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3037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轴,包括主轴,以及依次套设在主轴上的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片和密封件,所述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片和密封件的接触面相互紧贴;所述第一摩擦片上设有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其中,在第一摩擦片的摩擦面上设有第一储油槽,另一面上设有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通过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支架上配合设有分隔第一储油槽的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轴通过摩擦片上储油槽和支架上相应凸起的设计,使得在转轴工作转动时,绝大部分储油槽中的润滑油充盈饱满,起到对摩擦片的全面润滑效果,使得转轴克服顿点现象,提高了转轴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专利涉及一种转轴
技术介绍
如今用在各种便携式设备如笔记本、电子词典、手机等上面的转轴或枢纽器,其基 本运动理论是利用扭转干涉和各组件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扭力。鉴于此,摩擦力的产生对整 个机构的运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摩擦力一定是由干涉组件或凸轮结构的相对运动产生 的,在这个过程中,由静摩擦到动摩擦瞬间过程,由于润滑不足,常常会出现顿点现象,这不 仅让使用者操作感觉不顺畅,最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转轴或枢纽器的寿命。其中,干涉组件 包括摩擦片。现在最有效、最常用的解决润滑效果的方法,是在摩擦片上开复数个规则或不规 则的储油孔。如图1所示,为开数个规则的储油孔的摩擦片,图中没有油润滑的部分就会因 干涩导致磨耗过度的现象。如图2所示,为开数个不规则的储油孔的摩擦片,基本解决了图 1所示摩擦片的缺陷。但它们有共同的缺陷如图3所示,图3为图1和图2所示摩擦片某储 油孔的剖视放大示意图,A所指部分为润滑油,可以看出,由于转轴组装过程中良率和工艺 问题,不能保证每个摩擦片都按照理想状态完整地涂润滑油;并且即使组装良率百分之百, 润滑油完全充满整个储油孔,但在运动摩擦过程中,难免会溢出部分润滑油,使孔穴中润滑 油逐渐减少,再加上又没有补充润滑油,所以润滑油不能充满整个孔穴,造成摩擦片润滑效 果不佳,从而引起摩擦片磨耗过大、转轴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转轴,该转轴通过改进摩擦片储油槽 的设计克服了顿点现象。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轴,包括主轴,以及依次套设在主轴上的第一支架、第一 摩擦片和密封件,所述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片和密封件的接触面相互紧贴;所述第一摩擦片 上设有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其中,在第一摩擦片的摩擦面上设有第一储油槽,另 一面上设有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通过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 连通;所述第一支架上配合设有分隔第一储油槽的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垫片。进一步的,所述支架转动套设在主轴上,所设摩擦片和垫片固定套设在主轴上。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第二摩擦片与第二支架。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摩擦片与第二支架相互紧贴;所述第二摩擦片上设有第一输 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其中,在第二摩擦片的摩擦面上设有第一储油槽,另一面上设有第 二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通过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连通;所述第 二支架上配合设有分隔第一储油槽的凸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油槽分为相互连通的两段内圈部分和外圈部分,外圈部分3的槽宽比内圈部分的槽宽大。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油槽为螺旋形凹槽,所述第二储油槽为直线形凹槽。本技术的转轴通过摩擦片上储油槽和支架上相应凸起的设计,使得在转轴工 作转动时,绝大部分储油槽中的润滑油充盈饱满,起到对摩擦片的全面润滑效果,使得转轴 克服顿点现象,提高了转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开有规则储油孔的摩擦片示意图。图2为开有不规则储油孔的摩擦片示意图。图3为图1和图2所示摩擦片某储油孔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摩擦片摩擦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摩擦片另一面示意图。图6为图4的D-D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6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转轴实施例一的一方向爆炸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转轴实施例一另一方向爆炸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转轴实施例二的一方向爆炸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转轴实施例二另一方向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为解决转轴摩擦片润滑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转轴提供一种摩擦片,其为 一片体,开有第一输油通孔31和第二输油通孔32。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摩擦片摩擦 面的示意图,正面有第一储油槽33,两端连接第一输油通孔31和第二输油通孔32。所述第 一储油槽33为连续不间断的螺旋形凹槽,其中,第一储油槽33分为两段内圈部分331和 外圈部分332,外圈部分332处于第一储油槽33的最外一圈,外圈部分332的槽宽比内圈部 分331的槽宽大。如图5所示,摩擦片反面设有第二储油槽34,第二储油槽34为直线形,所 述第二储油槽34连接第一输油通孔31和第二输油通孔32。因此,第一输油通孔31和第二 输油通孔32连接第一储油槽33和第二储油槽34,从而使第一储油槽33和第二储油槽34 中的润滑油可以循环流动。结合图6和图7所示储油槽的截面示意图,其中B部分为润滑油在转轴使用过程 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润滑油饱满充盈,使得摩擦片在转轴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大大减少, 提高了转轴的使用寿命。实施例一具体的,如图8所示,此实施例包括主轴1、第一支架2、第一摩擦片3、密封件、和螺 母5。该实施例中的密封件为垫片4,该转轴的组装顺序为先将第一支架2装在主轴1上, 再将第一摩擦片3装在主轴1上,然后将垫片4装在主轴1上,最后用螺母5固定在主轴1 上。具体的,如图9所示,主轴1的轴壁11依次穿过第一支架2圆形轴孔22、第一摩擦片34扁形轴孔35和垫片4的扁形轴孔41,最后,螺母5的螺纹孔51起固定整个转轴的作用,第 一摩擦片3以及垫片4与主轴1固定,不做相对运动,只有第一支架2与主轴1相对运动。 装配完毕之后,第一支架2与垫片4分别与第一摩擦片3的两个面紧贴,保证第一储油槽33 和第二储油槽34中的润滑油不致泄露。具体的,如图4、图9所示,第一支架2上设有与第一储油槽33的外圈部分332相 配合的凸起21,该凸起21为适配外圈部分332,其形状可以变化多端,但是一定要满足外圈 部分332的一段被凸起21完全封住,以致润滑油被凸起21完全分隔开。装配完毕之后,第 一支架2上的凸起21完全陷入第一摩擦片3的第一储油槽33的外圈部分332中,并封堵 外圈部分332的一段。当转轴转动时,第一支架2相对第一摩擦片3转动,凸起21在外圈 部分332中转动,假设凸起21沿外圈部分332的一端3321向另一端3322方向运动,储油 槽中的润滑油将在凸起21的推动下循环运动。更具体的,在此过程中,第一储油槽33外圈部分332内的润滑油向第二输油通孔 32流动,然后经过第二储油槽34,回到第一输油通孔31,再循环至第一储油槽33的内圈部 分331。若第一支架2向反方向运动,其运动原理亦同,凸起21沿外圈部分332的一端3322 向另一端3321方向运动,储油槽中的润滑油将在凸起21的推动下循环运动。在此过程中, 第一储油槽33外圈部分332内的润滑油向内圈部分331流动,经由第一输油通孔31流向 第二储油槽34,然后经由第二输油通孔32循环至第一储油槽33的外圈部分332。可以理解,外圈部分332可以处于第一储油槽33中的任何一段。可以理解,外圈部分332的槽宽比内圈部分331的宽,结合转轴转动时第一支架2 上的凸起21对外圈部分332内润滑油的推动,形成较大油压,有利于推动润滑油在整个储 油槽中循环流动,更有利于内圈部分331中润滑油在转轴运动过程中始终充盈饱满,起到 对摩擦片的全面润滑效果,使得转轴克服顿点现象,提高了转轴的使用寿命。实施例二实施例二的主要目的是增大转轴的扭力,从而需要增加摩擦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包括主轴,以及依次套设在主轴上的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片和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第一摩擦片和密封件的接触面相互紧贴;所述第一摩擦片上设有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其中,在第一摩擦片的摩擦面上设有第一储油槽,另一面上设有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通过第一输油通孔和第二输油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支架上配合设有分隔第一储油槽的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高飞陆福勇蒋丛华罗根香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