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明洙专利>正文

带有流速增加型结构的旋转叶片及机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43209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依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一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具备与流体产生冲击的冲击面、并且借助所述流体的流动而旋转的旋转叶片,带有由所述的冲击面凹陷形成的一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所述的流路带有: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前方、且所述的流体流入其中的多个流入口,及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后方、且所述的流体从中流出的多个流出口。此时,所述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的流出口的截面积。此外,所述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可以向所述的流出口逐渐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有流速增加型结构的旋转叶片及机翼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叶片及机翼,更具体地,涉及随着流体的流动而旋转或提升的旋转叶片及机翼。
技术介绍
风能(windenergy)长期以来用作机械动力(mechanicalpower)的来源。随空气流动产生的风力,随着风冲击叶片的冲击面而传递至叶片,在叶片随风力旋转的同时,风能转换成机械能。上述机械能可通过涡轮转换成电能,此时随着能量转换,产生了转换效率的问题。为了由相同的机械能得到大量的电能,以使叶片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为宜。即,在风能最初通过叶片转换成机械能时,可由相同大小的风能获得的机械能的量,因叶片的形状(或结构)而不同,并且可获得的能量决定了能量效率。另一方面,若风沿机翼的顶部及底部流动,则产生与风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提升力(liftingforce),并且由此使提升力作用在机翼上。提升力能够使机翼由地面上升。即,风力转换成提升力,与前面说明的情况相同地,在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情况下,能够由相同大小的风力得到大量的提升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助流体的流动产生运动的旋转叶片及机翼。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旋转叶片及机翼。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将通过如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一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具备与流体产生冲击的冲击面、并且借助所述流体的流动而旋转的旋转叶片,带有由所述的冲击面凹陷形成的一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所述的流路带有: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前方、且所述的流体流入其中的多个流入口,及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后方、且所述的流体从中流出的多个流出口。此时,所述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的流出口的截面积。此外,所述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可以向所述的流出口逐渐减小。所述的流路为多个,并且所述的流路可以由所述的旋转叶片的末端,向所述的旋转叶片的旋转中心大致平行地排列。以所述的旋转叶片的旋转中心为基准,所述的流路可以成圆弧形。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另一实施例,具备流体流动的顶部及底部、并且借助所述的流体产生提升力作用的机翼,带有由所述的冲击面凹陷形成的一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所述的流路带有:位于前方且所述的流体流入其中的多个流入口,及位于后方且所述的流体从中流出的多个流出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依照本专利技术,旋转叶片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即,旋转叶片借助带有恒定动能的流体流动表现出高转数,并且可知借助流体流动产生的机械能通过它得到了增加。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将螺旋桨设置在风洞内的情形。图2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一实施例的螺旋桨。图3及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螺旋桨叶片剖视图(sectionalview)。图5及图6所示为使用图2所示的螺旋桨得到的实验结果的算图。图7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另一实施例的螺旋桨。图8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又一实施例的机翼。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中的图1至图6,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多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的多个实施例可以有多种变型,且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受以下说明的多个实施例的限制,仅用于为本专利技术中多个实施例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详细的说明。因此为了更明确地强调和说明问题,附图中所示各个构件的形状可能会被夸大。图1所示为将螺旋桨设置在风洞(windtunnel)内的情形。风洞10沿横向设置,在风洞的右侧端设置风扇(fan),在风洞的左侧端形成排气口。通过风扇提供的流体流(V1)通过(V)螺旋桨20后,朝向(V2)排气口。螺旋桨20可旋转地设置于支持部件30。螺旋桨20大致垂直于风洞10设置,螺旋桨20借助风洞10内部的流体流(V)旋转。图2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中的一实施例的螺旋桨,图3及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螺旋桨叶片剖视图(sectionalview)。螺旋桨20具备第一及第二旋转叶片22,26。图2(a)所示为传统的螺旋桨20,图2(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螺旋桨20。与传统的螺旋桨20不同,第一及第二旋转叶片22,26分别具备多个流路24,28。如图2(b)所示,多个流路24,28大致垂直于旋转叶片22,26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彼此平行地设置。多个流路24,28自旋转叶片22,26的末端相互分隔的排列,直至旋转叶片22,26的旋转中心。此时,如图3所示,流路24带有流入口24i及流出口24o。流入口24i相对于旋转方向位于前方,流出口24o相对于旋转方向位于后方。即,以图2(b)为基准进行说明,螺旋桨2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流入口24i形成在流路24的下部,流出口24o形成在流路24的上部。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流入口24i的宽度(di)比流出口24o的宽度宽。即,流入口24i的截面积大于流出口24o的截面积。此外,流入口24i的截面积向流出口24o逐渐减小。另一方面,形成于第二旋转叶片26的流路28,与形成于第一旋转叶片22的流路24成180°旋转对称关系。即,若使第一旋转叶片22以旋转中心为基准旋转180°,则与第二旋转叶片26具有相同的结构。如上面所观察到的,风洞10内存在由风扇引起的流体流(V),流体流(V)与螺旋桨20产生冲击并使螺旋桨20旋转。此时,流体流(V)通过流入口24i流入流路24,沿流路24流动,并通过流出口24o脱离流路24。此时,流入口24i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在流出口24o测得的流体流(V)的速度(Vo),大于在流入口24i测得的流体流(V)的速度(Vi)。即,可知流体流(V)由流入口24i想流出口24o加速移动。图5及图6所示为使用图2所示的螺旋桨得到的实验结果的算图。首先对实验条件进行说明,设置在风洞10内的风扇的旋转速度设置为1800rpm,并且在实施测试期间,保持恒定的旋转速度。此外,设置在风洞10内的螺旋桨20与风扇之间的间距,大致保持400mm。首先,图5所示为基于旋转叶片22,26中形成的多个流路24,28的个数的螺旋桨20转数变化的算图。如图2(b)所示,多个流路24,28由旋转叶片22,26的末端依次形成,直至旋转叶片22,26的旋转中心,例如,在形成5个流路24,28的情况下,形成1号至5号的多个流路24,28,而未形成6号至9号的多个流路24,28。观察图5,与未形成多个流路24,28的情况(N=0)相比,在形成多个流路24,28的情况(N=1,2,..,9)下,转数表现为增加,尤其是在流路24,28形成多个(N=2,3,..,9)的情况下,转数表现为急剧增加。图5中的■代表测得的转数的平均值。即,在形成流入口24i的截面积大于流出口24o的截面积的多个流路24,28的情况下,可知螺旋桨20的旋转效率增加,预想中这是因为在多个流路24,28上流体流(V)的速度增加,因此额外产生了向量的力,使旋转力增加。图6所示为基于旋转叶片22,26中形成的多个流路24,28的个数的螺旋桨20旋转效率变化的算图。同样地,如图2(b)中所示,多个流路24,28由旋转叶片22,26的末端依次形成,直至旋转叶片22,26的旋转中心,例如,在形成5个流路24,28的情况下,形成1号至5号的多个流路24,28,而未形成6号至9号的多个流路24,28。观察图6,与未形成多个流路24,28的情况(N=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带有流速增加型结构的旋转叶片及机翼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叶片,其特征在于,具备与流体产生冲击的冲击面,并且借助所述流体的流动而旋转,带有由所述的冲击面凹陷形成的一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所述的流路带有: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前方、且所述的流体流入其中的多个流入口,及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后方、且所述的流体从中流出的多个流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KR10-2008-01096182008年11月6日1.一种旋转叶片,其特征在于,具备与流体产生冲击的冲击面,并且借助所述流体的流动而旋转,带有由所述的冲击面凹陷形成的一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所述的流路带有: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前方、且所述的流体流入其中的多个流入口,及相对于所述的旋转方向位于后方、且所述的流体从中流出的多个流出口,并且,所述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洙
申请(专利权)人:吴明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