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5564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15:53
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作为将外凸轮轴(17a)外周部上的可动凸轮(22)与外凸轮轴(17a)内部的内凸轮轴(17b)予以连接的连接构件,从将内凸轮轴(17b)可转动地收纳在外凸轮轴(17a)内的轴部件(17)的径向,贯通凸轮凸起部(22)、外凸轮轴(17a)和内凸轮轴(17b)地有间隙地插入销部件(24),在该销部件(24)的端部设有止脱部(50)。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凸轮凸起部(22)与内凸轮轴(17b)予以连接而不会使较大的压入载荷或轴力作用在零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基准凸轮为基准、使可动凸轮的相位可变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J-U装直。
技术介绍
在搭载在汽车上的往复式发动机(内燃机)中,为了对付发动机的废气和改善泵送损失,在气缸盖上搭载可变气门装置。对于这种可变气门装置,有如下的结构在由管部件形成的外凸轮轴内收纳有可 转动的内凸轮轴,做成由发动机的曲轴输出来驱动的轴部件,在外凸轮轴的外周部设有固定式的基准凸轮和可绕轴的轴心转动的可动凸轮,利用从轴径向插入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之间的销状部件,允许外凸轮轴与内凸轮轴之间进行相对变位并将外凸轮轴与内凸轮轴连接起来,利用传动机构的输出使内凸轮轴相对变位,通过来自与内凸轮轴连接的销状部件的输出,使可动凸轮的相位相对于基准凸轮可变,使气门打开的期间变化(分离可变,日文7 7° U 卜可変)(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上述可变气门装置中,谋求容易作业、且将外凸轮轴内外所具有的内凸轮轴与可动凸轮之间连接起来的方案。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使用压入销作为将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连接起来的销状部件,从轴径向将该压入销压入,使外凸轮轴内外的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之间连接,或使用螺栓部件作为销状部件,将该螺栓部件拧入内凸轮轴,使外凸轮轴内外的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之间连接。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14452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44522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若是前者的将压入销压入可动凸轮及内凸轮轴的构造,则为了不使压入销因气门驱动的振幅载荷而脱出,必须以大载荷压入可动凸轮、内凸轮轴。但是,压入载荷会使可动凸轮或内凸轮轴产生变形或挠曲,或产生内凸轮轴在压入销方向的位置错位。另外,由于管部件所形成的外凸轮轴的刚性低,故当可动凸轮和内凸轮轴变形、挠曲或位置错位时,有时与外凸轮轴之间的摩擦增加,或因接触而产生新摩擦。除此之外,因上述变形和挠曲,甚至外部管也产生变形、挠曲。当因这种外部管的变形和挠曲影响到凸轮轴中心的直线度和外径的圆柱度时,有时凸轮轴与气缸盖的轴颈轴承部的摩擦增加,或因轴心差增大带来凸轮与推杆之间的摩擦增加。若是后者的拧入螺钉部件的构造,则内凸轮轴的螺纹部紧固力增加,产生内凸轮轴的变形和挠曲,与上述相同地产生摩擦。另外,由于是悬臂结构且容易应力集中,故增加了必须提高螺纹部附近强度、不能进行紧凑设计的问题。这种摩擦的产生,不仅使可变气门装置的响应性恶化,而且发动机整体的摩擦增大,使燃料费增加,进一步引起各零件间的异常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能抑制零件间的摩擦的产生,并能对外凸轮轴外周部上的可动凸轮与外凸轮轴内部的内凸轮轴进行连接。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是,作为将外凸轮轴外周部上的可动凸轮与外凸轮轴内部的内凸轮轴予以连接的连接构件,采用这种结构从将内凸轮轴可转动地收纳在外凸轮轴内的轴部件的径向,贯通可动凸轮、外凸轮轴和内凸轮轴地有间隙地插入销状部件,并具有对该销状部件的脱出进行限制的止脱部,将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连接起来而不会使压入载荷或轴力作用于零件。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销状部件的端部设有对销状部件的脱出进行限制的止脱部。 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为避免应力集中于止脱部,销状部件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所贯通的区间长,在设有止脱部的状态下,销状部件配置成沿轴部件的径向可变位,在止脱部和与该止脱部接触分离的贯通区间的端部上,形成有当两者间受到载荷时使止脱部从贯通区间的端部避让的避让部,随着止脱部从贯通区间的端部避让,销状部件向轴向变位。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为能以简单的构造对销状部件进行止脱,止脱部使用对销状部件的端部实施铆接加工、在该铆接加工时形成于销状部件的端部的大径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止脱部设在可动凸轮上,对销状部件沿轴心方向脱出到可动凸轮的外侧进行限制。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是,为容易对销状部件进行止脱,在可动凸轮上形成有转动自如地嵌在外凸轮轴外的周部上的筒形轴套部,销状部件贯通该可动凸轮的轴套部的周壁,止脱部使用嵌在轴套部的外周部上的卡止件,由该卡止件防止销状部件的脱出。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卡止件是构成为环状,从而使止脱部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安装在轴套部上。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是,为避免销状部件对卡止件产生应力集中,销状部件的端部形成为球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可将外凸轮轴外周部上的可动凸轮与外凸轮轴内部的内凸轮轴连接起来,而不会作用引起零件变形和挠曲的压入载荷和轴力。因此,能在不仅抑制由上述变形和挠曲引起的零件间的摩擦产生、而且抑制其它零件的变形的状态下连接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其结果,能确保稳定的可变性能,并且,能抑制发动机的摩擦增大,防止零件的异常磨损。另外,通过使作用于销状部件的应力位置变化,从而可将销状部件的尺寸做得紧凑。采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能利用设在销状部件的端部上的止脱部以简单的构造来防止销状部件的脱出。采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还能以简单的构造来避免应力集中于止脱部的现象,能将由应力集中引起的销状部件的止脱防患于未然。采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还能以对销状部件实施铆接加工这种简单的构造来对销状部件进行止脱。采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能利用设在可动凸轮上的止脱部以简单的构造来防止销状部件的脱出。采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还能以将卡止件嵌在可动凸轮的轴套部上这种容易的作业来对销状部件进行止脱。采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能利用环状的卡止件以简单的构造和嵌入轴套部的容易的作业来限制销状部件向轴心方向两侧脱出。采用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还能避免由销状部件变位引起的卡止件的应力集中,能限定高可靠性的连接。附图说明图I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形态的可变气门装置与搭载该装置的内燃机的气缸盖一起予以表不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I中I-I线的可变气门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可变气门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可变气门装置的可变特性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从销状部件的安装至形成止脱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主要部分的使用了销状部件的连接构造的首1J视图。图7是对抑制施加于该销状部件的止脱部的应力集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用销状部件将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形态的可动凸轮与内凸轮轴连接起来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中II线的连接构造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形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5实施形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形态的气缸盖内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形态的排气凸轮轴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7实施形态的排气凸轮轴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8实施形态的排气凸轮轴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9实施形态的排气凸轮轴的构造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4进气侧的凸轮轴15可变气门装置17双重轴(轴部件)17a外凸轮轴17b内凸轮轴20基准凸轮21连接构造(连接构件)22凸轮凸起部(可动凸轮)22b轴套部24销部件(销状部件)50止脱部(止脱部件)52、53 通孔54大径部60避让部61三角状部62锥面部65卡止件(止脱部) 68球面部82,91凸轮零件100,126,130传感器用目标件(被检测体)120、129、131 突出部(止脱部)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1.25 JP 2010-0131081.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具有 轴部件,该轴部件将内凸轮轴可转动地收纳在由管部件形成的外凸轮轴内,可由内燃机的曲轴输出驱动; 基准凸轮和可动凸轮,所述基准凸轮设在所述外凸轮轴的外周部上,所述可动凸轮被设成可绕该外凸轮轴的轴心转动;以及 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允许所述外凸轮轴与所述内凸轮轴的相对变位并将所述可动凸轮与所述内凸轮轴连接起来, 所述可动凸轮的相位利用所述外凸轮轴与所述内凸轮轴的相对变位而能以所述基准凸轮为基准可变, 该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销状部件以及对所述销状部件的脱出进行限制的止脱部, 所述销状部件从所述轴部件的径向贯通并有间隙地插入所述可动凸轮、所述外凸轮轴、所述内凸轮轴,将所述轴之间的相对变位传递给所述可动凸轮。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脱部设在所述销状部件的端部上。3.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状部件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贯通所述可动凸轮、所述外凸轮轴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永礼俊吉贺大辅田中克博村田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