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73083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5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是一种改进的n型LDMOS器件,其改进体现在:一般LDMOS在n型轻掺杂区(11)中只有一个n型重掺杂区作为漏极,本发明专利技术则在n型轻掺杂区(11)中增加了一个p型重掺杂区(22),且该p型重掺杂区(22)将原本为一个的n型重掺杂区分裂为两个彼此独立的、不连通的n型重掺杂区(21、23)。其中靠近栅极(14)的n型重掺杂区(21)没有引出端,而远离栅极(14)的n型重掺杂区(23)和p型重掺杂区(22)一起引出接输出入焊垫。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器件具有较好的静电防护性能,可以提高器件在ESD保护中的稳定性,并且较好的保持器件原有的驱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高压电路的静电保护结构的MOS晶体管。
技术介绍
静电对于电子产品的伤害一直是不易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使用最多的 ESD (Electrical 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为 GGMOS (Ground Gate MOSFET,栅极接地的MOS晶体管)。GGMOS器件具体包括低压MOS (即普通MOS晶体管)、 LDMOS(Latetal DiffusionMOSFET,横向扩散 MOS 晶体管)和 DDDMOS(Double Diffusion Drain M0SFET,双扩散漏极MOS晶体管)等。其中低压MOS主要作为低压电路的静电保护结构,LDMOS和DDDMOS主要作为高压电路的静电保护结构。目前用作静电保护结构的主要是η型MOS晶体管,本申请文件中涉及的低压M0S、 LDMOS, DDDMOS均以η型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这是一种现有的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η型LDM0S。在ρ型衬底10上为ρ阱12,ρ阱12中有η型轻掺杂区(即η阱)11。隔离结构131、132在ρ阱12中。隔离结构133在η型轻掺杂区11中。隔离结构134在η型轻掺杂区11和/或ρ阱12中。所述隔离结构131、132、133、134例如为场氧隔离(L0C0S)结构或浅槽隔离(STI)结构。ρ阱 12之上为栅极14,栅极14的一侧在ρ阱12之上,另一侧在隔离结构133之上。栅极14两侧为侧墙15。栅极14例如为多晶硅,侧墙15例如为氮化硅。ρ阱12中且在隔离结构131、 132之间为ρ型重掺杂区161,作为ρ阱12的引出端。ρ阱12中且在隔离结构132和栅极 14的的一侧侧墙15之间为η型重掺杂区162,作为源极。η型轻掺杂区11中且在隔离结构133、134之间且靠近隔离结构133—侧有η型重掺杂区163,作为漏极。η型轻掺杂区11 中且在隔离结构133、134之间且靠近隔离结构134 —侧有ρ型重掺杂区164。所述LDMOS 用作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静电保护结构时,P型重掺杂区161和源极162接地(即GND),栅极 14接内部电路(也可通过一电阻接地),漏极163和ρ型重掺杂区164接输出入焊垫。所述输出入焊垫即接静电。上述图1为简化起见,一些细微结构如栅极下方的栅氧化层、沟槽侧壁和底部的衬垫氧化层、衬底之上可能存在的外延层等均未作图示和说明。图1所示的LDMOS是在漏极163远离栅极14的一侧增加一个ρ型重掺杂区164, 形成寄生硅控整流管来提高静电保护能力。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寄生硅控整流管在ESD发生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在静电正电荷从输出入焊垫进入图1所示LDMOS器件后,会抬高η型轻掺杂区11 的电位,通常电压击穿点在LDMOS器件沟道下方处的η型轻掺杂区11边界,即图2所示的早期失效点A处。击穿电流通过ρ阱12中的ρ型重掺杂区161引出,同时抬高ρ阱12的电位,导致图3中的横向寄生三极管导通。该横向寄生三极管是由η型轻掺杂区11、LDMOS器件沟道下方的P阱12、源极162组成的横向的NPN型三极管。在ESD发生时,这个横向寄生三极管会开启泻流。但研究中发现,横向寄生三极管开启后漏极163的电流主要从栅极14跨过的场氧化区133下方的η型轻掺杂区11流到整个LDMOS沟道下方的η型轻掺杂区11边界并注入 P阱12,因此ρ型重掺杂区164下方的η型轻掺杂区11的电位较难下降例如0. 7V而达到图3中纵向寄生三级管的开启条件。这便致使纵向寄生三级管开启时,横向寄生三级管的开启程度已经较大。所述纵向寄生三极管是由P型重掺杂区164、η型轻掺杂区11和ρ阱 12所组成的纵向的PNP型三极管。而横向寄生三级管的电流接近LDMOS器件表面,同时在漏极163与隔离结构133 交界处的电场强度较大,在大的表面电流和大电场下,该处的发热功率较大,通常还未达到纵向寄生三级管开启条件时,此处已经出现损坏,如图2所示的早期损坏点B处。如果调节η型轻掺杂区11中ρ型重掺杂区164与η型轻掺杂区11边界的距离C 使击穿电压发生在η型轻掺杂区11靠近ρ型重掺杂区164 —侧,避开早期失效点Α,但形成的穿通击穿电压不稳定,因此其调节出的静电触发电压也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压电路中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该器件在ESD放电中静电触发开启电压是可调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为在ρ型衬底10上为ρ 阱12,ρ阱12中有η型轻掺杂区11 ;隔离结构131、132在ρ阱12中;隔离结构133在η型轻掺杂区11中;隔离结构134在η型轻掺杂区11和/或ρ阱12中;ρ阱12之上为栅极 14,栅极14的一侧在ρ阱12之上,另一侧在隔离结构133之上;栅极14两侧为侧墙15 ;ρ 阱12中且在隔离结构131、132之间为ρ型重掺杂区161,作为ρ阱12的引出端;ρ阱12中且在隔离结构132和栅极14的的一侧侧墙15之间为η型重掺杂区162,作为源极;η型轻掺杂区11中且在隔离结构133、134之间且靠近隔离结构133 —侧有η型重掺杂区21 ;η型轻掺杂区11中且在隔离结构133、134之间且靠近隔离结构134 —侧有η型重掺杂区23,作为漏极;η型轻掺杂区11中且在η型重掺杂区21和η型重掺杂区23之间有ρ型重掺杂区 22 ;所述器件用作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静电保护结构时,ρ型重掺杂区161和源极162接地, 栅极14接内部电路,ρ型重掺杂区22和漏极23接输出入焊垫;所述输出入焊垫即接静电。本专利技术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可以在不改变器件驱动工作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寄生硅控整流管的ESD开启效果,提高ESD性能。具体而言可以改善ESD出现时的电压击穿位置,从而提高器件在ESD保护中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还可通过具体参数设置来调节静电触发电压,并且可以快速开启纵向寄生三级管,降低电压击穿对器件沟道区损伤和纵向寄生三极管无法开启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LDMOS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器件在ESD发生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是图1中横向寄生三极管和纵向寄生三极管的示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5所示器件在ESD发生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6是图5中横向寄生三极管和纵向寄生三极管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运用的实际电路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0为ρ型衬底;11为η型轻掺杂区;12为ρ阱;131、132、133、1;34为隔离区;14为栅极;15为侧墙;161为ρ型重掺杂区;162为源极;163为漏极;164为ρ型重掺杂区;21为 η型重掺杂区;22为ρ型重掺杂区;23为漏极;A、B为早期失效点;C为尺寸;D为电压击穿区。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4,本专利技术用作静电防护结构的器件也是一种η型LDMOS器件,具体包括 在P型衬底10上为P阱12,P阱12中有η型轻掺杂区11。隔离结构131、132在ρ阱12 中。隔离结构133在η型轻掺杂区11中。隔离结构134在η型轻掺杂区11和/或ρ阱12 中。所述隔离结构131、132、133、134例如为场氧隔离结构或浅槽隔离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