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443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包括有一主车架及一积载架;该主车架包括有两间隔的侧车架;该积载架包括有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及一第三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连接两侧车架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该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该第一支撑件及两侧车架,该第三支撑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由于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上缘共同形成一载置平面,于载置平面上设置一载物平台以呈载货物或安装后座坐垫,货物可位于较低的高度,车辆可稳定行驶及具有较佳操控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 新型为一种摩托车车架,尤其指一种适用于积载货物的车种的摩托车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为我国常见的交通工具,由于其较佳的机动性,常为国人通勤及短程载送货使用。摩托车主要包括有一车架,引擎、油箱、龙头把手、前后轮、灯具及电装部品等装置皆设置在车架上,因此车架的设计攸关安全性及行驶的稳定性。在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通常用于积载货物的空间仅限于前方踏板区域,如因载货需求,需设置更大的载物空间,通常会在车架后方处进一步设置一载货架,但载货架会使车辆高度相对提高,于积载货物后,车辆的重心会上移,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及操控性,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专用于积载货物的车种的摩托车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摩托车于车架后方设置载货架,将影响行驶时稳定性及操控性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系设计提供一种专用于积载货物的车种的摩托车车架,以提供积载货物时较佳的稳定性及操控性。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有一主车架及一积载架;该主车架包括有两间隔的侧车架,该两侧车架上分别设有一立柱;该积载架包括有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及一第三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两立柱相连接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该第二支撑件上分别间隔设有两后避震器固定座,该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该第一支撑件的后侧及两侧车架的一端处,该第二支撑件及第一支撑件间环绕形成一第一空间;该第三支撑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该第三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间环绕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上缘共同形成一载置平面,于该载置平面上设置一载物平台,于该载物平台上可拆卸的设置一后座坐垫。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一支撑件包括有两主杆及一副杆,该两主杆分别以一端连接该两立柱,两主杆的另一端为相对弯折延伸,该副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主杆且位于两主杆的一端处;该第二支撑件的中段处连接两主杆另一端的弯折段的一侧外壁面,其两端分别弯折与该两侧车架相接。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三支撑件包括有一第一支杆及一第二支杆,该第一支杆两端分别连接该两后避震器固定座的一侧外壁,该第二支杆的杆体两端分别弯折连接该第一支杆两端处的底侧壁面。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两侧车架间连接设有一固定架,且位于第一空间的下方处。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三支撑件的第二支杆以两固定杆连接至固定架。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三支撑件包括有一第三支杆,该第三支杆以两间隔的杆体连接至第二支杆。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积载架进一步包括有一后把手架,该后把手架围绕于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外侧。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三支撑件朝向后方延伸连接有一支撑板,该支撑板与该载置平面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第一支撑件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座;该后把手架系以数个连接杆连接于固定座及支撑板。藉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于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上缘共同形成一载置平面,于载置平面上设置一载物平台以呈载货物,货物可位于较低的高度,不会影响车辆重心,提供车辆可稳定行驶及具有较佳操控性;当载物平台承载货物并以一绳子缠绕在货物及载物平台上时,绳子可缠绕固定在后把手架上,以辅助固定货物的位置;载物平台上可拆卸的设置一后座坐垫,在没有承载货物时形成后座,并以后把手架供后座乘客扶持;该第一空间及固定架可供安装电瓶,并可直接由第一空间的上方维修、更换电瓶,提供维修上的便利性;该第二空间可提供尾灯组的安装,维修时可于其上方处直接伸入维修,而不需拆开尾灯灯壳,亦具有维修上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装配有其他元件的使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载置平台与载物平台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载置平台与载物平台结合后的外观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坐垫配置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一种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其包括有一主车架10及一积载架20。该主车架10为现有技术的速克达摩托车车架,该主车架10的后侧设有两间隔的侧车架11,该两侧车架11上分别设有一立柱12,该立柱12系一纵向设置的柱体,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于该两侧车架11间设有一固定架13,该固定架13为一水平方向的板体,板体两侧缘分别连接该两侧车架11的内侧壁面。该积载架20包括有一第一支撑件21、一第二支撑件22及一第三支撑件23。该第一支撑件21包括有两主杆210及一副杆211,该两主杆210分别位于两侧车架11的上方,该主杆210的一端朝向下方弯折并以一侧壁面连接该立柱12的一侧壁面,该两主杆210朝向主车架10的后侧方向延伸,两主杆210的另一端为相对弯折延伸,该副杆2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主杆210且位于两主杆210的一端处,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两主杆210的中段外侧处分别连接设有一固定座212。该第二支撑件22为一杆体,杆体两端相对杆体中段处弯折,第二支撑件22上分别间隔设有两后避震器固定座220,该第二支撑件22位于第一支撑件21的后侧,以杆体中段处连接该两主杆210 另一端的弯折段的外侧壁面,以杆体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11的一端处,以形成为高刚性的结构,该后避震器固定座220可供与一后避震器的一端连接,该第二支撑件22、该两主杆210及该副杆211之间环绕形成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位于该固定架13的上方。该第三支撑件23包括有一第一支杆230及一第二支杆231 ;该第一支杆230为一杆体,杆体两端相对杆体中段处弯折,该第一支杆230位于该第二支撑件22的后侧,并以杆体两端分别连接该两后避震器固定座220的一侧外壁;该第二支杆231为一杆体,杆体两端相对杆体中段处弯折,该第二支杆231位于第一支杆230的下方,并以杆体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支杆230两端处的底侧壁面,杆体中段处以两固定杆232连接至固定架13,以形成为高刚性的结构;该第一支杆230及第二支撑件22间环绕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及第三支撑件23的第一支杆230的上缘约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共同形成一载置平面;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三支撑件23的第一支杆230朝向后方延伸连接有一支撑板233,该支撑板233与该载置平面位于同一高度,该第三支撑件23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三支杆234,该第三支杆234以两间隔的杆体连接至第二支杆231。本技术于实际组装成车时,该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及第三支撑件23共同形成的载置平面即可提供放置一载物平台25,于承载货物时,货物可位于较低的高度,使车辆重心不会改变,仍可稳定的行驶及维持应有的操控性。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进一步设置一后把手架24,该后把手架24为一长杆体,且杆体围绕于该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第三支撑件23的外侧,该后把手架24系以数个连接杆240连接至第一支撑件21的固定座212及第三支撑件23的支撑板233 ;请配合参阅图5及图6所示,于两立柱12之间连接设置一扣合架14,该扣合架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主车架及一积载架; 该主车架包括有两间隔的侧车架,该两侧车架上分别设有一立柱; 该积载架包括有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及一第三支撑件; 该第一支撑件与该两立柱相连接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 该第二支撑件上分別间隔设有两后避震器固定座,该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该第一支撑件的后侧及两侧车架的一端处,该第二支撑件及第一支撑件间环绕形成一第一空间; 该第三支撑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并朝向主车架的后侧方向延伸,该第三支撑件及第ニ支撑件间环绕形成一第二空间,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上缘共同形成ー载置平面,于该载置平面上设置ー载物平台,于该载物平台上可拆卸的设置ー后座坐垫。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载物平台的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包括有两主杆及ー副杆,该两主杆分别以一端连接该两立柱,两主杆的另一端为相对弯折延伸,该副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主杆且位于两主杆的一端处; 该第二支撑件的中段处连接两主杆另一端的弯折段的ー侧外壁面,其两端分别弯折与该两侧车架相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载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韦雄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