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通孔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3599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06:14
一种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在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硬掩模层、第二硬掩模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且底部位于硅衬底中的通孔;向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上沉积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的绝缘层;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直至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通过CMP去除第一硬掩模层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可改善所形成的硅通孔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为了达到更快的运算速度、更大的资料存储量以及更多的功能,半导体芯片向更高集成度方向发展。而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越高,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⑶,Critical Dimension)越小。现有技术中发展了硅通孔技术(Through Silicon Via,TSV),TSV是通过在芯片和芯片之间、晶圆和晶圆之间制作垂直导通,实现芯片之间互连的最新技术。与以往的IC封装键合和使用凸点的叠加技术不同,TSV能够使芯片在三维方向堆叠的密度最大,外形尺寸 最小,并且大大改善芯片速度和低功耗的性能。参考图I至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TSV技术形成的以TSV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首先在硅衬底10上形成多个MOS管12,形成覆盖所述MOS管12的层间介质层11,形成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11、底部位于硅衬底10中的通孔13。之后,如图2所示,在所述通孔13的底部和侧壁上、以及层间介质层11上沉积氧化硅材料,形成氧化硅层15。随后,如图3所示,向所述通孔13中填充铜材料,直至填满所述通孔13,并继续在氧化硅层15上沉积铜材料,形成填充于所述通孔13且覆盖于所述氧化硅层15上的铜层16。最后如图4所示,通过CMP工艺去除位于层间介质层11上的多余的氧化硅层15、铜层16。现有技术中,所述氧化硅层15用于使铜层16和硅衬底10绝缘,所述氧化硅层15的厚度在1000 2000 A的范围内,由于氧化硅层15的厚度较大,因此CMP工艺去除氧化硅层15的时间较长。具体地,所述CMP工艺中先去除多余的铜层16,之后露出氧化硅层15,之后,CMP工艺对氧化硅层15和铜层16进行去除,并以层间介质层11为停止层,而由于CMP对氧化硅层15的去除速率大于对铜层16的去除速率,因此,当CMP工艺结束时,位于层间介质层11上的氧化硅层15被完全去除了,而由于CMP对铜层16的去除速率较小,铜层16的表面仍高于层间介质层11的表面,从而形成了突起,进而影响了所形成的TSV的性能。在公开号为CN101924096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可以发现更多关于现有的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所形成的硅通孔的性倉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包括提供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在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硬掩模层、第二硬掩模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且底部位于硅衬底中的通孔;向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上沉积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的绝缘层;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直至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通过CMP去除第一硬掩模层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包含的金属为钽、钛、氮化钽或氮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硬掩模的厚度在50 1000 A的范围内。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0N0、氧化铪或氧化铝。所述绝缘层的厚度在50 600 A的范围内。所述绝缘层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次常压化学汽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的方法形成。 所述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直至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的步骤包括通过干刻进行去除。所述干刻步骤中采用氟进行干刻。所述导电材料为钨或铜。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之前,在所述通孔的底部和侧壁上沉积粘合材料,形成月父合层。所述胶合层包括钛、位于钛上的氮化钛组成的双层结构或者钽、位于钽上的氮化钽组成的双层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材料,CMP对第一硬掩模层和通孔中的金属层具有较为接近的去除速率,从而减小通孔位置处形成突起的问题,进而改善了所形成的硅通孔的性能。进一步地,通过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厚度较小的第一硬掩模层,减小了 CMP的时间,减小了通孔位置处形成突起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 图4是现有技术硅通孔形成方法所形成的一硅通孔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硅通孔形成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图6 图15是本专利技术硅通孔形成方法所形成的一硅通孔的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其次,本专利技术利用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考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硅通孔形成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I,提供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多个晶体管,在晶体管上覆盖层间介质层;步骤S2,在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硬掩模层、第二硬掩模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步骤S3,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且底部位于硅衬底中的通孔;步骤S4,向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上沉积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的绝缘层;步骤S5,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步骤S6,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步骤S7,去除多余的导电材料及第一硬掩模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考图6至图1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硅通孔形成方法所形成的一硅通孔的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参考图6,执行步骤SI,提供硅衬底100,在硅衬底上形成多个晶体管102,形成覆盖所述晶体管102的层间介质层101,所述晶体管102可通过插塞与后续形成的层间介质层101上的半导体器件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层间介质层101的材料为氧化硅。参考图7,执行步骤S2,在层间介质层101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101上的第一硬掩模层103、第二硬掩模层104,其中,所述第一硬掩模层103包含金属,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可以是钽(Ta)、钛(Ti)、氮化钽(TaN)或氮化钛(TiN)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减少后续CMP步骤的时间,所述第一硬掩模层103的厚度在50 1000 A的范围内即可。所述第二硬掩模层104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硬掩模层104的厚度位于O.3 4μπι的范围内。参考图8,执行步骤S3,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101、且底部位于硅衬底100中的通孔105,具体地,可以通过干刻形成所述通孔105。所述通过干刻形成通孔105的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在硬掩模结构上形成与通孔对应的光刻胶图形;通过光刻将光刻胶图形转移到硬掩模结构上;以所述硬掩模结构为掩模时干刻所述层间介质层101和硅100,形成通孔10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101上的第一硬掩模层103、第二硬掩模层104,所述第二硬掩模层104在干刻过程中会被部分去除或全部去除。参考图9,执行步骤S4,向所述通孔105的底部、侧壁和硬掩模结构上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硅衬底,在硅衬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在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硬掩模层、第二硬掩模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且底部位于硅衬底中的通孔;向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上沉积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的绝缘层;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直至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通过CMP去除第一硬掩模层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娃衬底,在娃衬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 在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硬掩模结构,所述硬掩模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硬掩模层、第二硬掩模层,所述第一硬掩模层包含金属; 形成依次贯穿所述硬掩模结构、层间介质层、且底部位于硅衬底中的通孔; 向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上沉积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所述通孔底部、侧壁及硬掩模结构的绝缘层; 依次去除位于硬掩模结构上的绝缘层、位于第一硬掩模层上的第二硬掩模层,直至露出所述第一硬掩模层; 向所述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 通过CMP去除第一硬掩模层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掩模包含的金属为钽、钛、氮化钽或氮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掩模的厚度在.50 1000 A的范围内。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硅通孔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中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