的逃生缓降装置,其还包含多个分别套设固定在该挠性管体外,而迫使该挠 性管体局部径向束缩的漏斗状的弹性的紧束套,且紧束套是分别介于顶撑环间。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 型提出的一种逃生缓降装置,包含一个上下延伸的中空的挠性管体,及多个能够弹性变形 的顶撑环,顶撑环是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顶撑展开地安装固定在该挠性管体,并沿 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二条呈开口相向的C字型 且能够弹性变形的钢索,及二个分别包覆跨设置于两条钢索间且与所述钢索相配合构成环 状的弹性的保护套。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逃生缓降装置,该保护套呈中空管状,钢索是以其两半部分别穿设置于管 状的保护套中。前述的逃生缓降装置,其还包含多个分别套设固定在该挠性管体外,而迫使该挠 性管体局部径向束缩的漏斗状的弹性的紧束套,且紧束套是分别介于顶撑环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技术逃生缓降装置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 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可供人体穿过逃生,并包含一个上下延伸且可供所述 人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中空的挠性管体,及多个沿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安装 固定在该挠性管体的顶撑环。顶撑环可分别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顶撑展开而可供所 述人体通过,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一条可弹性变形的钢索,及一个包覆在该钢索外且与该钢 索相配合构成环状的弹性的保护套。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可供人体穿过逃生,包含一个上下延伸并可供所述人 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中空的挠性管体,及多个沿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安装固 定在该挠性管体的可弹性变形的顶撑环。顶撑环可分别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顶撑展 开而可供所述人体通过,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二条开口相向并可弹性变形的C字型的钢索, 及二个包覆跨设置于钢索间且与钢索相配合构成环状的弹性的保护套。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逃生缓降装置的顶撑环的结构设 计,可使顶撑环在保有将该挠性管体撑开的刚性的情况下,仍然可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可 提高整个逃生缓降装置的展开速率,有助于争取较多的逃生时间。本技术在技术上有 显着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 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 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逃生缓降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图1逃生缓降装置使用的顶撑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一般顶撑环产生往内翻折时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顶撑环的俯视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顶撑环的断面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顶撑环的俯视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逃生缓降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 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 相同的编号来表示。请参阅图4-6所示,本技术逃生缓降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安装在一 栋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逃生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含一个上下延伸的中空的挠性管体,及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顶撑环,顶撑环是将该挠性管体局部径向往外顶撑展开地安装固定在该挠性管体,并沿该挠性管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而且每一个顶撑环包括一条能够弹性变形的钢索,及一个包覆在该钢索外且与该钢索相配合构成环状的弹性的保护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青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得生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