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3716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09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车辆控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控制装置控制具有车身以及支承车身并与接地面接触的轮胎的车辆的动作,包括:具有检测对车身的左右的振动产生影响的驾驶条件的驾驶条件检测单元;调整车辆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以及基于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的动作的控制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特别地涉及控制车身的行动的车辆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在行驶时簧下振动,发生所谓的抖动振动。作为抑制该抖动振动的装置,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衰减カ控制装置,其中,根据减震器的衰减系数和簧上的上下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减震器的衰减系数和簧上的前后加速度的关系,预先计算并存储簧上上下加速度和簧上前后加速度的矢量之和为最小的特定衰减系数ct,并且该衰减カ控制装置在簧下共振频率带的振动超过阈值时,将减震器的衰减系数设定为特定衰减系数Cto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9-1375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中,除能够抑制上下振动以外,还能够抑制前后方向(与行驶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振动。然而,在左右方向(与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也会产生振动。存在产生左右方向的振动时乘坐舒适度也会变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车辆控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并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ー种车辆控制装置,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控制具有车身以及支承所述车身并与接地面接触的轮胎的车辆的动作,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检测对所述车身的左右的振动产生影响的驾驶条件;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调整所述车辆的悬架几何特性;以及控制単元,所述控制単元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的动作。在此,优选地,所述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是调整车身和轮胎之间的高度的车高调整单元。并且,优选地,所述控制単元存储预先计算出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控制量和检测结果的关系,并且基于所述关系和所述检测结果计算所述控制量。在此,优选地,所述控制単元对每个所述驾驶条件,存储使施加于所述车身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的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カ抵消的所述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結果,控制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的动作,使得达到使施加于所述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力抵消的所述车辆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条件。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并且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ー种车辆控制装置,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控制具有车身以及支承所述车身并与接地面接触的轮胎的车辆的动作,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检测对所述车身的左右的振动产生影响的驾驶条件;转向齿轮比调整単元,所述转向齿轮比调整单元调整所述车辆的转向齿轮比;以及控制単元,所述控制単元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转向齿轮比调整単元的动作。在此,优选地,所述控制単元存储预先计算出的转向齿轮比的控制量和检测结果的关系,并基于所述关系和所述检测结果计算所述控制量。并且,优选地,所述控制単元对每个所述驾驶条件,存储使施加于所述车身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的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カ抵消的所述转向齿轮比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結果,控制转向齿轮比调整单元的动作,使得达到使施加于所述车身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的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カ抵消的所述车身的转向齿轮比。并且,优选地,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是检测车速的単元。并且,优选地,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是检测上下方向的共振频率的単元。并且,优选地,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是检测所行驶的路面的状态的单元。并且,优选地,所述车身的左右的振动是由于从所述路面作用于所述轮胎上的力而产生的振动。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控制装置起到能够抑制车身的振动并且能够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具有车辆控制装置的车辆的一实施例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更详细地示出图I所示的车辆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作用于轮胎的接地面上的カ以及作用于重心上的力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轮胎的位置和角度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カ和车速的关系的图;图6是示出角度和车高的关系的图;图7是示出计算车高和车速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8是示出测量车高和振动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9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力和簧下的上下方向共振频率的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计算车高和簧下的上下方向共振频率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11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カ和轮胎转弯能力的关系的图;图12是示出计算车高和轮胎转弯能力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13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カ和车速的关系的图;图14是示出角度和转向齿轮比的关系的图;图15是示出计算转向齿轮比和车速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16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力和簧下的上下方向共振频率的关系的图;图17是示出计算转向齿轮比和簧下的上下方向共振频率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图18是示出在左右方向上起作用的カ和轮胎转弯能力的关系的图;图19是示出计算转向齿轮比和轮胎转弯能力的关系得到的结果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控制装置,基于附图对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并且,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实施例I图I是示出具有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控制装置的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更详细地示出图I所示的车辆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如图I和图2所示,车辆I具有两个轮胎2、两个轮胎3、转向盘4、E⑶5、车身9、以及车辆控制装置10。并且, 车辆控制装置10具有控制单元30、悬架31、32、33、34、空气压缩机35、转向齿轮比调整单元(以下,简称“齿轮比调整单元”)36、解析器40R、40L、41R、41L、车速检测传感器42、以及路面状态检测传感器43。另外,说明被省略,但车辆I除上述构成要素以外还包括驱动源、制动装置、加速装置、座椅等车辆所必须的各种构成要素。轮胎2是构成前轮的两个轮胎,其中一个轮胎2经由悬架31与车身9连结,另ー个轮胎2经由悬架32与车身9连结。并且,轮胎3构成后轮的两个轮胎,其中一个轮胎3经由悬架33与车身9连结,另ー个轮胎3经由悬架34与车身9连结。并且,车辆I的轮胎2和轮胎3的至少ー者与驱动源连结,并且通过驱动源使轮胎旋转,由此车辆I在路面上行驶。转向盘4是操作者操作行驶方向的操作部,转向盘4的操作被传递到轮胎2。具体地,当转向盘4旋转时,轮胎2的角度发生变化,车辆I的行驶方向被切換。在此,车辆I是如下的动カ转向机构,其在转向盘4和轮胎2之间配置有齿轮比调整单元36,并且从转向盘4输入的力、转角被齿轮比调整单元36増大而传递到轮胎2。另外,对于齿轮比调整単元36,将在后面进行说明。ECU 5是控制车辆的各部分的动作的电子控制単元,并且包括后述的车辆控制装置10的控制单元30。E⑶5包括通常形式的、具有通过双向公共总线相互连结的CPU、R0M、RAM以及输出输出端口装置的微型计算机和驱动电路。并且,车身9是操作者或乘客乘坐的底盘所谓的本体,并经由车辆控制单元10的悬架31、32、33、34被轮胎2、3支承。接下来,对构成车辆控制装置10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控制单元30被内置于E⑶5中,并基于解析器40R、40L、41R、41L、车速检测传感器42、路面状态检测传感器4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ー种车辆控制装置,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控制具有车身以及支承所述车身并与接地面接触的轮胎的车辆的动作,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检测对所述车身的左右的振动产生影响的驾驶条件; 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调整所述车辆的悬架几何特性;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単元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的动作。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是调整车身和轮胎之间的高度的车高调整単元。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単元存储预先计算出 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控制量和检测结果的关系,并且基于所述关系和所述检测结果计算所述控制量。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単元对每个所述驾驶条件,存储使施加于所述车身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的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力抵消的所述车身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条件,并且 基于所述驾驶条件检测单元的检测結果,控制悬架几何特性调整单元的动作,使得达到使施加于所述车身轮胎的重心上的左右方向的力和施加于所述轮胎与所述接地面的接触点上的左右方向的力抵消的所述车身的悬架几何特性的条件。5.—种车辆控制装置,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控制具有车身以及支承所述车身并与接地面接触的轮胎的车辆的动作,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条件检测单元,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村伸吾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