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延装置及溶液制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6463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延装置和溶液制膜方法,供料块主体中设置有流路。流路中上游侧的部分配置有翼片。翼片将流路的上游侧部分分隔成流路。在比翼片更靠近下游侧的流路中,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有合流部及层叠胶浆流路。流路中流过第1胶浆。流路中流过第2胶浆。流路中流过第3胶浆。合流部中,第1胶浆~第3胶浆通过翼片合流。通过第1胶浆~第3胶浆的合流,制作第1胶浆~第3胶浆分别形成层所得到的层叠胶浆。层叠胶浆流过层叠胶浆流路。翼片中的下游侧的部分设置有低摩擦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成具有层结构的层叠流延膜的流延装置、以及使用其来制作层叠结 构的光学薄膜的溶液制膜方法。特别是涉及形成各层中所含的聚合物彼此不同的层叠流延 膜的流延装置、以及制作各层中所含的聚合物彼此不同的层叠结构的光学薄膜的溶液制膜 方法。
技术介绍
聚合物薄膜(以下称作薄膜)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和柔软性以及可以轻量薄膜化等 优点,因此,作为光学薄膜被多方面利用。其中,使用了酰化纤维素等的纤维素酯系薄膜被 用于光学薄膜。作为光学薄膜,以照相感光用薄膜为代表,有偏振片的保护膜和相位差薄膜 等。偏振片的保护膜、相位差薄膜是近年来市场不断扩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构件。作为薄膜的主要的制造方法,有熔融挤出方法和溶液制膜方法。熔融挤出方法是 使聚合物熔融后用挤出机挤出从而制造薄膜的方法。熔融挤出方法具有生产率高、设备成 本也比较廉价等特征。但是,难以调整薄膜的厚度,并且,薄膜上形成细小条纹(模条纹,die line),因此难以制造光学薄膜。另一方面,溶液制膜方法是,流出含有聚合物和溶剂的聚合 物溶液(以下称作胶浆),从而在支撑体上形成流延膜。接着,使流延膜形成具有自支撑性 的膜后,将流延膜从支撑体上剥离,制成湿润膜。然后,使溶剂从该湿润膜中蒸发从而制成 薄膜的方法。溶液制膜方法与熔融挤出方法相比,容易调节薄膜的厚度。另外,溶液制膜方 法与熔融挤出方法相比,容易制造薄膜表面的状态良好的薄膜。进而,溶液制膜方法能够得 到异物少的薄膜。由于这样的原因,光学薄膜主要通过溶液制膜方法来制造。如果采用溶液制膜方法来制造薄膜,有时会发生鲨皮(shark skin)故障。鲨皮故 障是在薄膜的表面产生微小凹凸的故障。已知该鲨皮故障会由于制膜速度的增大、流延时 胶浆的温度变成一定值以下而显著发生。制膜速度即支撑体的行进速度。另外,将流延膜从支撑体上剥取时,部分流延膜残留在支撑体上的故障(以下称 作剥残故障)成为问题。剥残故障被认为是由于胶浆中所含的聚合物分子与位于支撑体表 面的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相互作用是指例如化学键合。如果发生剥残故障, 为了除去残留物,需要暂时停止溶液制膜。暂时停止制膜的结果是,薄膜的生产效率就会降 低。已知剥残故障会由于支撑体的行进速度的增大、流延时胶浆的聚合物浓度的增大而显 著发生。作为防止鲨皮故障、剥残故障的方法,有日本特开2009-066943号公报中公开的 方法。该方法将主胶浆和副胶浆同时进行流延。副胶浆含有与主胶浆中所含的聚合物相同 的聚合物,与主胶浆相比粘度较低。通过同时流延,从而在支撑体上形成含有主胶浆的主层 及含有副胶浆的副层形成层的层叠流延膜。日本特开2009-066943号公报的层叠流延膜具 有第1层、第2层和第3层。第1层位于第2层及第3层之间。第1层是由主胶浆(以下 称作第1胶浆)构成的主层。第2层位于层叠流延膜的背侧的面,是由一种副胶浆(以下 称作第2胶浆)构成的副层。第3层位于层叠流延膜的表侧的面,是由其他副胶浆(以下称作第3胶浆)构成的副层。根据这样的方法,由于位于层叠流延膜的表侧的面的胶浆的 粘度较低,因此能够防止鲨皮故障。进而,由于位于层叠流延膜的背侧的面的胶浆中的聚合 物浓度较低,因此能够防止剥残故障。并且,作为第1胶浆中所含的聚合物,通过采用满足 薄膜所要求的特性的聚合物,使表面状态(也可以简称为面状)良好,能够有效地制造具有 所期望的特性的薄膜。作为薄膜所要求的特性,有光学特性和机械特性等。然而,根据薄膜所要求的特性,作为第1层中所含的聚合物,不得不采用与支撑体 的剥取性低的聚合物。剥取性低是指容易发生剥残故障,剥取性高是指难以发生剥残故障。 这种情况下,若第2层中也含有从支撑体上剥取的剥取性低的聚合物,则层叠流延膜的剥 取性就会降低。这种情况下,作为第2胶浆中所含的聚合物,必须采用与第1胶浆中所含的 聚合物相比从支撑体上剥取的剥取性较高的聚合物。然而,如果如图14及图15所示,将第1胶浆和含有与第1胶浆不同的聚合物的第 2胶浆同时流到沿着一定方向(称作A方向)行进的支撑体190上,则形成于支撑体190上 的层叠流延膜200上经常发生厚度不均210。另外,图14中,以带有符号A的箭头线表示A 方向。该厚度不均210是由于第1层201与第2层202的界面的不稳定化所造成的。界面 的不稳定化是指形成第1层201的主胶浆的一部分进入到第2层202中的现象。另外,为 了应对鲨皮故障等,将第1胶浆及第2胶浆、以及含有与第1胶浆不同的聚合物的第3胶浆 同时流到沿着A方向行进的支撑体190上时,形成第1层201的主胶浆的一部分进入到第 3层203中。其结果是产生厚度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可防止由界面的不稳定化造成的厚度不 均、且表面状态优异并具有所期望的特性的层叠结构的光学薄膜的流延装置和溶液制膜方 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流延装置是将第1胶浆和第2胶浆同时流到支撑体 上、从而在支撑体上形成具有与上述支撑体接触的第1层和与上述第1层重叠的第2层的 层叠流延膜的流延装置。上述第1胶浆含有第1聚合物及溶剂。上述第2胶浆含有第2聚 合物及溶剂,且与上述第1胶浆相比具有较低的粘度。上述第2聚合物与上述第1聚合物 不同。上述第1层由上述第1胶浆形成。上述第2层由上述第2胶浆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上述 流延装置具备流延装置主体、分隔构件和第1低摩擦部。流延装置主体为块状。流延装置 主体具有按照贯通的方式设置的流路。上述第1胶浆和上述第2胶浆通过上述流路。分隔 构件将上述流路的上游侧分隔成第1流路和第2流路。上述第1胶浆流过上述第1流路。 上述第2胶浆流过上述第2流路。由合流之后的上述第1胶浆和上述第2胶浆形成层所得 到的层叠胶浆流过层叠胶浆流路。上述层叠胶浆流路是比上述分隔构件更靠近下游的上述 流路。第1低摩擦部设置于上述分隔构件中构成上述第1流路及上述第2流路的内壁面的 内壁构成面的下游侧端部。与上述内壁构成面中比上述第1低摩擦部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 相比,上述第1低摩擦部的动摩擦系数较低。上述分隔构件优选将上述流路的上游侧分隔成上述第1流路、上述第2流路和流 过具有比上述第1胶浆低的粘度的第3胶浆的第3流路。上述第3胶浆含有与上述第1聚 合物不同的第3聚合物。上述第1流路设置于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3流路之间。上述分隔构件具有第2低摩擦部。第2低摩擦部位于构成上述第1流路及上述第3流路的内壁面 的内壁构成面的下游侧端部。与上述内壁构成面中比上述第2低摩擦部更靠近上游侧的部 分相比,第2低摩擦部的动摩擦系数较低。在上述层叠胶浆中上述第1胶浆 第3胶浆形 成层。上述层叠流延膜具有上述第1层、上述第2层和由上述第3胶浆形成的第3层。上述第1聚合物及上述第2聚合物优选为酰化纤维素。上述第1聚合物中的酰基 的总酰基取代度Zl优选满足式(1),上述第2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优选满足 式⑵。式(1)2. 0 < Zl < 2. 7式O) 2·7<Ζ2上述第1低摩擦部的动摩擦系数优选为0. 4以下。上述第1低摩擦部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 Olym以上且3μπι以下。上述第1低摩擦部的硬度Hv优选为350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溶液制膜方法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延装置,其将第1胶浆和第2胶浆同时流到支撑体上,从而在支撑体上形成具有与所述支撑体接触的第1层和与所述第1层重叠的第2层的层叠流延膜,所述第1胶浆含有第1聚合物及溶剂,所述第2胶浆含有第2聚合物及溶剂,且所述第2胶浆具有比所述第1胶浆低的粘度,所述第2聚合物与所述第1聚合物不同,所述第1层由所述第1胶浆形成,所述第2层由所述第2胶浆形成,所述流延装置具备:块状的流延装置主体,所述流延装置主体具有按照贯通的方式设置的流路,所述第1胶浆和所述第2胶浆通过所述流路;分隔构件,其将所述流路的上游侧分隔成第1流路和第2流路,所述第1胶浆流过所述第1流路,所述第2胶浆流过所述第2流路,由合流之后的所述第1胶浆和所述第2胶浆形成层所得到的层叠胶浆流过层叠胶浆流路,所述层叠胶浆流路是比所述分隔构件更靠近下游的所述流路;以及,第1低摩擦部,其设置于所述分隔构件中构成所述第1流路及所述第2流路的内壁面的内壁构成面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内壁构成面中比所述第1低摩擦部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相比,所述第1低摩擦部的动摩擦系数较低。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直贵武田淳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