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09473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2 19:20
将涡轮作为惯量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型化,且,抑制轴向尺寸的扩大。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被固定在涡轮(4)上的转矩传输板(34)、配置在前盖(2)与涡轮(4)之间的减振机构(35)、接合部(51)。减振机构(35),弹性连接转矩传输板(34)与变速箱侧部件。接合部(51),在比转矩变换器主体(6)的圆环中心C更靠近内周侧,连接转矩传输板(34)与减振机构(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特别涉及配置在与发动机侧部件相连的前盖与转矩变换器主体之间,且将从转矩变换器主体的涡轮输出的转矩传递至变速箱侧部件所需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转矩变换器主要包括与发动机侧部件相连的前盖、与前盖相连的转矩变换器主体。而且,从前盖输入的转矩经由转矩变换器主体传递至变速箱侧。转矩变换器主体具有与前盖相连的叶轮、与变速箱侧部件相连的涡轮、调整从涡轮返回叶轮的工作流体的定子。这种转矩变换器中,专利文献1表示在涡轮与变速箱侧部件之间设置具有扭转弹簧的减振机构。这种转矩变换器中,来自涡轮的转矩通过减振机构传递至变速箱侧部件。而且,专利文献2表示采用了转矩变换器锁止装置的减振机构。在这里,减振机构中,为了吸收、降低从发动机输入的转矩变动,需要扭转弹簧的低刚性化及扭转角度的广角化。因此,专利文献2的减振机构中,分别在外周部与内周部上配置扭转弹簧,且通过中间部件使外周侧扭转弹簧与内周侧扭转弹簧串联起作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特开2000-2312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1-825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转矩变换器中,作为惯性要素的涡轮配置在比减振机构的扭转弹簧更靠近输入侧(发动机侧)。这种结构中,共振转数向低于常用转数的旋转区域移动,且能够进一步降低振动。在这里,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结构中,涡轮的外周侧上设置有连接涡轮与减振机构的接合部。此时,构成接合部的涡轮侧部件及减振机构侧的部件变大,接合所需的各部件的重量变重,会阻碍轻型化,且阻碍降低油耗。而且,专利文献2所表示的减振机构中,外周侧与内周侧扭转弹簧串联起作用。因此,减振扭转角度大。如上所述,为了增大减振扭转角度,必须扩大内外周扭转弹簧的线圈直径。在这里,从保持各扭转弹簧的板的保持部到板前端为止的距离,须确保在从强度的点开始的规定距离。但是,一旦扩大内外周扭转弹簧的线圈直径,两个弹簧相互接近,会产生难以确保各板的扭转弹簧保持部分与板前端部分的距离。还有,一旦考虑与车辆特性的适应性,在减振装置中须设定适当特性的磁滞扭矩。而且,这种特性要求与适用的车辆相对应地能够容易地变更。此外,减振机构中,为了避免给扭转弹簧施加过大的应力,设置有止动部以使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相对旋转角度(扭转角度)被限制在规定角度内。专利文献2所表5示的减振机构中,将铆钉插入切起内形成止动部。在这里,形成切起的角度范围内允许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相对旋转,如果铆钉与切起的端部相抵接,则禁止两者的相对旋转。如上所述,现有的减振机构中,为了构成止动部,需要多个铆钉或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将涡轮作为惯性要素的转矩变换器动力传递装置中,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型化,且抑制轴向尺寸的扩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作为用于减振机构的弹性部件,采用线圈直径大的扭转弹簧,以实现扩大减振扭转角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调整磁滞扭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特别是具有扭转角度广角化的减振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止动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该装置配置在与发动机侧部件相连的前盖与转矩变换器主体之间,用于将从转矩变换器主体的涡轮输出的转矩传递至变速箱侧部件,其包括被固定在涡轮上的输出部件、配置在前盖与涡轮之间的减振机构、接合部。减振机构弹性连接输出部件与变速箱侧部件。接合部在比转矩变换器主体的圆环中心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连接输出部件与减振机构。这种装置中,从前盖输入至转矩变换器主体的转矩从涡轮输出,该转矩经由输出部件及减振机构输出至变速箱侧部件。此时,来自输出部件的转矩,通过接合部传递至减振机构,进而传递至变速箱侧部件。而且,连接输出部件与减振机构的接合部设置在比圆环中心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在这里,输出部件与减振机构通过比圆环中心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的接合部相连,与原有的装置相比接合部位于装置的径向内侧。因此,构成接合部的部件变得小型化,能够实现轻型化。而且,在比圆环中心相比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由于涡轮与前盖更加远离,形成相对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接合部配置在该较大的空间,能够抑制轴向尺寸变长。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装置中,输出部件具有多个沟槽或多个突起,减振机构包括,具有与输出部件的多个沟槽相接合的多个突起或与多个突起相接合的多个沟槽的第1输入板、与变速箱侧部件相连的输出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侧部件与输出侧部件的多个第1弹性部件。而且,接合部由形成于输出部件上的多个沟槽或多个突起、形成于减振机构的第1输入板上的多个突起或多个沟槽而成,位于比第1弹性部件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在这里,由于接合部位于比第1弹性部件更靠近装置的内周侧,因此与上述相同地能够实现接合部分的小型化、轻型化,且能够抑制轴向尺寸。还有,由于接合部形成于输出部件及第1输入板的一部分上,结构变得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装置中,输出部件为圆板状平板,输出部件的内周部被固定在涡轮的内周部上,且输出部件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多个沟槽或突起。而且,第1输入板为具有支撑多个第1弹性部件的支撑部,且内周部上形成有与输出部件的多个沟槽或突起相接合的多个突起或沟槽的圆板状平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装置中,还包括在轴向上与第1输入板相隔规定间隔配置的第2输入板、一对输出板、多个第2弹性部件。一对输出板能够与变速箱侧部件相连,且相互间隔规定间隔配置。第1及第2输入板(一对输入板)为圆板状,多个第1弹性部件被一对输入板支撑着。多个第2弹性部件,在多个第1弹性部件的内周侧被一对输出板支撑,且向一对输出板传递转矩。而且,输出侧部件配置在一对输入板的轴向之间,使第1弹性部件及第2弹性部件串联起作用。还有,一对输入板的一部与一对输出板的一部,沿旋转轴的方向上相向配置。该减振装置中,输入至一对输入板的转矩,经由多个第1弹性部件、输出侧部件及多个第2弹性部件传递至1对输出板,进而传递至变速箱侧部件。在这里,一对输入板及一对输出板的一部,沿旋转轴的方向上相向配置。即,两板的一部,沿旋转轴方向的位置配置成偏移,能够防止两板发生冲突。因此,在各板中,能够使保持弹性部件的部分与板前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变长。因此,作为两弹性部件使用扭转弹簧时,能够增大这些线圈的直径,能够进一步扩大减振扭转角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装置中,一对输入板分别为环状,且具有用于支撑多个第1弹性部件的窗孔。而且,一对输出板分别配置在一对输入板的内周侧,且形状为环状,且具有用于支撑多个第2弹性部件的窗孔。还有,一对输出板的外周部插入一对输入板的内周部,且输出板及输入板的一部在沿旋转轴的方向上重叠。因此,与上述相同地,能够充分地确保输出入板的强度,且将线圈直径大的扭转弹簧作为弹性部件使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转矩变换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装置中,还包括被固定在一对输出板上的输出轮毂,输出侧部件与输出轮毂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进行相对旋转。根据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原裕树松冈佳宏桑畑充藤本真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