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的后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12973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确切地是一种可转向的后桥,该后桥具有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后车轮的多个车轮支架,其中,在各自情况下一个上横臂、一个下横臂、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与每个后车轮相互作用,并且这些转向横拉杆被定位在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的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其中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的这两根转向横拉杆都由一个共同的转向致动器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
技术介绍
DE 39 12 924 Al披露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可转向的车桥,该车桥具有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车轮的多个车轮支架,在所述文件中披露的可转向的车桥的每个车轮支架在各自情况下配有一个上横臂、一个下横臂、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分配给这些车轮支架的这些转向横拉杆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或在行进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车轮中心的后面或可转向车桥的车轮支架中心的后面。这些上横臂以及下横臂在各自情况下,在车轮支架的中心或在被保持于车轮支架上的车轮的中心,通过一个连接点接合至对应的车轮支^K O
技术实现思路
以此为起点,本技术所依据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机动车辆的后桥。所述问题是通过本技术的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解决的。根据本技术,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的这两根转向横拉杆均由一个共同的转向致动器来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本技术对机动车辆的可转向后桥提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概念。与这些后车轮的车轮支架相互作用的这些转向横拉杆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或在行进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其中所述两个转向横拉杆由用于该可转向后桥的一个共同的或中心的转向致动器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或在行进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这样一种后桥可以特别优选地整合在机动车辆之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有利的改进,这些上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并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点连接至一个副车架上,其中在每个上横臂的区域中,该第一和第二连接点被定位在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的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前面。用于这些上横臂的这些连接点的所述布置允许对外倾力矩的特别有利的支撑。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有利改进,这些下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并通过多个第二连接点连接至该副车架上,其中在每个下横臂的区域中,该第一连接点和这些第二连接点之一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前面,并且这些第二连接点之一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用于这些下横臂的这些连接点的所述布置允许对制动扭矩和驱动扭矩的特别有利的支撑。优选的是使该上横臂到该对应的车轮支架的第一连接点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是位于该下横臂到该对应的车轮支架的该第一连接点的后面,这样使得经过所述连接点延伸的一条轴线如从下向上所见是向后倾斜的。上述经过这些连接点延伸的轴线的倾斜使得有可能在具有车轮前束的转向运动中获得一个负的外倾角变化。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有利的改进,这些下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连接器被支撑在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其中该对应的连接器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延伸。制动扭矩和驱动扭矩能够通过使用这些连接器而得到特别有利的支撑。综而言之,本技术是通过下述1的方案实现的,其中2-8是本技术的优选方案1. 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确切地是一种可转向的后桥,该后桥具有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后车轮的多个车轮支架,其中,在各自情况下一个上横臂、一个下横臂、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与每个后车轮相互作用,并且其中这些转向横拉杆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其特征在于,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的这两根转向横拉杆均由一个共同的转向致动器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2.如1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这些上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并且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点连接至一个副车架上。3.如2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在每个上横臂的区域中,该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前面。4.如1至3之一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这些下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并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点连接至该副车架上。5.如4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在每个下横臂的区域中,这些第一连接点以及这些第二连接点之一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前面,并且这些第二连接点之一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6.如2至5之一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该上横臂到该对应的车轮支架的该第一连接点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是位于该下横臂到该对应的车轮支架的该第一连接点的后面,这样使得经过所述连接点延伸的一条轴线如从下向上所见是向后倾斜的。7.如1至6之一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这些下横臂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连接器被支撑在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其中该对应的连接器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延伸。8.如7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该对应的连接器是通过一个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下横臂上、并且通过一个连接点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上,其中所述两个连接点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显现本技术的多个优选的改进。附图说明将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多个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案,在附图中图1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机动车辆的后桥的细节;图2以平面视图示出了图1的细节;图3以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细节;并且图4以从后方的视图示出了图1的细节。具体实施方案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确切地是一种可转向的后桥,其中所述类型的后桥包括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后车轮的两个车轮支架。图1至图4示出了在用于保持一个后车轮的车轮支架的区域中的根据本技术的机动车辆的后桥的细节。一个上横臂11、一个下横臂12、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13与根据本技术的可转向的后桥的每个车轮支架10相互作用。这些转向横拉杆13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F上以及因此在向前行进的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10的中心的后面,其中这些后车轮或车轮支架10的中心是位于一条轴线14上。一个共同的或中央转向致动器15被分配给这两根转向横拉杆13(这些转向横拉杆被分配给根据本技术的可转向的后桥的这两个车轮支架10),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F上所见被定位在轴线14的后面并且因此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10的中心的后面,这从图1和图2可以最清楚地看到。如从图1可见,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转向横拉杆13以铰接的方式通过第一连接点16接合在共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确切地是一种可转向的后桥,该后桥具有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后车轮的多个车轮支架,其中,在各自情况下一个上横臂、一个下横臂、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与每个后车轮相互作用,并且其中这些转向横拉杆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其特征在于,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的这两根转向横拉杆(13)均由一个共同的转向致动器(15)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3.12 DE 102010012014.61.一种机动车辆的后桥,确切地是一种可转向的后桥,该后桥具有用于在各自情况下保持一个后车轮的多个车轮支架,其中,在各自情况下一个上横臂、一个下横臂、以及一个转向横拉杆与每个后车轮相互作用,并且其中这些转向横拉杆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其特征在于,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多个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的这两根转向横拉杆(1 均由一个共同的转向致动器(1 接合,该转向致动器同样如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在各自情况下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的中心的后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这些上横臂(11)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18)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10)上,并且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点(19)连接至一个副车架00)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在每个上横臂(11)的区域中,该第一和第二连接点(18,19)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这些车轮支架(10)的中心的前面。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这些下横臂(12)在各自情况下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点0 连接至对应的车轮支架(10)上、并且通过多个第二连接点(23,24) 连接至该副车架OO)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桥,其特征在于,在每个下横臂(12)的区域中,这些第一连接点0 以及这些第二连接点之一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前面或车轮支架(10)的中心的前面,并且这些第二连接点04)之一如在该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被定位在这些后车轮的中心的后面或这些车轮支架(10)的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斯科特
申请(专利权)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