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27052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该承接装置具有逃生入口,且逃生入口衔接有可朝下延伸的逃生滑道,逃生滑道开设有互通逃生入端的逃生出口;且逃生滑道分布有支撑管径的第一环圈,第一环圈与第一环圈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管径的第一缓冲限部,其中,第一环圈上方具有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以限部逃生口设置,令逃生滑道于不同高度设有逃生用出口的优益功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其中,该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 不同高度设有逃生用出口。
技术介绍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一种常规的使用于建筑物10高处的逃生用的承接 装置20,承接装置20具有逃生入口 21,逃生入口 21衔接有可朝下延伸的逃生滑道22, 逃生滑道22开设有互通逃生入口 21的逃生出口 23。且逃生滑道22分布有支撑管径的环 圈24,环圈24与环圈24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22管径的缓冲限部25。而承接装置20所衔接逃生滑道22长度,是依固定位置高度专用制作,故组装后 承接装置20无法调整逃生滑道22长度,其影响为逃生滑道22必须视组装位置个体专用 制作,而建筑物10若因天灾造成高度变更,则长度专用制作逃生滑道22即不适用,甚至 会令逃生出口 23有弯延阻断逃生路径问题产生,以及可能造成逃生出口 23悬空过高后的 坠落危机。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得知公知逃生滑道在高度变更后有危及逃生路径疑虑,由此, 致促使本技术设计者朝杜绝危及逃生方向研发,并经由本技术设计者多方思考 设计,遂而思及,若将滑道容体增加逃生出口是为最佳。因而,该承接装置具有道逃生入口,且逃生入口衔接有可朝下延伸的逃生滑 道,逃生滑道开设有互通逃生入口的逃生出口。且逃生滑道分布有支撑管径的第一环 圈,第一环圈与第一环圈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管径的第一缓冲限部,其中,第一环圈 上方具有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而后,该第一环圈上方可上弯有可开启与封闭限部逃生口的弧形拉炼元件。又 逃生滑道由逃生入口起可增设有三至五道据65至80cm等距设置的第二环圈,而第二环圈 与第二环圈之间另具有束缩逃生滑道管径的第二缓冲限部;另外,逃生滑道于第二环圈 后又续置有第一缓冲限部与第一环圈。另逃生入口可增设有二至五条安全索,而逃生滑道则于第一环圈与第二环圈处 增设有衔接安全索的索具接部。又于,第一缓冲限部上方可另形成有一段50至90cm长 的上缓冲锥段,而第一缓冲限部下方另形成有一段30至50cm长的下缓冲锥段,且上缓冲 锥段设置有该限部逃生口。据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第一缓冲限部上方具有限部逃生口,以 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设置增加逃生滑道的逃生用出口,致解决有公知缺失。而 后,限部逃生口又可依不同高度分布,据此,令承接装置可扩大使用范围而成为本实用 新型的主要优益处。3附图说明图1为常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含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建筑物高度变更与交通器具使用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常规)10....建筑物 20....承接装置21....逃生入口 22...逃生滑道23....逃生出口 24...环圈25....缓冲限部(本技术)10...建筑物 30....承接装置31...道逃生入口 40...逃生滑道4a...第一环圈 41...逃生出口42...第一缓冲限部 421....上缓冲锥段422...下缓冲锥段 45....限部逃生口44...弧形拉炼元件 45....第二环圈46...第二缓冲限部 47....索具接部50...交通器具 60...安全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请参阅图2、3所示,其是指一种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该承接装置30具有 道逃生入口 31,且逃生入口 31衔接有可朝下延伸的逃生滑道40,逃生滑道40开设有互 通逃生入口 31的逃生出口 41。且逃生滑道40分布有支撑管径的第一环圈4a,第一环圈 4a与第一环圈4a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40管径的第一缓冲限部42,其中,该第一环圈 4a上方具有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 43。 是以,第一环圈4a上方上弯有可开启与封闭限部逃生口 43的弧形拉炼元件44。 又第一环圈4a上方的限部逃生口 43恰可依不同高度分布增加有逃生滑道40的限部逃生 Π 43。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中,该承接装置30于组装后,通过限部逃生口 43令逃生滑 道40设置与使用可无视建筑物10因天灾造成的高度变更。另外,逃生滑道40又可设置 在运行于高空、地面或水面的交通器具50上。唯交通器具50于高处或地面架高处受灾 时,将可据逃生滑道40方便交通器具50利用逃生。而后,逃生滑道40可无需设定长 度,且为保障逃生滑道40使用安全,又可事先加长至一定长度,配合连续的限部逃生口 43可供开启逃生,令逃生滑道40长度能弯延地面而不至阻碍逃生,由此可知,限部逃生 口 43设置恰能实质扩大逃生滑道40使用范围。4请参阅图5所示,其中,该逃生滑道40由逃生入口 31起可增设有三至五道据 65cm至80cm等距设置的第二环圈45,而第二环圈45与第二环圈45之间另具有束缩逃 生滑道40管径的第二缓冲限部46,而逃生滑道40于第二环圈45后又可续置有第一缓冲 限部42与第一环圈4a。另外,第一缓冲限部42上方另形成有一段50至90cm长的上缓 冲锥段421,而第一缓冲限部42下方另形成有一段30至50cm长的下缓冲锥段422,且 上缓冲锥段421设置有限部逃生口 43。而后,逃生入口 31周围可增设有二至五条安全 索60,而逃生滑道40则于第一环圈4a与第二环圈45处增设有衔接安全索60的索具接部 47,又安全索60由索具接部47所固接,固接后安全索60的功用有等距定位及支撑第 二环圈45与第二环圈45及第一环圈4a之间的距离、用以维持第一缓冲限部42及第二缓 冲限部46的限位补强,以及成为限部逃生口 43开启后的逃生握持依据。据上所述的结构组成及实施说明,可知本技术确已改善常规产品缺失,使 其整体结合强度大大提升,而且不会有使用高度受到阻碍与局限的情事发生,又在设计 的情形下成功达到交通器具50可使用的目标,而足以提升产品的优良率及竞争力。因 此,当知本技术确实已将常规的缺失加以改良,故具有产业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 性,符合技术授权条件。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 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 饰,皆为本技术专利范围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该承接装置具有逃生入口,且逃生入口衔接有可朝下延伸的逃生滑道,逃生滑道开设有互通逃生入口的逃生出口;且逃生滑道分布有支撑管径的第一环圈,第一环圈与第一环圈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管径的第一缓冲限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圈上方具有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该承接装置具有逃生入口,且逃生入口衔接有可 朝下延伸的逃生滑道,逃生滑道开设有互通逃生入口的逃生出口;且逃生滑道分布有支 撑管径的第一环圈,第一环圈与第一环圈之间具有束缩逃生滑道管径的第一缓冲限部,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圈上方具有可开启与封闭的限部逃生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圈上方另 上弯有可开启与封闭限部逃生口的弧形拉炼元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接装置的逃生滑道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滑道由逃生 入口起增设有三至五道据65至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青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得生企业有限公司松田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