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14286 阅读:3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泊车时能够把握车身后端部。通过以下部件辨识车身后端部的位置:配置在车身的后部的后挡风玻璃;在该后挡风玻璃的附近且在车室内侧设置的后下视镜;设置在车室内侧的内饰部件,其中,后下视镜以能够对第一视觉辨认形态和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进行视觉辨认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第一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内饰部件和经由后挡风玻璃映入的车室外侧的死角部分;所述第二视觉辨认形态在后挡风玻璃中映入有作为虚像映现的内饰部件,在内饰部件或后挡风玻璃上具有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该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配置在后挡风玻璃的下方,使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能够辨识的虚像与车身后端部的位置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从驾驶席辨识车身的后端位置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技术背景作为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公知有为进行车辆的后方确认而在车室后部或车辆后 部设置后下视镜(车辆用后视镜)的装置。这种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是为使驾驶员容易找到距离感或方向感而对后下视镜 进行了改进的装置。作为这样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公知有在后下视镜上设置了规定的线或标记的 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在后下视镜(车辆用后视镜)上设置规定的 线或标记,在后车门的后挡风玻璃上设置规定的线或标记,使连结后视镜侧的线或标记和 后车门侧的线或标记的线与车身的中心线一致,从而容易找到车身的平衡感觉。例如,存在泊车时欲把握车身的后端位置的需求以及在后车门开放时把握后车门 后端部的位置的需求。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中,不能够应对上述需求。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143537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在泊车时能够把握车身后端部,并且能够把握后车门开放时 的后车门的后端部的位置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技术方案1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能够通过如下部件辨识车身后端部的位置 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挡风玻璃;在该后挡风玻璃的附近且在车室内侧设置的后下视镜;设 置在车室内侧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后下视镜以能够对第一视觉辨认形态和第二视觉 辨认形态进行视觉辨认的方式配置,其中第一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内饰部件和经由后挡风 玻璃映现的车室外侧的死角部分,第二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作为虚像映现在后挡风玻璃中 的内饰部件,内饰部件或后挡风玻璃具有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该第一车身后端部显 示标记被配置在后挡风玻璃的下方,且使以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能够辨识的虚像与车身后端 部的位置一致。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被配置在内饰部件的后端和后 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接点上。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车身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以能够自由开闭 的方式安装有开闭体,在该开闭体上设置有后挡风玻璃,内饰部件具有第二车身后端部显 示标记,第二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以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被视觉辨认,并且配置在在开闭体 为开放状态时,能够辨识以第一视觉辨认形态被视觉辨认的开闭体的后端的大致同等位置 上,或能够辨识比以第一视觉辨认形态被视觉辨认的开闭体的后端更靠后的车身后方的位 置上。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具有被支承在后挡风玻璃上的 基部,基部形成为不会引起驾驶员注意的色调。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内饰部件形成有供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落入的凹 部。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在两端设置有表示车宽的符号 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发挥以下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中,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中,后挡风玻璃被配置在车身的 后部,在该后挡风玻璃的附近且在车室内侧设置有后下视镜,在车室内侧设置有内饰部件, 能够通过这些后挡风玻璃、后下视镜及内饰部件辨识车身后端部的位置。后下视镜以能够对第一视觉辨认形态和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进行视觉辨认的方式 配置,其中第一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内饰部件和经由后挡风玻璃映现的车室外侧的死角部 分,第二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作为虚像映现在后挡风玻璃中的内饰部件。在内饰部件或后挡风玻璃上具有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该第一车身后端部显 示标记配置在后挡风玻璃的下方,且使以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能够辨识的虚像与车身后端部 的位置一致,所以,驾驶员在泊车时,能够把握车身后端部的位置。通过将第一车身后端部 显示标记设置在内饰部件上,利用映现在后挡风玻璃上的虚像,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车 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其结果,能够谋求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成本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中,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被配置在内饰部件的后端和 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接点,从而能够以第一及第二视觉辨认形态两种方式进行视觉辨 认。例如,在车身后端部位于比接点更靠车辆后方的情况下,只要使第一车身后端部 显示标记的前端部向前侧延伸,就能够使作为虚像映入的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向后侧 延伸。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准确地显示车身后端部。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中,在车身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以能够自由 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开闭体,在该开闭体上设置有后挡风玻璃。由于内饰部件具有第二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该第二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以第二 视觉辨认形态被视觉辨认,并且配置在在开闭体为开放状态时,能够辨识以第一视觉辨认 形态被视觉辨认的开闭体的后端的大致同等位置上,或能够辨识比以第一视觉辨认形态被 视觉辨认的开闭体的后端更靠后的车身后方的位置上,所以,能够容易地把握后车门等的 开闭体打开的状态下的车身的后端。例如,即使在以打开后车门(开闭体)为前提进行泊 车的情况下,驾驶员也能够准确且容易地把握相对于车身后方的障害物的必要距离。其结 果,不需要重新泊车,利便性提高。而且,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其 结果,能够谋求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成本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中,在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上具有被后挡风玻璃支承 的基部,基部形成为不会引起驾驶员注意的色调,从而能够实现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视 觉辨认性的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中,在内饰部件上形成有供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落入 的凹部,从而能够避免驾驶员直接视觉辨认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即,能够避免各种部 件被视觉辨认,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中,在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的两端设置有表示车宽的 符号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辨识车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后下视镜的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第一及第二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的立体 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图7是图6所示的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7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8的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的说明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1...车身,12...车室,15...开闭体,20...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21...后挡风 玻璃,21a...下端部,22...后下视镜,23...内饰部件,24...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 25...第二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29...死角部分,31...第一视觉辨认形态,32...第二视 觉辨认形态,33、34、35...虚像,38·.·车身后端部的位置,38a...后方位置,39...开闭体 的后端位置,39a...后方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以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附图。实施例1如图1所示,车辆10中,在车身11上具有设置在后部的开口部14 ;以自由开闭 的方式安装在该开口部14上的开闭体15 ;设置在该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的后方确认装置,能够通过如下部件辨识车身后端部的位置: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挡风玻璃;在该后挡风玻璃的附近且在车室内侧设置的后下视镜;设置在车室内侧的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视镜以能够对第一视觉辨认形态和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进行视觉辨认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第一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所述内饰部件和经由所述后挡风玻璃映现的车室外侧的死角部分,所述第二视觉辨认形态映入有作为虚像映现在所述后挡风玻璃中的所述内饰部件,所述内饰部件或后挡风玻璃具有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该第一车身后端部显示标记被配置在所述后挡风玻璃的下方,使以所述第二视觉辨认形态能够辨识的所述虚像与所述车身后端部的位置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松博松本善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