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45693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5 0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工作缸、活塞组件、底阀组件、导向座组件、保护盖组件、油封和储油缸组件,所述工作缸上设置数段宽度为1.5-2.5mm,深度为1.2-1.5mm,长度为30-60mm的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原减振器的工作缸设置数段凹槽,其阻尼力是固定的,但活塞在工作缸内的位置不同时,自动产生不同阻尼力;通过改变减振器油液流过的节流口的有效面种,从而达到改变减振器的阻尼力的目的,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具体涉及ー种减振器。
技术介绍
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对悬架减振器特性的要求因路面、载荷、车速和汽车运动状态等具体行驶エ况不同现不同。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是车辆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悬架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性,而被动悬架在协调车辆的这两个性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对车辆性能要求的进ー步提高,被动悬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车辆的要求。悬架系统可为分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悬架系 统一般包括弾性元件(如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等)、减振器装置和导向机构三部分。半主动悬架的结构形式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其基本原理均是相同的,悬架系统中的弹簧除減少来自地面的振动还要承受负载质量,从而改变弹簧的刚度比较困难,因此半主动悬架结构形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减振器阻尼的改变和调节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ー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够对减振器的压缩尼和拉伸阻尼进行有效的调节,满足各种振动エ况变化场合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工作缸、活塞组件、底阀组件、导向座组件、保护盖组件、油封和储油缸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工作缸上设置数段宽度为I.5-2. 5mm,深度为 I. 2-1. 5mm,长度为 30_60mm 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材料为铜镍合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对原减振器的工作缸设置数段凹槽,本技术做好后,其阻尼カ是固定的,但活塞在工作缸内的位置不同吋,自动产生不同阻尼力;ニ、本技术通过改变减振器油液流过的节流ロ的有效面种,从而达到改变减振器的阻尼力的目的,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工作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描述。一种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工作缸、活塞组件、底阀组件、导向座组件、保护盖组件、油封和储油缸组件,所述工作缸上设置数段宽度为1.5-2.5_,深度为I. 2-1. 5mm,长度为30_60mm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材料为铜镍合金。当活塞组件处于工作缸(a)的无槽段时,在减振器的位伸和压缩过程中,该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油液的流动方向与普通双筒液压式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油液的流动方向相同。当活塞处于工作缸(a)的凹槽位置时,工作缸上的槽与活塞形成了ー个油液流过的通道,该通道的长度L与孔径d之比L / d> 4,故仍属于细长小孔。当减振器处于被位伸状态时,活塞相对工作缸向上运动,此时,工作缸(a)上腔油压逐渐升高,上腔的油液分三部分流到下腔一部分通过工作缸(a)上的槽与活塞间形成的通道流到下腔;另一部分是通过活塞上的常通孔再经过复原阀的常通孔流到下腔。随着活塞运动速度的不断増大,上下腔的压差也迅速提高,当压差作用在复原阀上的力达到复原阀弹簧的预紧时,复原阀 开启,形成环状缝隙节流。从而形成了开阀后减振器复原行程的工作阻力,但是由于活塞杆的存在,自上腔流来的油液不足以充满下腔所増加的体积,于是补偿阀打开,油液经补偿阀从储油腔流向工作缸下腔。当减振器处于被压缩状态时,活塞相对工作缸向下运动,此时下腔容积減少,油压升高,油液分二部分流到上腔一部分通过工作缸上的凹槽与活塞间形成的通道流到上腔;另一部分是通过活塞组件上流通阀流到上腔。由于上腔被活塞杆占去一部分体积,上腔内増加的容积小于下腔减小的容积,故还有一部分油液经过底阀上的节流孔再通过压缩阀上的常通孔流回储油腔。随着活塞相对工作缸运动速度的不断提高,工作缸下腔的压カ逐渐增加,当作用在底阀组件的压缩阀上的压カ达到其变形的预紧カ吋,压缩阀变形而打开,形成环状缝隙节流。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工作缸、活塞组件、底阀组件、导向座组件、保护盖组件、油封和储油缸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工作缸上设置数段宽度为I.5-2. 5mm,深度为I. 2-1. 5_,长度为30_60_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材料为铜镍口 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可变阻尼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工作缸、活塞组件、底阀组件、导向座组件、保护盖组件、油封和储油缸组件,所述工作缸上设置数段宽度为1.5-2.5mm,深度为1.2-1.5mm,长度为30-60mm的凹槽。本技术对原减振器的工作缸设置数段凹槽,其阻尼力是固定的,但活塞在工作缸内的位置不同时,自动产生不同阻尼力;通过改变减振器油液流过的节流口的有效面种,从而达到改变减振器的阻尼力的目的,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文档编号F16F9/50GK202360661SQ201120420440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专利技术者袁代华, 邓金智, 高静 申请人:成都市翻鑫家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静袁代华邓金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翻鑫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