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82703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0 03:23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滑动构造、支承装置以及免震构造物中,由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主体(24)构成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在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上采用杨氏模量为第一滑接面(25)的2倍以上的合成树脂形成被膜(27),在该被膜(27)表面上形成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微细凹凸,从而在该凹凸的凹部保持润滑剂,防止润滑剂流出,能够维持稳定的低摩擦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动构造、支承装置以及免震构造物。本申请基于2009年4月27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09-107618号并享受其优先权, 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用于免震构造物等的滑动支承装置,已知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滑动部件(第一部件)和对方部件(第二部件)的装置。在该滑动支承装置中,滑动部件能够沿着面积形成为足够大的对方部件的表面滑动,且能够从滑动部件及对方部件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载荷。在这种滑动支承装置中,在免震性能上重要的是,尽量减小滑动部件及对方部件在滑动面上的摩擦系数。为了得到摩擦系数为0.1以下的低摩擦系数,通常在滑动面上涂敷润滑脂(grease)或油等胶状或液体状等的流体类润滑剂。但是,在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反复滑动、即交替滑动时,这些流体类润滑剂会随着滑动逐渐从滑动面排出,从而导致滑动面的摩擦系数增大。为了防止这种润滑剂流出,以更少的维护频度维持良好的低摩擦系数状态,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各种支承装置。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一种支承装置,用自润滑性树脂形成滑动部件,并在其表面实施凹加工,填充润滑剂,作为对方部件,采用对表面进行了平滑处理的平滑部件,从而维持彼此在滑动面上的润滑性。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低摩擦系数的固体滑动部件上设置凹部, 该凹部中封入胶状润滑剂,在凹部周边也涂敷胶状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由不锈钢板构成,或采用将粘贴了四氟乙烯的树脂板的表面形成为平滑面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由四氟乙烯树脂构成的滑动部件的表面上形成与表面相互连通且在外缘没有开放端的凹部,并涂敷由氟膏形成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为采用了表面平滑的平滑板的结构。在该平滑板的表面粗度中,由JIS B0601-2001(IS0 4287)规定的最大高度Rz被设定为0. 05 0. 50ym(优选为0. 10 0. 20 μ m)的范围。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采用具有较高强度的合成树脂构成滑动部件,并对其表面实施凹加工,填充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由具有较薄的合成树脂面的板构成,合成树脂面的表面弹性模量(杨氏模量)为与滑动部件同等程度以下。在该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要确保对方部件强度的支承装置。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滑动部件由压缩强度为50 120MPa的合成树脂(聚甲醛、聚酰胺、聚苯醚、苯酚、含有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等)构成,对方部件构成为具有合成树脂被膜,合成树脂被膜由具有自润滑性的、混合有四氟乙烯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或环氧树脂形成。该对方部件的合成树脂被膜的膜厚被设定为ΙΟΟμπι以下(优选为20 40 μ m),在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能够实现0. 02 0. 04的低摩擦系数 (μ) °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如下的支承装置,采用特殊制法形成空穴并在空穴中含浸流体润滑剂的四氟乙烯树脂(自润滑性树脂)构成滑动部件,用采用相同制法形成的树脂覆盖对方部件的表面。像这样,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防止润滑剂流出而维持摩擦系数状态的支承装置。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支承装置,成对的滑动部件和对方部件的至少一方由具有多个孔隙(void)的多孔性结构的成形体构成,该多孔性结构的成形体由含有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芳香族聚酯的组合物形成。而且,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该孔隙中含浸聚硅氧烷(硅)润滑剂,从而防止润滑剂流出。在专利文献5、6中提出了一种支承装置,由自润滑性树脂构成滑动部件,且采用含氟聚合物和硅油化学结合的树脂膜包覆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从而防止润滑剂流出。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支承装置,由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滑动部件的滑动面。另一方面,在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形成有固化组合物的被着膜,固化组合物包含环氧树脂和在侧链具有环氧基的环氧当量为1000以下的反应性硅油。而且,在固化组合物中,通过180°C烧制处理,使反应性硅油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能够防止硅油流出。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支承装置,采用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形成滑动部件的滑动面,采用表面具有被覆膜的金属板形成对方部件。该被覆膜由末端具有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或有机硅氧烷单独形成,或由其混合物形成,其膜厚形成为0. 01 5 μ m左右ο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1-12210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320611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1-13275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1-82543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11-124591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1-146042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的各种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将对方部件的滑动面研磨加工成平滑,或者在滑动面上配置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具体地讲,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中,在表示表面粗度的最大高度Rz大于0. 5 μ m的情况下,滑动部件的摩耗特性受损,导致摩擦系数μ增大。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中,为了抑制由滑动部件的凹部加工引起的、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的接触面的减少,作为滑动部件,需要使用压缩强度为50 IOOMPa的材料。此外,在对方部件中,为了确保耐载荷性能,需要使包覆该表面的合成树脂被膜的厚度较薄,为了形成被膜,需要高精度的加工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4 6中记载的技术中,需要用于在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形成特殊的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膜的特殊混合材料,或者需要进行加热处理等复杂的制造工序、 或需要特殊的制造设备,导致制造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无需复杂的制造工序和设备,能够比较容易且廉价地制造,能够确实地维持低摩擦状态。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滑动构造,具备相对设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该第二部件的表面滑动。在所述第一部件中,与所述第二部件滑接的第一滑接面由具有规定的杨氏模量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二部件中,与所述第一滑接面滑接的第二滑接面由具有所述第一滑接面的杨氏模量的2倍以上的杨氏模量的弹性体构成。并且, 所述第二滑接面具有最大高度(Rz)为3μπι以上的凹凸,涂敷有润滑剂。在此,最大高度(Rz)是指在JIS Β0601-2001 (基于 ISO 4287,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Surface texture :Profile method-Terms, definitions and surface texture parameters)中规定的最大高度Rz,优选所述第二滑接面的凹凸(也称为粗糙面或粗糙形状)中的、最大高度(Rz)为70μπι以下。最大高度(Rz)表示基准长度(Ir)上的轮廓曲线的峰高度(Zp)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和谷深度(Zv)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之和。在此,基准长度(Ir)表示粗面的轮廓曲线在X 轴向上的长度。峰高度(Zp)表示当沿着X轴(平均线)将所述轮廓曲线切断时的、平均线上侧的峰的、从X轴到峰顶的高度的绝对值。另一方面,谷深度表示(Zv)沿着X轴(平均线)将轮廓曲线切断时的、平均线下侧的谷的、从X轴到谷底的深度的绝对值。根据以上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具有第一滑接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田安洋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