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汽车电磁防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23847 阅读:5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17:50
汽车电磁防撞缓冲装置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均与碰撞识别模块连接,控制单元分别与碰撞识别模块和信号接收模块连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发射模块和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连接,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分别与电磁防撞执行器的线圈正、负极接线端连接;将此装置安装于汽车的前部和尾部,在两车即将相撞时,后车向前车发送信号,使前后车的电磁装置同时通电,由于采用大电容供电,且线圈采用扁平线绕制,可实现快速大电流放电,产生很强的电磁斥力,从而减小汽车碰撞前的初始动能,在低速情况下,可避免汽车发生碰撞;在高速情况下,可减小汽车碰撞初始动能,减轻碰撞损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磁斥力的汽车防撞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系统包括车辆稳定性系统、驾驶警告与信息系统及防碰撞系统等三大系统。这些装置对预防交通事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事故发生后,却难以起到减轻事故损失的作用。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乘员保护系统和汽车结构缓冲吸能系统。乘员保护装置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可压溃转向柱等。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碰撞事故中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已安装到各类型汽车中,但是当车速稍高,乘员依然会受到严重的损伤。汽车结构缓冲吸能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设计汽车结构,使汽车碰撞部位达到最大塑性变形,或使汽车碰撞时带动其他缓冲吸能装置(如液压装置、气动装置或机械储能装置等)以达到缓冲吸能的目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一种可自动伸缩式的前保险杠结构,当事故将要发生时,主动将保险杠伸出车体,与碰撞物先行碰撞,达到缓冲吸能的目的。这种装置体积、质量较大,会造成保险杠不稳定,且高速碰撞时吸收的能量也很有限。长沙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智能吸能控制系统,在即将发生碰撞事故时,启用此装置,达到缓冲吸能的目的。这种装置也只能应用于低速碰撞,且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减小汽车碰撞初始动能,在汽车低速正面碰撞或者追尾的时候,能够避免汽车发生碰撞;在汽车高速碰撞时,能减少两车碰撞的初始动能,起到缓冲吸能的效果,减小碰撞事故的损伤。本技术由信息采集系统I、碰撞识别系统II、车间通信系统III和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组成,其中信息采集系统I由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组成,碰撞识别系统II由碰撞识别模块d和控制单元e组成,车间通信系统III由控制单元e、信号发射模块f和信号接收模块g组成,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由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和电磁防撞执行器i组成;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的输出端均与碰撞识别模块d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入端分别与碰撞识别模块d和信号接收模块g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发射模块f和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输入端连接;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控制开关连接在电磁防撞执行器i中线圈正极接线端4和线圈负极接线端10之间。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中的电磁防撞执行器i由隔磁挡板I、后座2、线圈3、线圈正极接线端4、挡板5、上支架6、圆柱形电磁铁7、前端固定套筒8、下支架9、线圈负极接线端10、螺栓11和供电电容12组成,其中4个圆柱形电磁铁7—端与挡板5固接为一体形成带挡板式电磁铁,圆柱形电磁铁7另一端与后座2 —侧的圆柱形孔连接,圆柱形电磁铁7的圆柱形表面缠有线圈3,其上置有经螺栓11固接的上支架6和下支架9,还固接有前端固定套筒8 ;后座2另一侧与隔磁挡板I固接;线圈正极接线端4和线圈负极接线端10分别经后座2两端的小孔与供电电容12的正负极端连接;每辆汽车上置有两个电磁防撞执行器i,分别固接于汽车车身的前部和尾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所测得的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和相对距离信号,分别通过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的输出端向碰撞识别模块d的输入端传递,且所测得的模拟信号可 在模块内部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碰撞识别模块d以接收的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和相对距离信号作为前后两车之间是否会相撞的判据,并通过碰撞识别模块d的输出端向控制单元e的输入端传递;当碰撞识别模块d识别到前后两车之间必然发生碰撞时,由控制单元e的输出端向信号发射模块f的输入端传递此信息,并控制信号发射模块f向前车的信号接收模块发射碰撞预警信号,告知前车碰撞信息,前车的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后车发射的碰撞信息后,由前车的信号发射模块向后车的信号接收模块g发射通电信息,当后车的信号接收模块g接收到通电信息后,即将此信息通过控制单元e传递给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进而控制电磁防撞执行器i,前车的信号发射模块也同时将后车发射的碰撞信息,通过本车的控制单元传递给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进而同时控制前后两车的电磁防撞执行器产生斥力,执行避撞动作。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将此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前部和尾部,在汽车碰撞前单片机控制系统检测到两车即将相撞,于是后车给前车发送信号,使前车的电磁装置与后车的电磁装置同时通电,采用大电容供电,实现快速大电流放电,产生很强的电磁斥力,从而减小汽车碰撞前的初始动能,在低速碰撞情况下,可以避免汽车发生碰撞;在高速碰撞情况下,可以减小汽车碰撞初始动能,减轻碰撞损伤。附图说明图I为汽车电磁防撞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磁防撞执行器轴测图图3为电磁防撞执行器俯视图图4为上支架、下支架和螺栓连接关系轴测图图5为电磁铁、线圈和挡板连接关系轴测图其中I.信息米集系统II.碰撞识别系统III.车间通信系统IV.电磁防撞执行系统a.相对速度测定模块b.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c.相对距离测定模块d.碰撞识别模块e.控制单元f.信号发射模块g.信号接收模块h.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i.电磁防撞执行器I.隔磁挡板2.后座3.线圈4.线圈正极接线端5.挡板6.上支架7.圆柱形电磁铁8.前端固定套筒9.下支架10.线圈负极接线端11.螺栓12.供电电容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如图I所示,本技术由信息采集系统I、碰撞识别系统II、车间通信系统III和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组成,其中信息采集系统I由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组成,碰撞识别系统II由碰撞识别模块d和控制单元e组成,车间通信系统III由控制单元e、信号发射模块f和信号接收模块g组成,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由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和电磁防撞执行器i组成;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的输出端均与碰撞识别模块d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入端分别与碰撞识别模块 d和信号接收模块g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发射模块f 和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输入端连接;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控制开关连接在电磁防撞执行器i中线圈正极接线端4和线圈负极接线端10之间。如图2所示,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中的电磁防撞执行器i由隔磁挡板I、后座2、线圈3、线圈正极接线端4、挡板5、上支架6、圆柱形电磁铁7、前端固定套筒8、下支架9、线圈负极接线端10、螺栓11和供电电容12组成,其中4个圆柱形电磁铁7 —端与挡板5固接为一体,形成带挡板式电磁铁,圆柱形电磁铁7另一端与后座2 —侧的圆柱形孔连接,圆柱形电磁铁7的圆柱形表面缠有线圈3,其上置有经螺栓11固接的上支架6和下支架9,还固接有前端固定套筒8 ;后座2另一侧与隔磁挡板I固接;线圈正极接线端4和线圈负极接线端10分别经后座2两端的小孔与供电电容12的正负极端连接;每辆汽车上置有两个电磁防撞执行器i,分别固接于汽车车身的前部和尾部。后座2采用工程塑料制作,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塑性;圆柱形电磁铁7的铁芯与挡板5均采用工业纯铁制作,线圈3采用扁铜线绕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电磁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信息采集系统(I)、碰撞识别系统(II)、车间通信系统(III)和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组成,其中信息采集系统(I)由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组成,碰撞识别系统(II)由碰撞识别模块(d)和控制单元(e)组成,车间通信系统(III)由控制单元(e)、信号发射模块(f)和信号接收模块(g)组成,电磁防撞执行系统(IV)由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和电磁防撞执行器(i)组成;相对速度测定模块(a)、相对加速度测定模块(b)和相对距离测定模块(c)的输出端均与碰撞识别模块(d)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入端分别与碰撞识别模块(d)和信号接收模块(g)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e)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发射模块(f)和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输入端连接;电磁装置通电控制模块(h)的控制开关连接在电磁防撞执行器(i)中线圈正极接线端(4)和线圈负极接线端(10)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辉刘宏飞许洪国钟学敏邱国富朱宁李继威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