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元培专利>正文

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61946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及其方法,包括:在上方设有与制动管路连接的连接口,在下方设有通气孔的汽缸;被设于所述汽缸内底部的第一弹簧支持的活塞;在活塞上方固定并可分离汽缸内部,在中心一侧形成流道的打开/关闭板;设于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流道上方一侧,根据制动力大小,调节流入至汽缸内部的制动液流量的进口调节阀;设于打开/关闭板的内部一侧,且在其一侧终端设有永磁铁,在其相对的另一侧设有制动弹簧,位于永磁铁和制动弹簧之间的开/闭口用于通过交叉流道,使流道开闭,并包括所述开/闭口的流道打开/关闭装置;设于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流道两侧,具有用于排出流入至汽缸内的制动液的通路,且包括所述通路的制动液口;与汽缸外周的流道打开/关闭装置上所设的永磁铁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一侧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对车辆刹车时发生的前进惯性力,以及因悬吊系统复原导致的落后排斥力,根据制动压力调节方法,一般制动时对其耗尽,紧急制动时对其抵消的。
技术介绍
为了减小车辆制动中发生的制动冲击,大多数司机通过人为操作制动踏板,以调节制动压力来减小制动冲击。但是,由于人为操作制动踏板每次操作的起点和操作所需的力不定,所以既不能满足减小制动冲击的效果,又容易使司机操作制动踏板而感到疲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持续开发出了无人为操作、以机械方法减小制动冲击的技术。 但是,为了减小制动冲击,只开发出了片面的调节方式,没有考虑车辆在刹车之前,短瞬紧急刹车状态下发生的问题和悬吊系统复原所具备的特性。因此,对于没制动时将变更的制动条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以上的说明,调节制动压力后,不仅再发生惯性,还发生车辆已在制动冲击的状态下,制动压力已被减压的现象,因此减小制动冲击的效果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尤其对车辆刹车时发生的前进惯性力,以及因悬吊系统复原导致的落后排斥力,根据制动压力调节方法,一般制动时对其耗尽,紧急制动时抵消2种力,并且为了得到制动速度(时间),提供了。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在上方设有与制动管路连接的连接口,在下方设有通气孔的汽缸; 由设于所述汽缸内底部的第一弹簧来支持活塞;在所述活塞上方固定并可分离所述汽缸内部,在中心一侧形成流道的打开/关闭板;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所述流道上方一侧,根据制动力大小,调节流入至所述汽缸内部的制动液流量的进口调节阀;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的内部一侧,且在其一侧终端设有永磁铁,在其相对的另一侧设有制动弹簧, 位于所述永磁铁和所述制动弹簧之间的开/闭口用于通过交叉流道,使流道开闭,并包括所述开/闭口的流道打开/关闭装置;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所述流道两侧,具有用于排出流入至所述汽缸内的制动液的通路,且包括所述通路的制动液口 在与所述汽缸外周的所述流道打开/关闭装置上所设的所述永磁铁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一侧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铁。此时,所述第一弹簧所承受的压力大于其最大弹力时,为了使所述活塞在一定间隔内运动,在所述活塞的下方设有活塞控制球。另外,所述进口调节阀包括固定于所述流道上部,且在上面形成流入口的主体;插入至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开闭所述流入口的流入口球;为了开闭所述流入口,且向流入口球提供弹性,在所述流道和所述流入口球之间设有第二弹簧。另外,为了调节根据所述流入口球的移动程度流入的制动液的流量,在所述主体的内壁设有不同高度的复数个流量调节槽。另外,所述制动液口包括开闭所述制动液口的出口球;及为了开闭所述制动液口,且支持所述出口球,并向所述出口球提供弹性的第三弹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在上方设有与制动管路连接的连接口,在下方设有通气孔的汽缸;设于所述汽缸的内底部,一侧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阀;被设于所述电磁阀上部的第一弹簧支持,在底面设有活塞控制球的活塞,在所述活塞上方固定并可分离所述汽缸内部,在中心一侧形成流道的打开/关闭板;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流道上,调节流入至所述汽缸内部的制动液流量的进口调节阀;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上所形成的所述流道两侧,具有用于排出流入至所述汽缸内的制动液的通路,且包括所述通路的制动液口。此时,所述进口调节阀包括固定于所述流道上部,上面形成流入口的主体;插入至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开闭所述流入口的流入口球;为了所述流入口的开闭,且为了向流入口球提供弹性,在所述流道和所述流入口球之间设有的第二弹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外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方法包括第一阶段、制动中的车辆刹车前,为了调节减压制动压力,通过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铁,由流道打开/关闭装置开放流道;及第二阶段、通过从制动管路至所述汽缸的连接口,将制动液送入所述汽缸内部;及第三阶段、由设于所述流道一侧的进口调节阀来调节所述制动液的进入流量;及第四阶段、通过已调节流量的所述制动液的流入,减压制动管路的制动压力时,由第一弹簧或活塞控制球来调节减压限度;以及第五阶段、通过制动液口,将已流入的所述制动液送回所述制动管路内; 整个过程根据一般制动或紧急制动,随着制动压力的大小变动,减压速度也有所不同, 并逐步减压制动压力。另外,所述第三阶段,通过与流入口贴摘的流入口球,所述进口调节阀由第二弹簧从流入口导入制动液,并且,沿所述制动液流入方向,设于所述进口调节阀的内壁并具有不同高度的多个流量调节槽,可随着所述流入口球的移动开放,并可调节制动液的流量。另外,所述第四阶段,导入所述制动液并使制动压力减压,且在一般制动时,由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大小来决定减压限度,并且,在紧急制动时,由所述活塞控制球在比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还大的压力下决定减压限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再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方法包括第一阶段、制动中的车辆刹车前,为了调节减压制动压力,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阀被推,从而形成可流入制动液的空间;及第二阶段、通过流入制动液的流道上所形成的进口调节阀,将调节所述制动液的进入流量;及第三阶段、通过已调节流量的所述制动液的流入,减压所述制动管路的制动压力时,由第一弹簧或活塞控制球来调节减压限度;以及第四阶段、通过制动液口,将已流入的所述制动液送回所述制动管路内; 整个过程根据一般制动或紧急制动,随着制动压力的大小变动,减压速度也有所不同, 并逐步减压制动压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般制动时,对车辆刹车时发生的前进惯性力和落后排斥力,将在车辆速度内对其耗尽,导致无制动冲击,带来稳定停车的效果。接下来,可解除司机操作制动踏板而感到的疲劳,且防止集中力分散。另外,紧急制动时,对车辆紧急刹车时发生的强前进惯性力和强落后排斥力,使其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且抵消,也就是说,强前进惯性力和强落后排斥力具有极短的时差,且在前后震动时,可减小脑部和颈部所受的冲击,可确保司机以及乘车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下面通过附图,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3是图2的B-B截面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进口调节阀的底面图; 图5是图4的C-C截面图; 图6是图4的D-D截面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压力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表现制动液流入的截面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压力调节方法的流程图。附图符号说明100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102汽缸103活塞 105 连接口107 活塞控制球200进口调节阀201流入口203a, 203b, 203c, 203d:204 第二弹簧301 制动弹簧303 电磁铁401 出口球H:流道。101 打开/关闭板 102'流入空间 104 第一弹簧 106 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03)。用于排出流入至所述汽缸 (102) 内的制动液的通路,且包括所述通路的制动液口 (400):以及在与所述汽缸 (102) 外周的所述流道打开/关闭装置 (300) 上所设的所述永磁铁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一侧与汽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电磁铁 (3述制动弹簧 (301) 之间的开/闭口 (302) 用于通过交叉流道 (H),使流道 (H) 开闭,并包括所述开/闭口 (302) 的流道打开/关闭装置 (300);及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 (101) 上所形成的所述流道 (H) 两侧,具有H) 上方一侧,根据制动力大小,调节流入至所述汽缸 (102) 内部的制动液流量的进口调节阀 (200);及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 (101) 的内部一侧,且在其一侧终端设有永磁铁,在其相对的另一侧设有制动弹簧 (301),位于所述永磁铁和所) 内底部的第一弹簧 (104) 支持的活塞 (103);及在所述活塞 (103) 上方固定并可分离所述汽缸 (102) 内部,在中心一侧形成流道 (H) 的打开/关闭板 (101);及设于所述打开/关闭板 (101)上所形成的所述流道 (1. 一种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刹车时以制动力调节减压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在上方设有与制动管路连接的连接口 (105),在下方设有通气孔 (106) 的汽缸 (102);及被设于所述汽缸 (10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培
申请(专利权)人:李元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