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油装置及由该受油装置制成的切削刀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04822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受油装置,受油器座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密封环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端盖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受油装置的切削装置,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降低切削刀具的热量及损耗,提高加工效率及精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切削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的受油装置及由该受油装置制成的切削刀具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厂里,往往要加工孔径Φ 10 Φ 20毫米,孔深100 200毫米的细长孔,对于这种细长孔通常采用麻花钻头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出现最大难点是钻头冷却、润滑、排屑。由于加工温度高,钻头容易磨损,经常修磨钻头,有时操作不当,造成钻头折断,影响效率;同时,由于孔径精度要求比较高,钻削加工后,往往还要采用铰削加工。对于批量大,要求精度高,困难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装置及由该受油装置制成的切削刀具,本技术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降低切削刀具的热量及损耗,提高加工效率及精度。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受油装置,包括刀柄,该刀柄的一端设有装夹孔,刀柄上设有径向的进油孔,该进油孔与装夹孔连通;还包括一个受油器,该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轴承、密封环以及端盖;所述受油器座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 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所述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所述密封环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所述端盖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一种切削装置,包括切削刀具,该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还包括如权利要求 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受油装置,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采用了上述方案,通过本技术可以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可以及时地降低切削刀具上的温度,降低切削刀具的磨损,避免切削刀具折断,提高效率及加工精度。对于硬度偏软的零件加工,几乎不需要修磨钻头。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受油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受油装置的剖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密封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一密封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切削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切削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0为刀杆,11为油压头体,12为装配孔,13为内六角平端锁紧螺钉,14为进油孔;20为油器座,21为轴承,22为密封环,23为端盖,24为进油腔,25为溢油腔,26为波纹管,27为连接管,观为限位凸起,29为挡圈,30为筒体,31为环体,32为容腔,33为密封筒,34为第一竖直段,35为第二竖直段,36为倾斜段,37为第二密封圈;40为切削刀具。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受油装置,其主要是起到输入冷却液体(如压力油),对装夹的刀具进行不间断地冷却。本技术是由装夹切削刀具的刀柄以及受油器两部份组成,下面分别对这两部份进行详细地说明参照图1及图2,刀柄由莫氏锥度的刀杆10及油压头体11组成,油压头体11的端部设有装夹孔,该装夹孔包括轴向的装配孔12和径向的螺纹孔,将刀具放入轴向的装配孔 12中以后,通过内六角平端锁紧螺钉13旋入螺纹孔中后,将切削刀具锁紧在装配孔12中。 在油压头体11上设还有径向的进油孔14,该进油孔14与装配孔12连通。参照图1及图2,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20、轴承21、密封环22以及端盖23。受油器座20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M,压力油从进油腔M进入,并通过进油孔14后到达装配孔12中。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25,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当压力油过多时,多余的压力油将会形成反向流动,这些压力油流入到溢油腔25中,通过受油器座20周面上设置的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排出到受油器外部。排油装置为排油管接头,该排油管接头由三段构成,即其包括波纹管26以及连接管27, 在波纹管与连接管之间设有限位凸起观,连接管27插入到受油器座20圆周面上设置的连接孔中与溢油腔25连通,由于溢油腔25的高度有限,为了防止连接管27过多地插入到溢油腔25中,造成多余的压力油无法进入连接管27,通过限位凸起观对连接管27插入深度的限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地发生,确保多余的压力油顺利排出到受油器的外部。参照图1及图2,受油器座20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该凹腔是为轴承21提供一个装配的空间,同时也使受油器的装配结构显得紧凑合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刀杆会发生周向的旋转运动,而受油器座则是不动的,因此,通过在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安装轴承21, 来完成相应的机械关系。轴承21的内圈与刀柄以过盈的方式紧固连接,使轴承形成周向固定。在本技术中采用了两个深沟球轴承,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受油器座20的两个凹腔中,其中一个轴承依靠刀柄上的轴肩形成轴向限位,另一个轴承则依靠挡圈四形成轴向限位。参照图3及图4,为了防止压力油从受油器座20与轴承21以及刀柄之间的配合间隙泄漏,将密封环22装配在轴承21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20的凹腔壁面之间,该密封环为第一道密封装置。该密封环由筒体30以及沿筒体径向延伸的环体31组成,环体31面对轴承的轴向端面设有容腔32。筒体30的端部伸入到受油器座20的轴孔中,对受油器座与刀柄之间的间隙形成密封作用,而环体31的一端与轴承21的轴向端面紧靠,环体31的另一端面则紧贴在受油器座20的凹腔壁面上。容腔32则是用于容纳第二道密封装置,第二道密封装置为设置在轴承21左右轴向端面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37。其中,第一密封圈包括密封筒以及设置在密封筒33圆周面上的密封环,该密封环包括第一竖直段34、第二竖直段35以及位于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之间的倾斜段36,其中第一密封圈的密封筒33、第一竖直段34以及倾斜段36位于密封环的容腔中,第二竖直段35紧压在密封环与轴承的轴向端面之间。第二密封圈的结构与第一密封罪状大致相同,其在第一密封圈的密封筒33的内壁面上增设了一个环形凸起,通过该环形凸起与密封筒33可以包围挡圈四。将上述的零件进行装配后,最后端盖23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 20的轴向端面用螺钉进行连接。参照图5及图6,将受油器与切削刀具40进行连接后,可以构成相应的切削装置, 其中该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切削刀具为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使用本技术时,将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头(所谓内冷即钻头中间有二个油道),把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头装夹在受油器一端,将刀柄的刀杆装在钻床主轴孔中。 选用一台油压装置,把有一定压力油管拧在受油器的进油腔M中,压力油通过受油器,传到钻头顶端,受油器中多余的压力油则进入到溢油腔中,通过排油装置排出,钻削中的排油及钻屑经钻床回收过滤,再由油压装置输出,压力油再进受油器进行再一次工作。压力油可选专用切削油(也可选用乳化液)。压力油的参数值为3.5Mpa,流量60L/Min,具体根据加工孔大小、深度,精度而定,加工孔径能控制在0. 05 0. 10毫米,尤其适用孔长与孔径比在 10 20倍,效果更为理想。对于受油器,各零件加工精度比较高,以制止漏油影响压力和流量。对于钻削高硬度工件,转速可以适当高一些,当出现钻削杂音时,可适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受油装置,包括刀柄,该刀柄的一端设有装夹孔,其特征在于,刀柄上设有径向的进油孔(14),该进油孔与装夹孔连通;还包括一个受油器,该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20)、轴承(21)、密封环(22)以及端盖(23);受油器座(20)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24),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25),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所述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21)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所述密封环(22)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所述端盖(23)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利嘉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宝隆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