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粗轧中间坯镰刀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65915 阅读:3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善粗轧中间坯镰刀弯的方法,属于热轧中间坯板型控制技术领域。工艺流程包括:粗除鳞、SSP定宽、E1R1粗轧、E2R2粗轧、精轧;工艺中控制合适的技术参数。优点在于,解决在粗轧高速度模式下,出现的头部轧制不平稳,升速段发生震动,本体轧制时容易窜动等问题,提高热轧主轧线的稳定性,改善中间坯板型质量,减少中间坯镰刀弯出现的概率,提高板卷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热轧中间坯板型控制
,特别是提供了一种改善中间坯镰刀弯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轧钢生产过程中,粗轧中间坯板型质量是稳定板卷质量的关键,而改善中间坯镰刀弯板型是稳定轧制工艺,提高板卷质量的核心前提,中间坯镰刀弯过大会造成①中间坯头尾形状不规则导致飞剪切损大;②精轧穿带过程中出现严重跑偏、堆叠等问题;③精轧轧制不稳定,出现甩尾、轧烂、断尾、堆钢等事故,如图2所示;④容易干扰精轧的镰刀弯调节,使板卷判废。目前针对中间坯坯镰刀弯问题,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①板坯横向温差控制;② 空载辊缝偏差控制;③粗轧侧导板动态对中;④level调平层别化;通过以上技术,中间坯镰刀弯有所改善,但也只是停留在量的改变,没有从根本上引起质的改变。大多数轧钢厂粗轧轧制速度达到了 5. 75m/s、加速度达到了 1. 25m/s ;在这种高速度模式下,会出现头部轧制不平稳,升速段发生震动,本体轧制时容易窜动,由于中间坯镰刀弯对轻微小幅度的窜动极为敏感,为此中间坯镰刀弯出现的概率大幅度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在粗轧高速度模式下,出现的头部轧制不平稳,升速段发生震动,本体轧制时容易窜动等问题,提高热轧主轧线的稳定性,改善中间坯板型质量,减少中间坯镰刀弯出现的概率,提高板卷合格率。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粗除鳞1、SSP定宽2、ElRl粗轧3、E2R2 粗轧4、精轧5 ;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粗轧轧钢工艺是单轧机往复轧制,其轧制模式采用ElRl轧机轧制(1道次)—E2R2轧机轧制(5道次),即“ 1+5”轧制模式;ElRl轧机轧制(3道次)—E2R2轧机轧制(3道次),即“3+3”轧制模式;实施技术方案包括1.粗轧每个道次厚度压下负荷分配的边界条件(1)粗轧末道次入口轧件的宽度厚度比,如下所示宽度压下率在 21%,4. 5%,2. 4%U. 5%U%>0. 8%,0. 5%,0. 4%,0. 2%,0. 13% 时所对应的轧件宽厚比分别为1. 8 2、8. 9 10、19 20、27 30、35 40、43 50、 67 80、56 100、156 200、203 300 ;(2)轧件宽度、厚度压下量比将比值设定于0. 5 0. 83。2.对负荷分配的模型系数进行修正(1)粗轧负荷分配的模型包括平辊压下模块、轧辊咬入模块、负荷分配模块、立辊压下模块、轧制模式,通过分析分析并修正如下;对模型中的系数&1、32、33、&4、35、36修正如下“1+5”轧制模式下Rl第1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道次、R2第4道次、R2第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 98士0. 3,0. 96士0. 3,0. 98士0. 3,0. 89士0. 3,0. 82士0. 3,0. 55士0. 3, 立辊负荷分别为1 士0. 3,0. 96士0. 3、0、0· 8士0. 3、0、0· 4士0. 3 ;“3+3”轧制模式下Rl第1道次、Rl第2道次、Rl第3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 98士0. 3、1 士0. 3,0. 92士0. 3,0. 9士0. 3,0. 82士0. 3,0. 55士0. 3,立辊负荷分别为:1 士0. 3、0、0· 95士0. 3,0. 85士0. 3、0、0· 58士0. 3 ; (2)对变形抗力模型进行调试优化如下al到a5_3是典型钢种的变形抗力系数;数值范围都为士 1. 8 ;对于Rl、R2 厚度压下为9. 359 0.16 0.1 0.126 -1.75 0.594 2851.0 2968.0 -1120. 0 ;对于E1、E2、F1E 宽度压下为4· 41 0.41 0. 14 0.0 0.0 0.0 5000.0 0.0 0. 0 ;3.研究确定负责“定型”、“压下”和“平整”的道次,并实施特殊的负荷分配技术确定粗轧6道次轧制模式下,道次分界及其负荷分配的原则如下1道次、2道次为“定型”道次,3道次、4道次为“压下”道次,5道次为“压下”和“平整”道次,6道次为“平整”道次。此负荷分配技术的轧制力(Y轴、单位KN)和粗轧轧制道次之间的回归关系如下y = A x3-B x2+C x+D ;其中,Ae , B e , C e , D e ;A、B、C、D四个系数的确定,包括其成比例的变化,这不影响其最终的负荷分配结^ ο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负荷分配,对中间坯温度没有任何影响,有效减缓了粗轧打滑,大幅度改善了中间坯镰刀弯。附图说明图1为1580热轧工艺流程图。其中,粗除鳞1、SSP定宽机2、E1R1轧机3、E2R2轧机4、精轧5;图2为中间坯镰刀弯过大导致的精轧废钢。图3为调节前后的粗轧道次负荷分配。图4为2010年03月初的中间坯镰刀弯曲线。图5为幅度在mm的中间坯镰刀弯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生产SPA-H集装箱板为例,规格1. 6*1150mm,粗轧使用“ 1+5”轧制模式;(1)负荷分配粗轧末道次入口轧件的宽度厚度比如下所示权利要求1. 一种改善中间坯镰刀弯的方法,工艺流程包括粗除鳞、SSP定宽、ElRl粗轧、E2R2 粗轧、精轧;其特征在于,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 粗轧轧钢工艺是单轧机往复轧制,其轧制模式采用 ElRl轧机轧制1道次一E2R2轧机轧制5道次,即“1+5”轧制模式; ElRl轧机轧制3道次一E2R2轧机轧制3道次,即“3+3”轧制模式; 粗轧每个道次厚度压下负荷分配的边界条件(1)粗轧末道次入口轧件的宽度厚度比如下宽度压下率在 21%,4. 5%,2. 4%U. 5%U%>0. 8%,0. 5%,0. 4%,0. 2%,0. 13%时所对应的轧件宽厚比分别为1. 8 2、8. 9 10、19 20、27 30、35 40、43 50、67 80,56 100、156 200、203 300 ;(2)轧件宽度、厚度压下量比将比值设定于0.5 0. 83 ; 对负荷分配的模型系数进行修正(1)粗轧负荷分配的模型包括平辊压下模块、轧辊咬入模块、负荷分配模块、立辊压下模块、轧制模式,通过分析并修正如下;对模型中的系数31、&2、33、&4、35、&6修正如下 “1+5”轧制模式下Rl第1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道次、R2第4道次、R2第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 98士0. 3,0. 96士0. 3,0. 98士0. 3,0. 89士0. 3,0. 82士0. 3,0. 55士0. 3,立辊负荷分别为1 士0. 3,0. 96士0. 3、0、0· 8士0. 3、0、0· 4士0. 3 ; “3+3”轧制模式下Rl第1道次、Rl第2道次、Rl第3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 98士0. 3、1 士0. 3,0. 92士0. 3,0. 9士0. 3,0. 82士0. 3,0. 55士0. 3,立辊负荷分别为1 士0. 3、0、0· 95士0. 3,0. 85士0. 3、0、0· 58士0. 3 ;(2)对变形抗力模型进行调试优化如下al到a5_3是典型钢种的变形抗力系数;数值范围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善中间坯镰刀弯的方法,工艺流程包括:粗除鳞、SSP定宽、E1R1粗轧、E2R2粗轧、精轧;其特征在于,在工艺中控制如下技术参数:粗轧轧钢工艺是单轧机往复轧制,其轧制模式采用E1R1轧机轧制1道次→E2R2轧机轧制5道次,即“1+5”轧制模式;E1R1轧机轧制3道次→E2R2轧机轧制3道次,即“3+3”轧制模式;粗轧每个道次厚度压下负荷分配的边界条件:(1)粗轧末道次入口轧件的宽度厚度比如下:宽度压下率在21%、4.5%、2.4%、1.5%、1%、0.8%、0.5%、0.4%、0.2%、0.13%时所对应的轧件宽厚比分别为:1.8~2、8.9~10、19~20、27~30、35~40、43~50、67~80、56~100、156~200、203~300;(2)轧件宽度、厚度压下量比:将比值设定于0.5~0.83;对负荷分配的模型系数进行修正(1)粗轧负荷分配的模型包括:平辊压下模块、轧辊咬入模块、负荷分配模块、立辊压下模块、轧制模式,通过分析并修正如下;对模型中的系数a1、a2、a3、a4、a5、a6修正如下:“1+5”轧制模式下:R1第1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道次、R2第4道次、R2第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98±0.3、0.96±0.3、0.98±0.3、0.89±0.3、0.82±0.3、0.55±0.3,立辊负荷分别为:1±0.3、0.96±0.3、0、0.8±0.3、0、0.4±0.3;“3+3”轧制模式下:R1第1道次、R1第2道次、R1第3道次、R2第1道次、R2第2道次、R2第35道次的平辊负荷分别为:0.98±0.3、1±0.3、0.92±0.3、0.9±0.3、0.82±0.3、0.55±0.3,立辊负荷分别为:1±0.3、0、0.95±0.3、0.85±0.3、0、0.58±0.3;(2)对变形抗力模型进行调试优化如下:a1到a5_3是典型钢种的变形抗力系数;数值范围都为±1.8;对于R1、R2厚度压下为:9.359  0.16  0.1  0.126  -1.75  0.594  2851.0 2968.0  -1120.0;对于E1、E2、F1E宽度压下为:4.41  0.41  0.14  0.0  0.0  0.0  5000.0  0.0 0.0;确定粗轧6道次轧制模式下,道次分界及其负荷分配如下:1道次、2道次为“定型”道次,3道次、4道次为“压下”道次,5道次为“压下”和“平整”道次,6道次为“平整”道次。此负荷分配技术的轧制力和粗轧轧制道次之间的回归关系如下:y=A x3-B x2+C x+D;其中,A∈[-65,+86],B∈[-1400,-969],C∈[+5000,+7800],D∈[+5984,+7342];轧制力Y轴、单位K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宁余威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