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圣甫专利>正文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6364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由车体、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座架组件、电池部件组成。车体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组成并形成的一个空腔结构,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构成前轮组件,两个后轮与电动机同轴并排固定在电动机上并与后轮支架连接构成后轮组件。有骑行、拖拉、完全折叠三种状态。在拖拉状态时,两个前轮作为拖轮使用。完全折叠状态时,车把组件、连接控制组件、前轮组件及后轮组件绕转折叠到车体的内腔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嵌入到车骨架上方的凹槽内,其外形可做成多种动物的造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式电动车,重量轻,折叠后体积小,尤其是折叠和展开操作简单,完全折叠后,各部件包容在具有腔体结构的车体中,便于携带。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折叠式电动车,重量不够轻,尤其是在折叠和展开操作时不够简便自如,折叠后体积和形状不尽如人意,部件折叠后仍然暴露在外,以至于携带不够轻便。在公共场所,如公交汽车、地铁上折叠携带时有可能给其他的人带来不便。由于以上原因,折叠式电动车难以真正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折叠式电动车在折叠和展开操作时不够简便自如,折叠后部件暴露,携带时不够轻便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新方案,重量轻,展开和折叠操作简便自如,部分折叠时,可拖拉随行,完全折叠后体积小并且各部件包容在具有腔体结构的车体中,完全折叠后形状可设计成多种动物的外形。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体设计成具有腔体特征,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形成的空腔结构,在车体的车骨架的上顶部具有凹槽结构,在凹槽的两侧上设有滑槽,在车骨架上设有三组卡合机构。采用四个轮子结构设计,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构成前轮组件,两个后轮固定在电动机上并与后轮支架连接构成后轮组件,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可分别绕轴相对折叠,前轮组件的两个轮子之间的空间是敞开的,在折叠时,前轮组件可包容后轮组件。车把组件主要包括左把手、右把手、两个把手支杆、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车把音叉形上杆体、车把下杆体;左把手和右把手分别与车把音叉形上杆体的U型两端相铰连,两个把手支杆分别与左把手和右把手相铰连并与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铰连,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U型管上下滑动,控制两个把手的同时折叠与展开,车把音叉形上杆体与车把下杆体可绕转它们之间的连接轴折叠。为了便于前轮组件的转向和折叠,设计一个前轴部件,在前轴的中部有一个穿孔,用于连接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在前轴部件穿孔的两侧各有一个定位孔。为了将车把组件、前轴部件、前轮组件整合在一起,设计一个连接控制组件,连接控制组件的下部套住前轴部件,前轴部件的穿孔与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连接,车把组件的下杆体与连接控制组件连接,同时车把组件的下杆体的下端与前轮支架的上端相接触并控制前轮组件的左右转向;连接控制组件中有两组卡合机构,一组卡合机构通过前轴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控制前轴部件与连接控制组件固定与转动,另一组卡合机构控制车把组件在连接控制组件中的固定与转动。鞍座与座支架连接构成座架组件,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下端与车体的车骨架的后部相铰连;设计一个座架支杆,座架支杆的一端与座支架的中部铰连,另一端的两个叉支与车骨架的上顶部的凹槽两侧的滑槽相卡合。后轮组件通过后轮支架的一端与车骨架的后下部相铰连;设计一个后轮组件支杆,支杆的一端与车骨架的后上部连接,另一端与后轮支架相连接。电池部件固定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内部后上方固定连接。两个脚踏板位于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下部两侧的内侧相铰连。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有三种状态骑行状态即完全展开状态、拖拉状态、完全折叠状态。当需要骑行时,呈完全展开状态,也称为骑行状态,如图1所示;随身行走时,呈拖拉状态,前轮组件的两个前轮为拖拉状态时的两个拖轮,如图2所示;进入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所等,呈完全折叠状态,如图3-1、 图3-2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电动车的折叠过程是完全展开一拖拉一完全折叠,展开过程是完全折叠一拖拉一完全展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折叠和展开操作非常简单、迅速。采用四个轮子设计,强化了骑行的安全性。拖拉状态时,两个前轮作为拖拉移动的两个轮子,不需要另设拖轮。后轮制动方式,采用两个并排的后轮可增加刹闸时的滑行摩擦力。完全折叠时,体积小,重量轻, 同时,车把组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完全置于车体的腔体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部分嵌入到车骨架上部的凹槽中,可随身提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展开状态时等轴侧图(图中附在车骨架上的布没有画出)图2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拖拉状态时侧视3-1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折叠状态时侧视3-2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折叠状态时等轴侧图(图中附在车骨架上的布没有画出)图4是车骨架及附在其上的三组卡合机构图5是车把组件6是座架组件7是后轮组件8-1、图8-2、图8-3、图8-4是折叠操作的过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可在确保安全骑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折叠后的体积,以方便携带。本实施方式案例折叠后的体积长、宽、高分别为35厘米、沈厘米、21 厘米。两个前轮的直径为20厘米,每个前轮的厚度为25毫米。两个后轮的直径16厘米, 每个后轮的厚度为30毫米。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结构主要由车骨架(1)、前轮组件O)、后轮组件(3)、前轴G)、车把组件(5)、连接控制组件⑴)、座架组件(7)、座架支杆(8)、后轮组件支杆(9)、电池组件(10)、脚踏板(11)、后轮刹闸(12)、各部件固定的卡扣和附在车骨架周围的布等组成。如图4所示,车骨架与附在四周及上部的布构成具有腔体特征的车体,在车骨架上附有三组卡合机构,卡合机构(A)、卡合机构(B)、卡合机构(C)。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两个前轮之间的间距为21厘米,两前轮之间的空间是敞开的,以便于在折叠时包容后轮体。前轮支架的上端与前轴的中间穿孔连接,前轴左右两端与车骨架的前部连接,前轴主体部分被完全套在连接控制组件的下部。前轴的作用是作为前轮组件的支撑,骑行状态时,前轮组件可在前轴中部的穿孔中做一定角度的转动,从而控制骑行方向,同时前轴是前部(包括车把组件、连接控制组件)的折叠绕转支撑轴体。车把组件的车把下杆体的下部插入连接控制件中,车把组件通过车把下杆体的下端与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相接触,并控制前轮组件左右转向。如图5所示,车把组件主要包括左把手(1 、右把手(14)、两个把手支杆(1 、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车把下杆体(18),车把上下杆体折叠卡合机构(19)、车把左手刹闸00)。 左把手(1 和右把手(14)分别与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的U型两端相铰连,两个把手支杆(1 分别与左把手(1 和右把手(14)相铰连并与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相铰连, 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U型管上下滑动,控制左、右把手的同时折叠与展开。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与车把下杆体(18)相铰连,可绕转铰连轴折叠,车把下杆体(18)的下部与连接控制组件(6)相连接。连接控制组件是十分重要的一组部件, 其下部完全套住前轴的轴体部分,并与车把组件(5)的车把下杆体(18)相连,在骑行状态时通过位于车骨架(1)上前部的卡合机构(A)固定在车骨架上。连接控制组件中有两组卡合机构,一组卡合机构通过前轴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控制前轴部件与连接控制组件固定与转动,另一组卡合机构控制车把组件在连接控制组件中的固定与转动。在骑行状态和拖拉状态时,卡合机构完全卡住前轴(4)上的两个定位孔;在完全折叠时,用手拉起卡合机构,车把组件与连接控制组件绕转前轴折叠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由车体、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座架组件、电池部件组成,其特征是:车体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组成并形成的一个空腔结构,车骨架的上顶部具有凹槽结构,在凹槽的两侧上设有滑槽,在车骨架上设有三组卡合机构,在折叠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可折叠在车体的腔体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可嵌入到车骨架的上部凹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圣甫
申请(专利权)人:范圣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