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8861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运动和力的传递特性在整个大范围内设定为期望的特性且紧凑化的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对准轴线而互相嵌合并且对准轴线进行相对运动的输入部件、中间部件以及输出部件。并且具有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将沿轴线的直线运动和绕轴线的旋转运动中的一者和另一者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运动,并将输入部件的第一运动变换为第二运动而传递给中间部件,所述第二传递单元将中间部件的第二运动变换为第一运动而传递给输出部件。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使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的运动量与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换传递运动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变换运动的同时 以期望的传递比进行传递的运动变换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装置中,通过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来进行制动操 作,并将制动踏板的行程作为主缸的活塞的行程而传递给该活塞。并且, 通过主缸变换为与被施加给制动踏板的踏力相对应的制动液压,产生与制 动液压相对应的制动力。一般来说,在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装置中,优选制动踏板的行程和踏力 的传递特性为非线性特性。作为用于使制动踏板的行程和踏力的传递特性 成为期望的非线性特性的构造,以往提出了具有各种构成的制动踏板装置,例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1一115699号公报记载了杠杆比可变式的 制动踏板装置。在如上所述的杠杆比可变式的制动踏板装置中,通过包括摆动连杆和 连结连杆的连杆机构使杠杆比变化,因此需要用于能够使连杆运动的较大 的空间。另外,由于杠杆比的变化根据连杆的长度和相互关系而被唯一地 确定,因此杠杆比的变化方式被限定,从而难以将运动和力的传递特性在 大的范围内设定为期望的特性。另外,上述问题不限于杠杆比可变式的制 动踏板装置,在通过一般的凸轮机构等而使运动和力的传递特性可变的其 他现有的运动传递装置中也同样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化的运动变换传递装置,能够通 过在对准轴线而彼此嵌合的部件之间进行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之间的运动7变换以及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之间的运动变换,而将运动和力的传递特性在大范围内设定为期望的特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输入部件、中间部件以及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所述中间部件以及所述输出部件对准轴线而互相嵌合并且对准轴线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所述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当将沿轴线的直线运动和绕轴线的旋转运动中的一者作为第一运动,将所述两种运动中的另一者作为第二运动时,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将输入部件的第一运动变换为第二运动而传递给中间部件,所述第二传递单元将中间部件的第二运动变换为第一运动而传递给输出部件,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至少一者使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的运动量与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根据该构成,能够经由中间部件的第二运动将输入部件的第一运动变换为输出部件的第一运动,并且使输出部件的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之比可靠地根据输入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由此能够在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运动的整个范围内使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与输出部件的运动量的关系成为期望的连续的非线性特性。另外,与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沿互不相同的轴线直线运动的构造或输入部件或输出部件不与中间部件嵌合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运动变换传递装置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从而可靠地使运动变换传递装置紧凑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将输入部件沿轴线的直线运动变换为绕轴线的旋转运动而传递给中间部件,第二传递单元将中间部件绕轴线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沿轴线的直线运动而传递给输出部件。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输出部件的直线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直线运动量之比可靠地根据输入部件的直线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并且使输入部件的直线运动作为直线运动而传递给输出部件。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将输入部件绕轴线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沿轴线的直线运动而传递给中间部件,第二传递单元将中间部件沿轴线的直线运动变换为绕轴线的旋转运动而传递给输出8部件。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输出部件的旋转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旋转运动量之比可靠地根据输入部件的旋转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并且使输入部件的旋转运动作为旋转运动而传递给输出部件。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被构成为使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输入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第二传递单元被构成为使输出部件的运动量与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中间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根据该构成,与仅通过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某一者使运动量之比连续非线性地变化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分别应达到的运动量之比的变化量。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输出部件的运动量与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之比大于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该构成,与输出部件的运动量与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之比小于中间部件的运动量与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之比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实现相同的连续的非线性特性的基础上减小需要的中间部件的运动量。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具有凸轮,被设置在运动传递源的部件上;以及凸轮从动件,被设置在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上,与凸轮相配合;通过凸轮从动件从动于凸轮,来使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的运动量与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的运动量与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之比可靠地根据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非线性地变化,并且能够通过设定凸轮和凸轮从动件来实现期望的连续的非线性特性。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凸轮和凸轮从动件中的一者是凸轮槽,凸轮和凸轮从动件中的另一者是与凸轮槽配合并沿凸轮槽移动的凸轮槽配合部件,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至少一者的凸轮槽弯曲成相对于绕轴线的周向倾斜延伸且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连续地逐渐变化。根据该构成,通过凸轮槽配合部件在与凸轮槽配合的状态下沿凸轮槽移动,能够使运动传递目的地的部件的运动量与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之比根据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非线性地变化,因此能够通过设定凸轮槽的弯曲形状来实现期望的连续的非线性特性。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具有当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为0时在凸轮槽配合部件与凸轮槽配合的位置处相对于周向相同的倾斜角。根据该构成,与当输入部件的运动量为0时在凸轮槽配合部件与凸轮槽配合的位置处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相对于周向所成的倾斜角互不相同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顺畅地开始和结束输入部件的直线运动开始时和结束时的中间部件的旋转运动。因此,能够顺畅地在输入部件与中间部件之间以及中间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进行运动变换和反力的传递。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容纳输入部件、中间部件以及输出部件的壳体,中间部件在绕着轴线围绕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状态下与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嵌合,并且以能够沿轴线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壳体在绕着轴线围绕中间部件的状态下与中间部件嵌合,并且以能够绕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中间部件,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被设置在中间部件上,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配合部件分别被设置在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上,壳体具有沿轴线延伸的导槽,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配合部件分别贯穿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的凸轮槽向径向延伸并且能够沿导槽移动地与导槽配合。根据该构成,与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沿互不相同的轴线直线运动的构造或中间部件不与输入部件或输出部件嵌合的构造的情况相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输入部件、中间部件以及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所述中间部件以及所述输出部件对准轴线而相互嵌合并且对准所述轴线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所述运动变换传递装置具有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 元,当将沿所述轴线的直线运动和绕所述轴线的旋转运动中的一者作为第一运动,将所述两种运动中的另一者作为第二运动时,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所述第一运动变换为所述第二运动而传递给所述中间部件,所述第二传递单元将所述中间部件的所述第二运动变换为所述第一运动而传递给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和所述第二传递单元的至少一者使运动传递目标的部件的运动量对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的比根据所述运动传递源的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