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列轧机的板厚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6388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串列轧机的板厚控制方法,在串列轧机的任1个支架中,在被压延材料(1)的前端到达下游侧的支架或卷绕装置时,对因在该支架出侧张力发生引起的该支架的压延负荷变化及出侧板厚变化进行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值将该支架的轧辊间隙与所述出侧张力的发生时间配合地进行操作,以抵消出侧板厚的变化。能将因下一支架咬入时的出侧张力的发生及因前支架尾端脱出时的入侧张力的消失引起的板厚变化抑制成极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使被压延材料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板厚变化减小的。
技术介绍
在串列轧机的板厚控制中,从提高成品率的观点看,不仅被压延材料长度方向的稳定部,即使不能利用由串列轧机出侧板厚计进行反馈控制的前、尾端部也需要确保板厚精度。然而,在串列轧机的各支架中,被压延材料刚咬入之后及尾端即将脱出之前的压延状态时刻在变化着,对出侧板厚施加各种影响。作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下一支架咬入时,存在因发生出侧张力所产生的影响。在下一支架咬入前,该支架的出侧张力为0,但在咬入的同时发生张力。当发生出侧张力时,该支架的压延负荷减少,这时,由于轧机的弹性变形量(轧机伸长)减少,故该支架的出侧板厚减少。另外,在该支架是具有卷绕装置的串列轧机的最终支架的场合,在被压延材料的前端到达卷绕装置并发生出侧张力的时刻,同样,产生最前端部的出侧板厚比稳定部小的现象。又,作为同样的主要原因,存在在前支架脱出时因消失的入侧张力引起的影响。由于该入侧张力的消失使该支架的压延负荷增加,由于轧机的弹性变形量增加,故出侧板厚增加。因此,对于压延后的被压延材料的长度方向板厚分布,可见在前端附近和尾端附近有大的变动。例如,图9表示用4个支架的串列轧机压延后的被压延材料在长度方向的板厚变化的典型分布的一例。因这样的出侧张力发生或入侧张力消失引起的板厚变化,根据被压延材料的变形阻力、润滑状态和张力的目标值等而有所不同,例如,在铝的热轧中有超过数10微米的情况,成为因超出公差而引起成品率降低的1个原因。对于这样的现象,以往,一般是,使用与入侧或出侧张力的发生或消失的时间配合地对该支架的轧辊间隙进行变更而减少板厚变化的方法。这时的间隙变更量将经验性地决定的数值预先存储在设置于计算机的存储区域中的数表(检查图表)中,将被压延材料的材料种类(合金种类)、板厚、板宽等作为关键项(日文キ一)进行读出。又,已知有与基于该支架的负荷检测值的反馈自动板厚控制功能(AGC)对应的方法。这是一种在被压延材料到达下一支架以前、预先开始该支架的自动板厚控制功能、根据在下一支架咬入时、因出侧张力发生而产生负荷变动时、自动板厚控制功能对该负荷变动进行检测而将间隙增大,使板厚保持一定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54012号公报但是,在前者的检查图表中预先存储轧辊间隙变更量、使用与张力的发生或消失的时间配合而对轧辊间隙进行操作的方法的场合,由于在现实的压延中被压延材料的温度等的条件时刻地发生变化,故存在不能避免因这些状况的变化引起的间隙变更量的过度或不足这样的问题。又,在利用与后者的基于负荷检测值的反馈自动板厚控制功能(AGC)对应的方法中,因AGC的控制响应的滞后而残留一定程度的板厚偏差,存在有该板厚偏差超过公差范围而成品率降低这样的问题。图10表示从最前端部开始应用了AGC的以往的方法产生的串列轧机出侧的板厚变化的一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因下一支架咬入时的出侧张力的发生及因前支架尾端脱出(日文レりぬけ)时的入侧张力的消失引起的的板厚变化抑制成极小的。本专利技术的,在串列轧机的任1个支架中,在被压延材料的前端到达下游侧的支架或卷绕装置时,对因在该支架出侧张力发生引起的该支架的压延负荷变化及出侧板厚变化进行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值将该支架的轧辊间隙与所述出侧张力的发生时间配合地进行操作,以抵消出侧板厚的变化。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将因下一支架咬入时的出侧张力的发生及因前支架尾端脱出时的入侧张力的消失引起的被压延材料的板厚变化抑制成极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轧辊间隙操作的一例的模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串列轧机出侧的板厚变化的一例的特性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3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4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5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6的串列轧机的前、尾端板厚控制方法的方框图。图9是表示利用以往的方法的串列轧机出侧的板厚变化的一例的特性图。图10是表示从最前端部开始应用了AGC的以往的方法的串列轧机出侧的板厚变化的一例的特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1进行说明。图中,仅表示串列轧机内的任意的支架(i支架)及邻接的下游侧的支架(i+1支架),其它的支架省略图示。在各支架上安装了负载传感器等的压延负荷检测装置及压下位置检测装置(未图示)。另外,在各支架上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及电机驱动装置等。又,也可以使用卷绕装置代替下游侧的支架。图中,1是被压延材料,2是压延支架,3是压下装置,4是负荷检测装置,6是设定计算装置,7是压下位置控制装置(HPC),8是自动板厚控制装置(AGC),9是咬入检测装置,10是轧辊间隙修正量计算装置,12是一阶滞后(日文遲れ)运算装置。被压延材料1在到达该支架2之前,设定计算装置6根据从上位计算机(未图示)所给予的原材料扁坯尺寸、制品目标尺寸等的信息算出轧制规范(各支架出侧板厚)、各支架的压延负荷预测值及轧辊间隙目标值,并对压下位置控制装置7进行设定。压下位置控制装置7对该支架2的压下装置3进行操作以使实际的轧辊间隙与轧辊间隙目标值一致。当被压延材料1的前端到达下一支架2并检测到下一支架的压延负荷时,从轧辊间隙修正量计算装置10输出消除由该支架出侧张力发生所引起的板厚变动用的轧辊间隙修正量,通过时间常数TF的一阶滞后滤波器12,而施加于该支架2的轧辊间隙目标值中。另外,支架间张力的发生通过下一支架电机的冲击损耗(日文インパクトドロツプ)等而不急剧,而是所述一阶滞后滤波器12的时间常数TF对这样的动作模拟地进行决定。在下一支架咬入后,过会儿获得该支架出侧张力实绩值时,未图示的张力控制装置,对设置在支架间的弯针(日文ル一パ)高度或各支架的速度进行调整,将支架间张力保持成规定的目标值。这里,支架间张力的实绩值,是根据设置在支架间的弯针或张力计的检测值、或基于各支架的转矩实绩值的推断值等。在上述的控制方法中,用设定计算装置6对轧辊间隙设定值如下地进行计算。这里,变数名称的注脚P表示下一支架咬入前的出侧张力未作用的状态,注脚H表示下一支架咬入后的出侧张力作用的状态。首先,根据轧制规范对各支架的压延负荷预测值进行计算。在该计算中,使用将该支架的入侧板厚hi-1、出侧板厚目标值hi、入侧张力目标值tbi、出侧张力目标值tfi、及压延温度预测值Ti等作为参数的数学式模型。Pi=fp(hi-1、hi、tfi、tbi、Ti)(1)在被压延材料1的前端到达下一支架、出侧张力作用的状态下的压延负荷PiH,能如下地表示。PiH=fp(hi-1AIM、hiAIM、tfiAIM、thiAIM、TiH) (2)这里,hi-1AIM是该支架的入侧板厚目标值,hiAIM是出侧板厚目标值,tbiAIM是入侧张力目标值,TiH是压延温度预测值。并且,压延温度预测值TiH,利用考虑了设置在加热炉或串列轧机的入侧的温度计得到的测定值、至该支架的搬送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串列轧机的板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串列轧机的任1个支架中,在被压延材料的前端到达下游侧的支架或卷绕装置时,对因在该支架出侧张力发生引起的该支架的压延负荷变化及出侧板厚变化进行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值将该支架的轧辊间隙与所述出侧张力的发生时间配合地进行操作,以抵消出侧板厚的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光彦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