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电动车的双动力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43092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双动力转换器,包括逆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星形绕组和三角形绕组,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接于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其中,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二输入次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和第七次输出模块;所述第一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一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耦接,所述第二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二变压器与所述第四至第七次输出模块耦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简单高效的实现绕组并联和串联的切换,绕组匝数加倍,实现双速,稳定输出双动力,双动力不同情况下的使用可以明显延长电动车的续行里程和蓄电池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动力转换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具有切换电机连接方式功能的双动力转换器。
技术介绍
电动车以其环保、节能、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迅速得到了普及,但是现有的电动车的双动力转换器为有触点的继电器,操作性能不稳定,难以实现电动车续行里程和使用寿命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双动力转换器,以解决现有双动力转换器存在的操作性能不稳定、难以实现电动车续行里程和使用寿命的最大化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逆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星形绕组和三角形绕组,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接于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其中,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二输入次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和第七次输出模块;所述第一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一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耦接,所述第二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二变压器与所述第四至第七次输出模块耦接;所述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均包括一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于一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一第一电容的一端、一第二电阻的一端、一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一第一齐纳二极管的阴极、一第一 MOS管的栅极、一第二 MOS管的栅极,一第二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 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三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一齐纳二极管的阳极、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二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次输出模块包括一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于一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一第二电容的一端、一第五电阻的一端、一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一第四齐纳二极管的阴极、一第三MOS管的栅极、一第四MOS管的栅极、第五MOS管的栅极, 一第五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六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七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四齐纳二极管的阳极、第三MOS管的源极、第四MOS管的源极、第五MOS管的源极;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的第一 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七3次输出模块的第三至第五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一端;所述第四至第六次输出模块的第一 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四次输出模块的第二 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次输出模块和第五次输出模块的第二 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次输出模块和第六次输出模块的第二 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星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自由端,并且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四次输出模块的第二 MOS管的漏极同时连接于所述星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自由端。本专利技术的双动力转换器为无触点的转换器,三相对称绕组的首端和末端通过引线引出体外,可以简单高效的实现绕组并联和串联的切换,绕组匝数加倍,实现双速,稳定输出双动力,双动力不同情况下的使用可以明显延长电动车的续行里程和蓄电池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IRl—1R15、R1—R36 电阻ICl-—1C5、C1—C8 电容Ul---U3 集成电路IQl-—1Q4、Q1—Q2 三极管Dl-—D8 二极管Zl—Z7 齐纳二极管VI, 2—V29, 30 =MOS管和齐纳二极管组合(尾数为奇数表示MOS管,偶数表示齐纳二极管)A、B、C、A,、B,、C,绕组1—9 各器件的输入或输出端子 Tl-—T2 变压器 1-1-—9-1 绕组编号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由于图1已经详细的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并且其中的各元件符号均为标准的格式,连接关系清楚,因此对于各具体器件的功能、连接关系和运行过程不再一一赘述。但是不应认为下文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电路不具有进步。图1示意性的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原理性电路结构,如其所示,本优选实施例包括逆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星形绕组A、B、C和三角形绕组A’、B’、C’,所述逆变模块包括多个集成电路U1-U3,优选实施例是,集成电路Ul为稳压电路芯片LM317,集成电路U2为稳压电路芯片78L05,集成电路U3为555电路芯片EN555。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接于两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两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两输出模块分别为第一、第二次输入模块。输入模块主要包括七个主要部分电路,分别为结构相同的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和第七次输出模块。第一次输出模块通过第一变压器Ul与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耦接,第二次输出模块通过第二变压器U2与第四至第七次输出模块耦接。由于各次输出模块的元器件符号并不相同,因此,现仅对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七次输出模块的详细结构加以描述。第一次输出模块均包括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电容C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于齐纳二极管Zl的阴极、MOS管Vl的栅极、MOS管V3的栅极,齐纳二极管V2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MOS管Vl的源极和漏极,齐纳二极管V4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MOS管V3的源极和漏极,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齐纳二极管Zl的阳极、 MOS管Vl的源极、MOS管V3的源极。其中,电阻R5的两端作为第一次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子,分别与第一变压器Ul的一次级绕组的两端子3、4连接。第七次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34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9的阳极,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于齐纳二极管Z7的阴极、MOS管V25的栅极、MOS管V27的栅极、MOS管V29的栅极,齐纳二极管V26 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MOS管V25的源极和漏极,齐纳二极管V28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MOS管V7的源极和漏极,齐纳二极管V30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MOS管V29的源极和漏极,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于电容C9的另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齐纳二极管Z7的阳极、MOS管V25的源极、MOS管V27的源极、MOS管N29的源极。其中,电阻R34的两端作为第七次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子,分别与第二变压器U2的一次级绕组的两端子3、4连接。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的MOS管Vl、V5、V9的漏极、第七次输出模块的MOS管V25、 V27、V29的漏极分别连接于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A’、B’、C’的一端1、2、3。第四至第六次输出模块的MOS管V13、V17、V21的漏极分别连接于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A’、B’、C’的另一端,并且三个绕组A’、B’、C’的该端与本专利技术的输出端子连接。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四次输出模块的MOS管V3、V15的漏极、第二次输出模块和第五次输出模块的MOS管V7、V19 的漏极、第三次输出模块和第六次输出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双动力转换器,包括逆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星形绕组和三角形绕组,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接于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二输入次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和第七次输出模块;所述第一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一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耦接,所述第二次输出模块通过一第二变压器与所述第四至第七次输出模块耦接;所述第一至第六次输出模块均包括:一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于一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一第一电容的一端、一第二电阻的一端、一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一第一齐纳二极管的阴极、一第一MOS管的栅极、一第二MOS管的栅极,一第二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三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一齐纳二极管的阳极、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二MOS管的源极;    所述第七次输出模块包括:一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于一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一第二电容的一端、一第五电阻的一端、一第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一第四齐纳二极管的阴极、一第三MOS管的栅极、一第四MOS管的栅极、第五MOS管的栅极,一第五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六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一第七齐纳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四齐纳二极管的阳极、第三MOS管的源极、第四MOS管的源极、第五MOS管的源极;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次输出模块的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七次输出模块的第三至第五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一端;所述第四至第六次输出模块的第一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三角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四次输出模块的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次输出模块和第五次输出模块的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次输出模块和第六次输出模块的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星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自由端,并且第一次输出模块和第四次输出模块的第二MOS管的漏极同时连接于所述星形绕组的三个绕组的自由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加许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金宇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