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的传动装置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机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99890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4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的传动装置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机器。传动装置包括:主机架,所述主机架由前部框架、后部框架以及在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之间彼此相对延伸的侧部框架形成;沿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布置在侧部框架之间的同轴串接的第一驱动泵和第二驱动泵;和彼此相对地布置在侧部框架内侧并分别驱动连接对应的驱动输出装置的第一弯曲轴线马达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泵比第二驱动泵距第一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远,其中,第一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朝向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第一驱动泵流体连接,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背离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第二驱动泵流体连接。(*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的传动装置,更为具体地,涉及采用静液压传动系统的机器中串泵与对应的行走马达的布置和连接装置。本技术进一步涉及使用该传动装置的机器。
技术介绍
机器、例如履带式推土机配备有动力系统、如发动机系统为机器提供动力,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输以控制机器的运行及转向。在采用静液压传动系统的机器中,传动系统通常包括多个同轴串接驱动泵,同轴串接驱动 泵通过软管与行走马达连接。行走马达与机器的驱动输出装置、例如终传动连接并驱动机器运行。由于整机体积和结构的限制,通常安装串接驱动泵和对应的行走马达的空间有限,如果串接泵和行走马达布置不合理、例如串接泵和马达之间的距离过小,会导致连接串接泵和行走马达的空间不足,即便通过软管也不便或者无法连接串接泵和行走马达,或者串接泵和对应马达的连接长度小于连接软管的弯曲半径,导致软管变形,影响串接泵和对应马达之间的动力传输介质的循环,进而影响机器的工作。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主机架,所述主机架由前部框架、后部框架以及在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之间彼此相对延伸的侧部框架形成;沿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布置在侧部框架之间的同轴串接的第一驱动泵和第二驱动泵;和彼此相对地布置在侧部框架内侧并分别驱动连接对应的驱动输出装置的第一弯曲轴线马达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泵比所述第二驱动泵距所述第一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远,其中,所述第一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朝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流体连接,而所述第二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背离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二驱动泵流体连接。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包括主机架,所述主机架由前部框架、后部框架以及在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之间彼此相对延伸的侧部框架形成;驱动输出装置;沿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布置在侧部框架之间的同轴串接的第一驱动泵和第二驱动泵;和彼此相对地布置在侧部框架内侧并分别驱动连接对应的驱动输出装置的第一弯曲轴线马达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泵比所述第二驱动泵距所述第一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远,其中,所述第一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朝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流体连接,而所述第二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配置成背离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二驱动泵流体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变换弯曲轴线马达的弯曲轴部分的弯曲方向,增大了弯曲轴线马达和对应相连的驱动泵之间的距离和空间,从而方便了用管路连接所述弯曲轴线马达与驱动泵。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机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串接泵与行走马达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串接泵与行走马达组装到机器上的结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I显示了一种示例性的机器100。机器100可例如为履带式推土机。机器100也可以是执行与特定行业(例如采矿、建筑、农业、林业等)相关的操作并在各种作业环境(例如建筑场地、矿场、林场和发电厂等)中工作的任何其它类型的机器。机器可以是可移动的,例如为卡车、轮式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等。机器100可包括主机架10、操作人员容纳空间如驾驶室35、和能够推动物体例如 泥土的工作机具36。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机具36可以是应用于履带式推土机的推铲37。机器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与工作机具36操动连接并用来控制工作机具36动作的油缸。在一个实施例中,推铲37可以连接两个举升油缸38。推铲37也可以枢转连接倾斜油缸39(图I中只示出了一个倾斜油缸)。举升油缸38可以举升和降低推铲37,倾斜油缸39可以向左或向右倾斜推铲37—定角度。在机器100的下部布置有行走装置40,用来支撑和移动机器100。在一个实施例中,行走装置40为履带41。如图3所示,机器100包括主机架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传动装置安置在主机架10内,传动装置包括行走马达和驱动泵。主机架10例如可包括沿其横向延伸的前部框架11和后部框架12,以及在前部框架11和后部框架12之间沿其纵向延伸的第一侧部框架14和第二侧部框架13。行走马达与机器100的驱动输出装置连接以将动力传递给后者。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出装置包括用于驱动履带式推土机的终传动、例如履带驱动轮17、18,它们分别附装在侧部框架14和13的外侧。行走马达至少包括在侧部框架内侧彼此相对地布置的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它们具有各自的弯曲轴部分211和221,并且穿过侧部框架14和13上的开口 33分别与履带驱动轮17和18操作连接。驱动泵至少包括沿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顺次排布的第一驱动泵16和第二驱动泵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泵16和第二驱动泵15沿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同轴串接地布置在侧部框架14和13之间。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布置在第一驱动泵16和第二驱动泵15的同一侧,其中第一驱动泵16在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上距弯曲轴线马达21、22的距离比第二驱动泵15在侧部框架延伸的方向上距弯曲轴线马达21、22的距离大。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的弯曲轴部分211配置成朝向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31流体地连接到第一驱动泵16,其中,第一循环管路31的一端与形成在第一驱动泵16两侧的管路进出口相连,第一循环管路31的另一端与形成在弯曲轴部分211端部的流体进出口相连;相应地,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的弯曲轴部分221配置成背离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32流体地连接到第二驱动泵15,其中,第二循环管路32的一端与形成在第二驱动泵15两侧的管路进出口相连,第二循环管路32的另一端与形成在弯曲轴部分221端部的流体进出口相连。驱动泵和行走马达上的流体进出口的位置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结构或者机器的实际需要进行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可以是软管,所述弯曲轴线马达可例如为弯曲轴柱塞马达,而所述驱动泵可例如为变量柱塞泵。应指出,也可将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的弯曲轴部分211配置成背离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的弯曲轴部分221配置成朝向第一和第二驱动泵弯曲,但此时应相应地将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用循环管路连接到离得较近的第二驱动泵15,而将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用循环管路连接到离得较远的第一驱动泵16。在本实施例中只示出和描述了用于驱动机 器的一组驱动输出装置的一对弯曲轴线马达和对应相连的一对驱动泵,但是,在主机架10内还可配置有用于驱动机器的其它驱动输出装置的其它成对的弯曲轴线马达和驱动泵,只要满足弯曲轴部分朝向驱动泵弯曲的弯曲轴线马达与离得较远的驱动泵连接而弯曲轴部分背离驱动泵弯曲的弯曲轴线马达与离得较近的驱动泵连接即可。工业实用性本技术的传动装置的构型可适用于各种机器,尤其是履带式机器,例如履带式推土机,此时机器的驱动输出装置为履带驱动轮。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所述驱动输出装置也可以是机器的其它任何适当类型的动力输出装置,用以执行除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的传动装置,包括 主机架(10),所述主机架由前部框架(11)、后部框架(12)以及在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之间彼此相对延伸的侧部框架(13,14)形成; 沿侧部框架(13,14)延伸的方向布置在侧部框架(13,14)之间的同轴串接的第一驱动泵(16)和第二驱动泵(15);和 彼此相对地布置在侧部框架(13,14)内侧并分别驱动连接对应的驱动输出装置(17,.18)的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泵(16)比所述第二驱动泵(15)距所述第一和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1,.22)远,其中,所述第一弯曲轴线马达(21)的弯曲轴部分(211)配置成朝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16,15)弯曲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31)与所述第一驱动泵(16)流体连接,而所述第二弯曲轴线马达(22)的弯曲轴部分(221)配置成背离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泵(16,15)弯曲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32)与所述第二驱动泵(15)流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器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输出装置(17,18)分别安装在所述侧部框架(14,13)的外側。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器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31)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32)是软管。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器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泵(16)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泵(15)为变量柱塞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东杨元江S·加内特
申请(专利权)人:卡特彼勒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