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3417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其包括保温炉筒、保温顶盖、封盖、导流腔、工作流体出口、红外反射板、红外发射器、尾烟管/出口、红外透视墙、燃烧器、燃烧器基座、全预混点火腔、燃料管/进口、保温基座、工作流体进口、螺旋形螺旋热片管、红外吸收涂层以及传感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结构紧凑,低燃高效;吸热面积增大,二回程热能利用,热能产出速度快,吸收率高,并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红外辐射快速加热锅炉的集成优化
,特别涉及一种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
技术介绍
在节能政策的推广下,高能耗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锅炉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危机,如何在合理改造传统锅炉利用的情况下发展节能锅炉,特别是利用集成优化技术, 创造出具有性价比高、污染低、排放低、在运动或固定场地均可使用的高效炉,将成为锅炉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就国际、国内锅炉产业市场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实行多年的燃油、燃气锅炉,无论是能效与碳排放均优于传统煤炭锅炉,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如锅炉炉膛大、对水质和自动控制要求较高、一旦爆管较难维修;节能提升空间不大,技术落后,应用面窄,无论是直燃炉、开水炉还是蒸汽炉均存在上述问题,长期困扰产业发展。另外市场用于压缩空气发动机加热压缩空气的专业锅炉更是难以寻觅,无论是法国Guy Negre设计师或印度Ta Ta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压缩空气汽车所采用的混合能源、低温能与燃料能均采用内燃一体方式,成本高、噪音大、机械部件易损。而采用外燃式压缩空气加热方法则可达到绝好的效果。用外部环境吸热和强迫吸热来提高压力达到最大效能是提高续航能力的最佳方案,而能否提供一款特别在高速运动中,随时可产生热能的加热器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攻克的技术课题。经检索,本技术
中,未见与本技术完全相同或类似的产品及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概念新颖、构思独特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为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是使用包括以下零部件组合完成的保温炉筒、保温顶盖、封盖、导流腔、工作流体出口、红外反射板、红外发射器、尾烟管/出口、红外透视墙、燃烧器、燃烧器基座、全预混点火腔、燃料管/进口、保温基座、工作流体进口、螺旋形螺旋热片管、红外吸收涂层以及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传感元件及螺钉、螺帽、密封垫/圈等配件。其中,所述燃料管/进口与全预混点火腔制成一体;燃烧器固定在燃烧器基座上; 燃料管/进口、全预混点火腔、燃烧器、燃烧器基座按序套装固定在保温基座空腔内;红外发射器两端采用金属封板密封,向下一端开有便于燃烧器喷射头进入的孔,另一端径向设置有导流腔;组装好的红外发射器固定安装在燃烧器基座上;红外透视墙两端采用金属Y 型夹固定,分别固定在燃烧器基座上和上端封盖内侧一面;红外透视墙与红外反射板之间的腔体内安装有螺旋形螺旋热片管;螺旋形螺旋热片管穿过保温炉筒分别密封固定在工作流体进口和工作流体出口上;红外反射板设置在保温炉筒周壁;保温顶盖用扣件或螺钉密封固定在保温炉筒上;而保温炉筒通过法兰和保温基座上的法兰对接,用螺钉密封固定成一体;在保温炉筒和红外反射板上靠近燃烧器基座处开有尾烟管/出口,并安装有尾烟管; 螺旋形螺旋热片管上喷涂有红外吸收涂层;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工作流体出口、红外反射板与红外发射器之间的腔体内;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传感元件设置在燃料管/进口、全预混点火腔体内。所述的红外发射器采用镍-铬-铝特种复合金属纤维,金属纤维毡体作为燃烧介质和发热元件或高性能复合蜂窝多孔径陶瓷材料制作的扁型、圆形、筒形、圆锥形或客户目标需要的形态。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单个大口径为0lOOmm-05OOmm或多个小口径为 05Omm-0l2Omm的红外发射器组合使用。所述的燃烧器燃烧时表面热强度为0. 1-0. 8W/mm2,燃烧至800-100(TC,发红外射线;也可采用表面热强度达0. 9W/mm2,直至5W/mm2也不脱火的特种金属纤维及多孔陶瓷板。 燃烧器上安装有燃烧头。所述的螺旋形螺旋热片管采用高强度铝合金、不锈钢、B7铜合金、碳素钢或耐高温、耐高压强的管状材料。采用厚壁管体,经特种工艺、机加工成螺旋热片,或采用缠片通过高频焊接成带有螺旋热片的管。在无条件或为了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普通金属管缠绕成环形螺旋状,1-3组形成二、三回程制作。所述的全预混点火腔采用抗压、抗膨胀能力较好的金属材料或复合优化组合的陶瓷材料,制成圆腔体状并安装有混合管、点火变压器、程序控制器、电磁阀、压力开关、风机进风口、点火/火焰检测电极等元件。所述的红外透视墙是采用烧杯级耐高温、厚度为3-10mm不等的透明本色玻璃,便于红外线穿透。所述的螺旋形螺旋热片管可采用两组或三组金属管缠绕成不同直径的螺旋体同心排放组成两回程或三回程(此时应弃用红外透视墙),并由上一组出口对接下一组进口滚焊密封,免液漏。所述的红外反射板是采用镜面不锈钢卷成圆筒状,并固定在保温炉筒内侧,具有红外反射和保温功能。所述的保温炉筒外表面采用金属板卷成圆筒状体,在周壁用石棉类的耐火、耐高温材料制成保温,两者固定组合一体。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有工作流体进口、工作流体出口、 尾烟管/出口。所述的导流腔是采用金属板压制成杯盖状,在周向开有若干个导烟孔,便于未转换的热能冲顶后通过导流腔进入螺旋形螺旋热片管进一步吸热,加热工作流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结构紧凑,低燃高效;吸热面积增大,二回程热能利用,热能产出速度快,吸收率高,并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第二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述,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是使用包括以下零部件组合完成的保温炉筒1、保温顶盖2、封盖3、导流腔4、工作流体出口 5、红外反射板6、 红外发射器7、尾烟管/出口 8、红外透视墙9、燃烧器12、燃烧器基座17、全预混点火腔10、 燃料管/进口 11、保温基座13、工作流体进口 14、螺旋形螺旋热片管15、红外吸收涂层16 以及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传感元件及螺钉、螺帽、密封垫/圈等配件。燃料管/进口 11与全预混点火腔10制成一体;燃烧器12固定在燃烧器基座17 上;燃料管/进口 11、全预混点火腔10、燃烧器12、燃烧器基座17按序套装固定在保温基座 13空腔内;红外发射器7两端采用金属封板密封,向下一端开有便于燃烧器12喷射头进入的孔,另一端径向设置有导流腔4 ;组装好的红外发射器7固定安装在燃烧器基座17上;红外透视墙9两端采用金属Y型夹固定,分别固定在燃烧器基座17上和上端封盖内侧一面; 红外透视墙9与红外反射板6之间的腔体内安装有螺旋形螺旋热片管15 ;螺旋形螺旋热片管15穿过保温炉筒1分别密封固定在工作流体进口 14和工作流体出口 5上;红外反射板6 设置在保温炉筒1周壁;保温顶盖2用扣件或螺钉密封固定在保温炉筒1上;而保温炉筒1 通过法兰和保温基座13上的法兰对接,用螺钉密封固定成一体;在保温炉筒1和红外反射板6上靠近燃烧器基座17处开有尾烟管/出口 8,并安装有尾烟管;螺旋形螺旋热片管15 上喷涂有红外吸收涂层16 ;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工作流体出口 5、红外反射板6与红外发射器 7之间的腔体内;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传感元件设置在燃料管/进口 11、全预混点火腔 10体内。所述的红外发射器7采用镍-铬-铝特种复合金属纤维,金属纤维毡体作为燃烧介质和发热元件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预混红外燃烧快速炉,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温炉筒、保温顶盖、封盖、导流腔、工作流体出口、红外反射板、红外发射器、尾烟管/出口、红外透视墙、燃烧器、燃烧器基座、全预混点火腔、燃料管/进口、保温基座、工作流体进口、螺旋形螺旋热片管、红外吸收涂层以及传感元件;其中,所述燃料管/进口与全预混点火腔制成一体;燃烧器固定在燃烧器基座上;燃料管/进口、全预混点火腔、燃烧器、燃烧器基座按序套装固定在保温基座空腔内;红外发射器两端采用金属封板密封,向下一端开有便于燃烧器喷射头进入的孔,另一端径向设置导流腔;组装好的红外发射器固定安装在燃烧器基座上;红外透视墙两端分别固定在燃烧器基座上和上端封盖内侧一面;红外透视墙与红外反射板之间的腔体内安装有螺旋形螺旋热片管;螺旋形螺旋热片管穿过保温炉筒分别密封固定在工作流体进口和工作流体出口上;红外反射板设置在保温炉筒周壁;保温顶盖密封固定在保温炉筒上;而保温炉筒和保温基座密封固定成一体;在保温炉筒和红外反射板上靠近燃烧器基座处开有尾烟管/出口,并安装所述尾烟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强姚伯龙陈东辉赵廉李勇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中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