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23746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9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后易出现折弯,能量吸收不充分的不足。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向同一侧翻起的上翻边和下翻边,加强件本体靠近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若干正吸能凹槽,上翻边上和下翻边上分别设有若干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加强件焊接在汽车前纵梁上,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前横梁和吸能盒被压溃,当能量传到前纵梁时,由于前纵梁前的加强件的前部设有设有正吸能凹槽、上吸能凹槽、下吸能凹槽,使前纵梁和加强件实现逐级被压溃。加强件改善了前纵梁的吸能模式,使前纵梁不易发生折弯,大大提高了前纵梁的吸能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连接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连接在汽车前纵梁上的加强件。
技术介绍
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汽车前纵梁作为主要的传递能量的装置,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模式和变形的顺序直接影响到吸收的能量的多少,合理的变形模式吸收较多的能量,因此传递给乘员舱的能量就相对较少,对乘员的伤害也较小。现有的纵梁变形模式不合理,纵梁前部未被压溃,而是在纵梁的总前部出现弯折,能量吸收不充分, 不能满足开发需求。为了改善纵梁的变形模式,有人设计出了一种纵梁加强板,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613939U,公告日2010年10月27日,技术的名称为一种纵梁加强板,其主体为一平板结构,主体的两端具有折边,主体的底部和顶部均具有折边,顶部折边设有定位孔,该纵梁加强板焊接在汽车前纵梁上改善了纵梁的变形模式,对于前纵梁的吸能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改善的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后易出现折弯,能量吸收不充分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它改善了前纵梁的吸能模式,大大提高了前纵梁的吸能能力。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 包括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向同一侧翻起的上翻边和下翻边,加强件本体靠近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若干正吸能凹槽,上翻边上和下翻边上分别设有若干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上翻边和下翻边增加了加强件本体的强度。加强件焊接在汽车前纵梁上,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前横梁和吸能盒被压溃,当能量传到前纵梁时,由于前纵梁前的加强件的前部设有正吸能凹槽、上吸能凹槽、下吸能凹槽,使前纵梁和加强件实现逐级被压溃。加强件改善了前纵梁的吸能模式,使前纵梁不易发生折弯,大大提高了前纵梁的吸能效果。作为优选,所述正吸能凹槽至少有四条,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分别至少有三条,正吸能凹槽互相平行,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互相平行,上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下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上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下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有助于前纵梁实现逐级被压溃。作为优选,所述下翻边远离下吸能凹槽端设有凹陷的V形缺口。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缺口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作为优选,所述上翻边上靠近上吸能凹槽位置设有工艺孔。工艺孔满足前纵梁加强件的工艺要求。作为优选,所述上翻边和下翻边上设有螺栓连接孔。焊接在汽车前纵梁的加强件的上翻边和下翻边上设有螺栓连接孔方便其它零部件连接安装在加强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加强件不仅实现了对前纵梁整体结构的加强作用,而且使前纵梁在发生碰撞过程中被逐级压溃,使前纵梁不易发生折弯,充分吸收能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加强件本体,2、上翻边,3、下翻边,4、正吸能凹槽,5、上吸能凹槽,6、下吸能凹槽,7、缺口,8、工艺孔,9、螺栓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实施例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参见附图1),包括长条形的加强件本体1,加强件本体1相对的上、下两侧边分别设有向同一侧翻起的上翻边2和下翻边3,加强件本体1、 上翻边2和下翻边3 —起构成凹形结构。加强件本体1靠近一端的外表面上设有五条平行的正吸能凹槽4,正吸能凹槽4等间距分布并和该端的边缘平行,靠近该端两侧的上翻边2 上和下翻边3上分别设有三条平行的上吸能凹槽5 (参见附图2)和三条平行的下吸能凹槽 6。上吸能凹槽5和正吸能凹槽4间隔分布,下吸能凹槽6和正吸能凹槽4间隔分布。上翻边2上靠近上吸能凹槽5位置设有腰圆形工艺孔8 (参见附图3)。上翻边2和下翻边3上设有螺栓连接孔9,在上翻边2上有四个大小相等的螺栓连接孔9,四个螺栓连接孔设在远离上吸能凹槽5位置,在下翻边3上有一个大螺栓连接孔和两个小螺栓连接孔。五条正吸能凹槽4构成了四条间隔,三条上吸能凹槽5的位置分别与第一、三、四条间隔位置对应,工艺孔8和第二条间隔位置对应。三条下吸能凹槽6的位置分别与第一、二、三条间隔位置对应,下吸能凹槽6上与第四条间隔对应位置开有一个大螺栓连接孔。下翻边3远离下吸能凹槽6端设有凹陷的V形缺口 7,靠近缺口 7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小螺栓连接孔。该技术在使用时,先将其焊接在汽车前纵梁上,当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前横梁和吸能盒被压溃,当能量传到前纵梁时,由于前纵梁前的加强件的前部设有设有正吸能凹槽、上吸能凹槽、下吸能凹槽,使前纵梁和加强件实现一条条凹槽逐级被压溃。加强件不仅增加了汽车前纵梁的强度,而且改善了前纵梁的吸能模式,使前纵梁不易发生折弯,大大提高了前纵梁的吸能效果。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1 ),其特征是,所述加强件本体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向同一侧翻起的上翻边(2)和下翻边(3),加强件本体靠近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若干正吸能凹槽(4),上翻边上和下翻边上分别设有若干上吸能凹槽(5)和下吸能凹槽 (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其特征是,所述正吸能凹槽至少有四条, 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分别至少有三条,正吸能凹槽互相平行,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互相平行,上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下吸能凹槽和正吸能凹槽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其特征是,所述下翻边远离下吸能凹槽端设有凹陷的V形缺口(7)。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其特征是,所述上翻边上靠近上吸能凹槽位置设有工艺孔(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其特征是,所述上翻边和下翻边上设有螺栓连接孔(9)。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件,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后易出现折弯,能量吸收不充分的不足。该技术包括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向同一侧翻起的上翻边和下翻边,加强件本体靠近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若干正吸能凹槽,上翻边上和下翻边上分别设有若干上吸能凹槽和下吸能凹槽。加强件焊接在汽车前纵梁上,汽车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前横梁和吸能盒被压溃,当能量传到前纵梁时,由于前纵梁前的加强件的前部设有设有正吸能凹槽、上吸能凹槽、下吸能凹槽,使前纵梁和加强件实现逐级被压溃。加强件改善了前纵梁的吸能模式,使前纵梁不易发生折弯,大大提高了前纵梁的吸能效果。文档编号B62D21/15GK202213632SQ201120261709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专利技术者刘卫国, 吴成明, 宋叶红, 王月, 赵福全,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月宋叶红刘卫国马芳武吴成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