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959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冷轧工艺中的工作辊,尤其涉及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一种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所述工作辊辊形由三段曲线组成,中间段辊形为直线;一侧为圆弧辊形,辊形曲线在圆弧与直线的交点处圆弧曲线的导数为零,即这一侧的工作辊辊形曲线为一条光滑曲线,所述圆弧辊线用于控制带钢边降,圆弧进入带钢边部;另一侧为圆弧辊形或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用于减小或消除有害接触区,所述圆弧辊线或直线辊线不进入带钢;上、下工作辊辊形方向相反,即上工作辊驱动端侧辊线在下工作辊的操作端侧,上工作辊操作端侧辊线在下工作辊的驱动端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作辊方便加工、便于使用,使机组能够有效控制带钢边降。(*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冷轧工艺中的工作辊,尤其涉及用于控制带钢边 缘降的工作辊。
技术介绍
板形是衡量带钢质量的标准,它包括五个描述指标,S卩凸度、楔形度、边部减薄(边降)、局部高点、平坦度。边部减薄是衡量带钢板形好坏的标准之一,冷轧过程中的边部减薄是由于工作辊弯曲和压扁的结果。图1说明了带钢边部减薄的形成过程,工作辊1 一与支持辊2'接触而不与带钢3'接触的区域称为有害接触区4',由于它的存在造成了工作辊两侧的过度弯曲,使带钢边部减薄;另外,工作辊在有轧制力的区域发生压扁,辊缝开度增加,而在没有轧制力的区域则不会被压扁,带钢边部是压扁与不压扁的过渡区域,这部分的辊缝开度会有显著变化,就造成了带钢的边部减薄。由于边部压下大,使这部分的带钢纵向延伸相对增加,造成带钢边部形成高次小边浪。边部板形包括边部减薄和高次小边浪,控制边降可以同时起到控制高次小边浪的效果,因此,边部板形控制的核心即是边降控制。如图2,边部减薄的定义如下,= 一2) - /z阔其中£D——边部减薄量;6d,&2——带钢边部标志点距离带钢边缘的距离, 在冷车L中,6el = 5mOT, 6e2二25mw或40mw 。由于板带的边降(边部减薄)控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普通板带 材的切边量徘徊在20 30mm (单边),而高端产品,如电工钢、造币 钢等的切边量在50mm以上的水平。这样做不仅严重地降低了板带材 的成材率, 一定程度上还增大了轧制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成为近年来现有的用于边降控制的技术较多,与本申请案有关的技术主要有:(1) 锥形工作辊控制边部减薄锥形工作辊(如图3)可以用于降低带钢的凸度和边部减薄。日本 J11岐制铁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增加有效锥高EH可以大大降低带钢的 凸度和边部减薄。此项技术不能适应不同宽度的带钢。(2) HCW (高刚度轧机-工作辊可窜)和K-WRS (锥形工作辊) 控制边部减薄HCW轧机(高刚度轧机-工作辊可窜动)中有双向工作辊横移和 正弯辊系统,由日立和川岐制铁公司联合设计的HCW改进机型,称做 K-WRS (锥形工作辊)轧机,如图4, K-WRS (锥形工作辊)采用锥 度调节法,通过工作辊锥形部分在带钢边部的定位,来降低带钢的凸 度和边部减薄以改善板形。但K-WRS轧机工作辊一侧磨削出锥形,其 辊形曲由两条直线组成,并不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存在一个拐点,造 成了在拐点上的工作辊与支持辊的辊间接触压力发生突变,影响了工 作辊的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 该工作辊方便加工、便于使用,使机组能够有效控制带钢边降。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 所述工作辊辊形由三段曲线组成, 中间段辊形为直线;一侧为圆弧辊形,辊形曲线在圆弧与直线的交点处圆弧曲线的导 数为零,即这一侧的工作辊辊形曲线为一条光滑曲线,所述圆弧辊线用于控制带钢边降,圆弧进入带钢边部;另一侧为圆弧辊形或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用于减小或消除有害 接触区,所述圆弧辊线或直线辊线不进入带钢;上、下工作辊辊形方向相反,即上工作辊驱动端侧辊线在下工作 辊的操作端侧,上工作辊操作端侧辊线在下工作辊的驱动端侧。以直线与圆弧的交点作为坐标原点,所述工作辊侧部为圆弧辊形 的辊形曲线表达式是VF^7 式中R为工作辊半径。以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作为坐标原点,所述工作辊另一侧为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的表达式是y = &式中k为斜率,即为一半圆锥角。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 本技术是一种复合技术型工作辊,兼顾边降控制与减小 有害接触区的作用,在控制带钢边降的同时,减小或消除了有害接触 区,这就可以增加轧机对板形干扰因素(包括来料的板形波动和轧制 力波动等)的抵抗能力,增加弯辊调控功效。(2) 本技术将工作辊一侧端形状设计为补偿带钢边部减薄形 状的近似轮廓——圆弧形,补偿在带钢边部轧辊弹性变形的变化,改 善磨损。(3) 本技术的工作辊只要磨辊车间磨削出相应的辊形即可, 加工方便,成本低,可以方便的向其它轧机,如HCW轧机或其改进机 型(如HCMW (高刚度轧机-工作辊、中间辊可窜动)、UCMW (万能 凸度轧机-工作辊、中间辊可窜动))推广,同时还可以向其他类型的有 工作辊轴向横移技术的轧机推广。(4) 本技术可以对两侧圆弧长度进行可变设计,当窜辊到极 限位置时还不能改变带钢边降时,可以增加圆弧的长度,这样就可以 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圆弧长度来控制不同宽度范围的带钢。附图说明图1为边部减薄的形成示意图2为边部减薄的定义示意图3为锥形(梯形削肩)工作辊示意图4为单侧锥度工作辊控制边部减薄示意图5为本技术工作辊控制边部减薄示意图;图6为1420冷连轧机CVC工作辊改造为本技术工作辊的示 意图,其中图6a为CVC工作辊示意图,图6b为本技术工作辊 示意图7为本技术工作辊两侧辊形为圆弧的坐标设置和辊形曲线 示意图,其中图7a为工作辊两侧辊形坐标设置示意图,图7b为辊 形曲线为圆弧的示意图。图5、图6、图7中1中间段辊形,2 —侧辊形(对应于用于 控制带钢边降7), 3另一侧辊形(对应于用于减小有害接触区8), 4 工作辊,5带钢,6支撑辊,7用于控制带钢边降,8用于减小有害接 触区,41上工作辊,42下工作辊,61上支撑辊,62下支撑辊,DS驱 动端侧,WS操作端侧,箭头表示工作辊窜动方向(正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3, 一种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4,所述工作辊4辊 形由三段曲线组成,即中间段辊形1和两侧辊形2、 3曲线。 中间段辊形l为直线。一侧辊形2为圆弧辊形,所述圆弧辊线用于控制带钢边降7,圆弧 进入带钢5边部;这一侧辊形2曲线在圆弧与直线的交点处圆弧曲线 的导数为零,即这一侧的工作辊辊形2曲线为一条光滑曲线。以直线 与圆弧的交点作为坐标原点,所述工作辊一侧为圆弧辊形的辊形曲线 表达式是 "i -a/^2-;c2式中R为工作辊半径。另一侧辊形3为圆弧辊形或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用于减小或消 除有害接触区8的负面作用,提高辊缝横刚度和弯辊效果;所述圆弧 辊线或直线辊线不进入带钢5。对于另一侧辊形3为圆弧辊形,以直线与圆弧的交点作为坐标原 点,所述工作辊另 一侧为圆弧辊形的辊形曲线表达式是式中R为工作辊半径。对于另一侧辊形3为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以中间段辊形1直线 与另一侧辊形3直线的交点作为坐标原点,所述工作辊另一侧为直线 形式的锥角辊形的表达式是V = fe式中k为斜率,即为一半圆锥角。上、下工作辊41、 42辊形方向相反,即上工作辊41驱动端侧DS 辊线(如圆弧)在下工作辊42的操作端侧WS,上工作辊41操作端侧 WS辊线(如圆弧或直线)在下工作辊42的驱动端侧DS,参见图6b。所述工作辊4两侧的辊形曲线借助离线仿真确定,分开设计,可 以具有不同的曲线形式或大小。所述工作辊4两侧的辊形曲线还可以是其它曲线形式,如以直线 与弧线的交点作为坐标原点,所述工作辊4的侧部辊形曲线表达式可 以是jV = a2x2 +a3x3十…式中a2、 a3、...为系数或 少=1 _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带钢边缘降的工作辊,其特征是:所述工作辊辊形由三段曲线组成, 中间段辊形为直线; 一侧为圆弧辊形,辊形曲线在圆弧与直线的交点处圆弧曲线的导数为零,即这一侧的工作辊辊形曲线为一条光滑曲线,所述圆弧辊线用于控制带钢边降, 圆弧进入带钢边部; 另一侧为圆弧辊形或直线形式的锥角辊形,用于减小或消除有害接触区,所述圆弧辊线或直线辊线不进入带钢; 上、下工作辊辊形方向相反,即上工作辊驱动端侧辊线在下工作辊的操作端侧,上工作辊操作端侧辊线在下工作辊的驱动端 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有元邢启宏姜正连郑涛陈继东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