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再昌专利>正文

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69025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提出了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能改善密封,保持缓冲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为:包括缸体、中空的活塞杆、与活塞杆固定连接的活塞,活塞和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油腔,在活塞杆内装有气囊,气囊的堵头外设有一个气密装置,气囊的底部与中空的活塞杆内端面之间形成第二油腔,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设有第一节流通道;在活塞杆外圆、活塞的外端面、缸体之间形成空腔,在空腔中设有聚氨酯限位块,聚氨酯限位块的外端设有导向座,把上述的空腔隔成第三油腔、第四油腔。在第三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设有第二节流通道;在第一油腔、第二油腔、第三油腔中装满低粘度油,在第四油腔中装的是高粘度油,气囊中装有气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气缓冲器。
技术介绍
多种多样的移动机械,如港口、工地用起重机,轨道运输车辆,冶金工业的轧机以及高层建筑中的电梯,在工作过程中,都难于避免碰撞。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巨大载荷影响机械正常工作和乘员舒适,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机件损坏,都普遍装置了各种各样的缓冲ο目前广泛应用的缓冲器有橡胶/聚氨酯缓冲器、带干摩擦的弹簧缓冲器,这些缓冲器结构较简单、便于制造,但它们容量较小,耗能、散热不够好,性能不稳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车辆提速或重载,这些缓冲器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液气缓冲器就应运而生。液气缓冲器又包括柱塞式液气缓冲器和活塞式液气缓冲器。一种柱塞式液气缓冲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柱塞1与缸体2之间形成第一油腔3, 柱塞1内又设有浮动活塞把柱塞内部分隔成第二油腔4和气腔5,第一油腔3和第二油腔4 内充满油,气腔5内封装有氮气。柱塞式液气缓冲器已问世多年,其巧妙的构思、优异之性能,获得一致好评;可由于密封问题解决不了,而使使用寿命很短。这种柱塞式液气缓冲器有三个泄漏点第一油腔3的油通过缸体2和柱塞1之间的缝隙泄漏;氮气通过气腔5的外端密封件向外泄漏;气腔5的氮气和第二油腔4的油,通过浮动活塞的密封圈泄漏。密封成了推广运用这种液气缓冲器的障碍,特别是在冲击大的场合,泄漏会加剧, 造成缓冲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而,这种液气缓冲器的维护周期短,成为易损件。为了解决上述这种柱塞式液气缓冲器的泄漏严重的问题,又出现了活塞式液气缓冲器,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 101639106的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 如图2所示,中空的活塞杆6与活塞8连接,活塞8与缸体7之间形成第一油腔9,活塞杆 6内又设有浮动活塞把活塞杆6的内腔分隔成第二油腔10和气腔12,活塞8的外侧、活塞杆6、缸体7之间形成第三油腔11,第一油腔9、第二油腔10、第三油腔11内充满油,气腔12 内封装有氮气,第一油腔9与第三油腔11之间通过活塞上的节流通道相通。这种柱塞式液气缓冲器工作时,由于形成低压的第三油腔11,密封难度大大降低,比图1所示的柱塞式液气缓冲器的密封效果好,但工作过程中,第三油腔内的油压波动较大,仍不够理想;另外还是无法避免氮气向油腔内泄漏,特别是在冲击大的场合,由于液气缓冲器的活塞杆比浮动活塞直径大,受冲击,活塞杆运动时,造成浮动活塞移动行程和速度更大,浮动活塞承担的如此条件的气体动密封难度很大,造成泄漏加剧,当氮气泄漏到一定程度,缓冲性能就会下降,甚至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密封,保持缓冲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提出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包括缸体、中空的活塞杆、 活塞,中空的活塞杆的内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活塞的内端面和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油腔,其特征在于在中空的活塞杆内装有气囊,气囊通过其口部的堵头在活塞杆内限位,堵头外设有一个气密装置,气囊的底部与中空的活塞杆内端面之间空开有一定距离,气囊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二油腔,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设有第一节流通道;缸体沿轴向向活塞杆头部延伸,在活塞杆外圆、活塞的外端面、缸体之间形成空腔,在空腔中设有聚氨酯限位块,聚氨酯限位块的外端设有导向座,导向座与缸体之间设置低压油的静密封装置,挖空的导向座和活塞杆之间呈液密封,导向座的口部设有密封装置, 从而把上述的空腔隔成第三油腔、第四油腔,从而构成低压油的动密封装置。聚氨酯限位块位于第三油腔内,在第三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设有第二节流通道, 有别于图2所示的活塞式液气缓冲器,这里第一、三油腔间的通道被“堵死”了。这样既简化了结构,又使低压第三油腔的油压更加稳定,有利于密封。在第一油腔、第二油腔、第三油腔中装满低粘度油,在第四油腔中装的是高粘度油,气囊中装有气体。在油液泄漏通道设置高粘度油腔有利于油的密封。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节流通道的一种结构为在活塞上设有节流孔,在第一油腔内固定有中空的多孔管,多孔管的圆周壁上设有多个小孔,多孔管与节流孔呈滑动配合,在非工作状态下,多孔管的头部基本与节流孔平齐。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节流通道是多个节流孔或节流阀。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气密装置的结构为在堵头与活塞杆的内壁交汇处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安装在堵头的端面台阶上,压紧螺母以其外圆周的螺纹与活塞杆螺纹连接,压紧密封圈形成气密封。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中空的活塞杆内设置气囊,把现有浮动活塞对较高压力的油气动密封,改进为静密封,能可靠地分隔油气,以解决现有结构液气缓冲器严重漏气的问题;2、本技术提出另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在现有活塞式液气缓冲器的基础上,取消了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的通道,代之以较低压力的油腔和油腔的导通,从而使低压的油腔油压稳定,简化了结构,还有利于密封;3、利用高粘度液体易于密封的特点,在较难解决的油液动密封通道,设置挖空的导向座,充满高粘度油的密封装置,从而进一步改善降低了油压之油液的动密封;4、用“多孔管”取代锥度节流芯棒,把动能到热能转化点从缓冲器的中段向下端扩展,减少油液气化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改善液气缓冲器的密封。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柱塞式液气缓冲器的结构图。图2是现有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如下一种活塞式液气缓冲器,包括缸体13、中空的活塞杆23、活塞16,中空的活塞杆 23的内端与活塞16固定连接,活塞的内端面和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油腔15,在中空的活塞杆内装有气囊22,气囊22通过其口部的堵头M在活塞杆23内限位,堵头M外设有一个气密装置,气囊22的底部与活塞杆23内端面之间空开有一定距离,气囊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二油腔17,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设有第一节流通道;缸体沿轴向向活塞杆23头部延伸,在活塞杆外圆、活塞的外端面、缸体之间形成空腔,在空腔中设有聚氨酯限位块18,聚氨酯限位块的外端设有导向座20,导向座20与缸体13之间设置低压油的静密封装置,挖空的导向座20和活塞杆23之间呈液密封,导向座的口部设有密封装置,从而把上述的空腔隔成第三油腔19、第四油腔21,从而构成低压油的动密封装置;聚氨酯限位块18位于第三油腔19内,在第三油腔19与第二油腔17之间设有第二节流通道,有别于图2所示的活塞式液气缓冲器,这里第一、三油腔间的通道被“堵死” 了,代之以在第三油腔与第二油腔之间以较宽敞的通道连通。这样既简化了结构,又使低压第三油腔的油压更加稳定,有利于密封;在第一油腔15、第二油腔17、第三油腔19中装满低粘度油,在第四油腔21中装的是高粘度油,=气囊22中装有气体。在油液泄漏通道设置高粘度油腔有利于油的密封。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节流通道的一种结构为在活塞上设有节流孔观,在第一油腔内固定有中空的多孔管14,多孔管的圆周壁上设有多个小孔,多孔管14与节流孔观呈滑动配合,在非工作状态下,多孔管的头部基本与节流孔平齐。如图3所示,设在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之间的第二节流通道是多个节流孔27。节流孔27也可以用节流阀替代。如图3所示,气密装置的结构为在堵头M与活塞杆23的内壁交汇处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安装在堵头的端面台阶上,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再昌
申请(专利权)人:吕再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