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器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67097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设计成两件式的稳定器(26)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包括设计成相互分开的扭杆(26b),所述扭杆分别通过一传动杆(26a)铰接在轮悬架元件(16)上,所述扭杆能借助各自的调整装置(30)而彼此同向或反向地转动,其中,为了加长各扭杆(26b)的有效扭转长度而分别用一包围扭杆(26b)的空心轴(26e)对所述扭杆进行加长,在所述空心轴上设置所述传动杆(26a)。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扭杆(26b)通过固定支承结构(59)支承在调整装置(30)中并通过轴向浮动的支承结构(26d)支承在空心轴(26e)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稳定器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例如DE 101 26 928 Al、DE 10 2004 002 550 Al 或 DE 102 42 552 B4 公开了这种类型的两件式稳定器的布置结构,其带有用于控制机动车弹簧刚度和行驶性能的调整装置。其中可以通过反向调整总体呈U形的稳定器的分开的扭杆来降低机动车的侧倾行为 (性能)或者说转弯倾角,或者是通过同向地调整例如在制动时反作用于俯仰倾角。由DE 10 2007 007 214 Al已知一种设计成两件式的稳定器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这种稳定器具有设计成相互分开的扭杆,这些扭杆分别通过一传动杆铰接在轮悬架元件上并可以借助各自配设的调整装置相对彼此同向或反向地转动。为了加大扭杆的有效扭转长度(Torsionslange)利用一包围扭杆的空心轴使各扭杆加长,在该空心轴上形成传动杆。因此,扭杆与一共轴布置的回引/反馈空心轴传动连接。一方面,稳定器在行驶期间经受可能损害其工作能力的热负荷。另一方面,在售后服务的情况中从车辆上拆下稳定器的装配工艺很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成两件式的稳定器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其能耐受热负荷并且在售后服务的情况中便于修理。这个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扩展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扭杆通过固定支承结构支承在调整装置中并且组合地通过轴向浮动的支承结构支承在承载传动杆的空心轴中。这样便在热负荷下或在扭转负荷下实现对扭杆的轴向长度补偿。同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将各扭杆组合地浮动支承并且固定支承的方案考虑了稳定器的构件具有构件公差的情况,所述构件公差可以借助浮动的支承结构补偿,从而有利于稳定器的无可挑剔的安装。如果扭杆与调整装置的一驱动元件焊接连接,便得到一种经济的固定支承结构。 相对地,为形成所述的浮动的支承结构,扭杆可以在其另一端部与空心轴以能轴向移动并且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对此,已证明键齿(Keilverzahrumg)对于在长度补偿的同时传递高转矩是有利的。代替上述焊接结构,在扭杆和调整装置的驱动元件之间的固定支承结构可以借助一可拆松的连接结构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扭杆可以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驱动元件中并且通过附加的可拆松的连接结构——例如螺纹连接结构——沿轴向固定。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扭杆通过两个浮动的支承结构支承,其中这两个浮动的支承结构之一附加地借助可拆松的连接结构扩展成一固定支承结构。因此,在扭杆破坏的情况下不必更换整个稳定器单元,而只需更换破坏的扭杆。利用这样形成的固定支承结构使扭杆的支承结构总体上是静态确定的,而不会由于温度或扭转而应力过大(Verspannung)。为了针对弯矩提供稳定的支承,每个扭杆可以一特别是在传动杆的区域中—— 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一车身侧的支承部位/支承结构中。每个扭杆可以以超出支承部位外的一伸出长度被加长,由此加长其有效扭转长度。为了完全地充分利用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存在的结构空间,每个扭杆的伸出长度相当于在支承部位与处于中性位置 (Neutrallage)的车轮之间的距离减去车轮必需的自由行程。这样便保证了在轮距角(前、 后束角)改变/车轮外倾角改变时车轮和扭杆保持不接触。附图说明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图1表示机动车后轮悬架结构的俯视图,该轮悬架结构带有辅助框架、引导车轮的控制臂(Lenker),两件式的稳定器和两个作用在稳定器的横向延伸的扭杆上的机电的调整装置;图2表示其中一个稳定器支承结构的纵剖视图,该稳定器支承结构具有加长的扭杆和回引的空心轴;图3表示稳定器扭杆的调整装置的原理图;图4表示一变型的调整装置的与图3对应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粗略地示意性地表示用于机动车后轮12的后轮悬架结构10,其中未详细示出的、引导车轮的控制臂14、16、18在车轮侧以可摆动的方式铰接在轮毂托架(不可见)上, 而在车身侧以可摆动的方式铰接在辅助框架20上。如图所示,辅助框架20具有两个纵向支承件20a和两个横向支承件20b,并以未示出的方式通过减振支承结构固定在机动车车身上。另外,以已知的方式在控制臂14、18和机动车车身之间分别设置一缓冲器22和一支承弹簧对。轮悬架结构10也可以以变型的形式设计成用于机动车前转向车轮的轮悬架结构。另外根据图1,在轮悬架结构10上通过支承部位观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一基本呈 U形的两件式的稳定器沈,该稳定器的基本上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传动杆26a铰接在轮悬架结构10的下控制臂16上。设计成两件式的稳定器沈对控制臂16的作用可借助两个机电的调整装置30来调整,所述调整装置分别由一电机和一自锁的减速器组成。由图1和图2可见,两件式的稳定器沈的构造如下每个基本上横向延伸的扭杆26b都从传动杆26a出发在竖直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 (点划线40)以外一直延伸到相应的调整装置30,所述扭杆例如借助键齿(未示出)与所述相应的调整装置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传动连接。在图1中,扭杆^b的转动轴线27彼此共轴。在实际的技术方案中,这两条轴线27可以设计成彼此交叉并略微向上指。扭杆26b连同其传动杆26a设计成这样地对称,使得扭杆26b可以在轮悬架结构10的左侧或右侧构造成相同的零件。如图1所示,两个支承部位观(分别)与(各自的)调整装置30相距一支承距离 a。在此,这两个调整装置30设置在一公共的壳体31中,该壳体又通过一托架33固定在辅助框架20的后横向支承件20b上。与调整装置30相间隔的支承部位观紧邻在传动杆^a,亦即车辆横向方向y布置成靠近对控制臂16的力传入点35,由此降低作用在支承部位观上的弯矩。支承部位观和调整装置壳体31都直接固定在辅助框架20的后横向支承件20b上。每个扭杆26b (参见图幻都以一部段^c自由地(无接触地)穿过支承部位28 并在传动杆26a的连接部位以外加长一规定的尺寸,所述扭杆沈在其端部上通过键齿26d 与一空心轴^e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该空心轴如图所示地支承纵臂^a。因此,扭杆^b、26c施加在纵臂26a上的扭矩又通过键连接结构26d和空心轴26e传回。根据图2,空心轴26e借助一形成的支承颈/轴颈26f并通过两个滚针轴承42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由轴瓦/轴承套28a构成的、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承部位观中,从而在向固定在空心轴26e上的纵臂26a过渡的过渡区中形成对空心轴^e以及扭杆的导向。由图1另外可见,在两上用于扭杆^b的支承部位28处,在辅助框架20的纵向支承件20a上形成支承托架37。这些支承托架分别支承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扭杆26b的支承座39。在外侧在支承托架27上设有弹簧行程传感器41。所述弹簧行程传感器检测传动杆^a的转动运动。然后,借助未示出的控制装置可以由相应检测的转动角求出车辆的弹动运动(Einfederbewegung)。在图3中以半剖视图粗略地示意性地表示根据图1的左调整装置30。调整装置 30具有一电机43,该电机的定子45非接触地围绕扭杆^b的端部延伸。在径向外侧为定子45配设一空心轴转子47,该空心轴转子通过一传动级49驱动一杯形驱动轮51,该杯形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设计成两件式的稳定器(26)在机动车轮悬架结构上的布置结构,包括设计成相互分开的扭杆(26b),所述扭杆分别通过一传动杆(26a)铰接在轮悬架元件(16)上,所述扭杆能借助各自的调整装置(30)而彼此同向或反向地转动,其中,为了加长各扭杆(26b)的有效扭转长度而分别用一包围扭杆(26b)的空心轴(26e)对所述各扭杆进行加长,在所述空心轴上设置所述传动杆(26a),其特征为:所述扭杆(26b)通过固定支承结构(59)支承在调整装置(30)中并通过轴向浮动的支承结构(26d)支承在空心轴(26e)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奥力士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