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382300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31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壳,阀壳上开有压力输入口、与前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口、与后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输出口,阀壳内设有阀芯,阀芯将阀壳内分隔成与压力输入口相通的压力输入腔及与压力输出口相通的压力输出腔,阀芯上套设有限压皮圈,通过阀芯的左右移动能使限压皮圈阻断或连通所述压力输入腔和压力输出腔,阀芯上还套设有阀芯套,阀芯上还套设有使阀芯和阀芯套保持远离趋势的弹簧,阀芯套外周与水平通道内壁之间形成独立的与压力口连通的压力腔。在前制动管路失效时,引入比例阀的压力就变为零,比例阀内部限压皮圈就打开,不起调压作用;后制动管路将直通,后轴将会有足够的制动压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技术背景制动感载比例阀是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合理分配液压制动过程中的前、后轴的管路压力,使汽车在制动时,后轴永远不会被抱死,并且可以获得理想分配的制动管路压力。但目前存在前轴制动失灵时,后轴因为获得的制动压力相比前轴要小,而导致无法及时制动的情况。为此,现有的液压感载比例阀还需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在前制动管路有效时,该液压感载比例阀可以很好地调节后制动管路压力,而不会使后轴抱死,而在前制动管路失效时,后轴同样会有足够的制动压力。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壳,阀壳上开有压力输入口、与前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口、与后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输出口,所述的压力输入口位于压力口和压力输出口之间,所述阀壳内具有与前述各口相通的水平通道,该水平通道内设有与感载杠杆相连的阀芯,该阀芯将水平通道分隔成与压力输入口相通的压力输入腔及与压力输出口相通的压力输出腔,阀芯中部具有环形凸肩,该环形凸肩位于压力输入腔内,阀芯上套设有限压皮圈,通过阀芯的左右移动能使限压皮圈阻断或连通所述压力输入腔和压力输出腔,所述阀芯上还套设有阀芯套,阀芯套内壁和环形凸肩左侧的阀芯周壁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与压力输入腔连通,所述阀芯上还套设有使阀芯和阀芯套保持远离趋势的弹簧,所述阀芯套外周与水平通道内壁之间形成独立的与压力口连通的压力腔。上述阀芯的右端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限压皮圈设置在该环形安装槽内, 在阀芯右移状态下,限压皮圈的左内壁与环形安装槽右内壁接触而将所述压力输入腔和压力输出腔阻断,在阀芯左移的状态下,限压皮圈的右外壁与环形安装槽左内壁接触而将所述压力输入腔和压力输出腔连通。该结构方便安装限压皮圈、上述限压皮圈的左内壁具有沿圆周间隔设置的弧形凸部。由于弧形凸部之间具有间隙,因此液压油可从弧形凸部之间穿过,当限压皮圈的右外壁与环形安装槽左内壁接触时,压力输入腔和压力输出腔便导通。上述阀芯上还具有外挡肩,所述弹簧支撑在阀芯套的右侧壁和外挡肩之间。上述阀芯套的左右两端与水平通道之间设有密封圈,阀芯套中部的周壁上设有环形槽,该环形槽与水平通道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压力腔。在阀芯套的左右两端设置密封圈确保压力腔的独立性。3为便于在阀壳内组装各部件,上述阀壳由主阀体和阀盖组成,主阀体具有左端开口的凹腔,阀盖具有轴向贯穿的轴孔,阀盖螺纹连接在主阀体的左端开口上,所述阀芯的左端穿过阀盖后与感载杠杆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除了具备一般液压感载比例阀分配油压的功能之外,另外还将前制动管路引入到液压感载比例阀,利用内部相应装置作用力的平衡关系,起到远程调压的功能;在前制动管路有效时,液压感载比例阀可以很好地调节后制动管路压力,而不会使后轴抱死;在前制动管路失效时,引入液压感载比例阀的压力就变为零,此时,液压感载比例阀内部原有的作用力平衡关系已被破坏,那么液压感载比例阀内部限压皮圈就打开,不起调压作用;后制动管路将直通,后轴将会有足够的制动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去掉感载杠杆)。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 3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包括阀壳1,阀壳1由主阀体11和阀盖12组成,主阀体11具有左端开口的凹腔,阀盖12具有轴向贯穿的轴孔,阀盖12螺纹连接在主阀体11的左端开口上,阀壳1上开有压力输入口 2、与前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口 3、与后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输出口 4,压力输入口 2位于压力口 3和压力输出口 4之间,阀壳1内具有与前述各口相通的水平通道5,该水平通道5内设有与感载杠杆6相连的阀芯7,阀芯7的左端穿过阀盖后与感载杠杆6相连。阀芯7将水平通道5分隔成与压力输入口 2相通的压力输入腔51及与压力输出口 4相通的压力输出腔52,阀芯7中部具有环形凸肩71,该环形凸肩71位于压力输入腔51 内,阀芯7上套设有限压皮圈8,通过阀芯7的左右移动能使限压皮圈8阻断或连通所述压力输入腔51和压力输出腔52 ;阀芯7的右端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72,限压皮圈8设置在该环形安装槽72内,在阀芯7右移状态下,限压皮圈8的左内壁与环形安装槽75右内壁接触而将压力输入腔51和压力输出腔52阻断,在阀芯7左移的状态下,限压皮圈8的右外壁与环形安装槽75左内壁接触而将压力输入腔51和压力输出腔52连通;限压皮圈8的左内壁具有沿圆周间隔设置的弧形凸部81。由于弧形凸部81之间具有间隙,因此液压油可从弧形凸部81之间穿过,当限压皮圈8的右外壁与环形安装槽72左内壁接触时,压力输入腔 51和压力输出腔52便导通。阀芯7上还套设有阀芯套9,阀芯套9内壁和环形凸肩71左侧的阀芯7周壁之间形成间隙X,该间隙X与压力输入腔51连通,阀芯7上还套设有使阀芯7和阀芯套9保持远离趋势的弹簧10,以在阀芯套7外周与水平通道5内壁之间形成独立的与压力口 3连通的压力腔53。阀芯7上还具有外挡肩73,弹簧10支撑在阀芯套9的右侧壁和外挡肩73之间。 阀芯套9的左右两端与水平通道5之间设有密封圈91,阀芯套9中部的周壁上设有环形槽 92,该环形槽92与水平通道5内壁之间形成压力腔53。本充液阀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当刚踩下制动踏板时,液压系统内压力开始上升,此时阀芯7受到向右的力,即作用与阀芯的环形凸肩71液压和弹簧10对阀芯7向右的推力之和大于压力输出腔52内液压油作用于阀芯向左的推力,因此阀芯7位置不动,也就是输入压力等于从压力输出口 4输出的压力;而阀芯套9受到向左的力,及压力腔53作用于阀芯套9向右的力和弹簧10对阀芯套9向右的力之和大于压力输入腔51内液压油作用与阀芯套9向左的力,因此阀芯套9 处于静止状态。随着踏板地进一步踩入,输入压力和输出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但输入压力始终大于输出压力),当达到某一设定值(折点压力)时,压力输出腔52内液压油作用于阀芯向左的推力大于作用与阀芯的环形凸肩71液压和弹簧10对阀芯7向右的推力之和,阀芯7将向右移动,限压皮圈8也将关闭而阻断压力输入腔51和压力输出腔52,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但随着阀芯7所受外载荷的不断变化(空载和满载),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阀芯 7将左右移动,以寻找新的平衡位置,这样从压力输出口 51输出的压力的大小也将不断变化。另外,阀芯套9受到向左的力,及压力腔53作用于阀芯套9向右的力和弹簧10对阀芯套9向右的力之和大于压力输入腔51内液压油作用于阀芯套9向左的力,因此阀芯套9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制动主缸的前制动腔失效,即压力腔53内作用于阀芯套9的压力等于零,那么阀芯套9压力输入腔51内液压油作用于阀芯套9向左的力大于弹簧10对阀芯套9向右的力,并通过弹簧10压缩向阀芯7传递一个向右的力,而此时阀芯7所受向右的力始终大于压力输出腔52内液压油作用于阀芯向左的推力,也就是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壳(1),阀壳(1)上开有压力输入口 O)、与前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口(3)、与后制动管路连通的压力输出口 G),所述压力输入口(2)位于压力口(3)和压力输出口(4)之间,所述阀壳(1)内具有与前述各口相通的水平通道(5),该水平通道(5)内设有与感载杠杆(6)相连的阀芯(7),该阀芯(7)将水平通道(5)分隔成与压力输入口(2)相通的压力输入腔(51)及与压力输出口⑷相通的压力输出腔(52),阀芯(7)中部具有环形凸肩(71),该环形凸肩(71)位于压力输入腔(51)内,阀芯(7)上套设有限压皮圈(8),通过阀芯(7)的左右移动能使限压皮圈(8)阻断或连通所述压力输入腔(51)和压力输出腔(52),所述阀芯(7)上还套设有阀芯套(9),阀芯套(9)内壁和环形凸肩(71)左侧的阀芯(7)周壁之间形成间隙(X),该间隙(X) 与压力输入腔(51)连通,所述阀芯(7)上还套设有使阀芯(7)和阀芯套(9)保持远离趋势的弹簧(10),所述阀芯套(7)外周与水平通道(5)内壁之间形成独立的与压力口(3)连通的压力腔(5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液压感载比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7)的右端周壁上设有环形安装槽(72),所述限压皮圈(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柏青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安捷制动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