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头枕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0020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的头枕机构,包括支撑架、后头枕支架、枢设于后头枕支架两侧的一对侧头枕支架、上下两端分别枢转连接于后头枕支架与支撑架的一对平行连杆、固设于支撑架的一棘齿构件、及枢设于平行连杆的一可枢转止逆构件。可枢转止逆构件具有正止逆齿部选择式啮合于棘齿构件的多个正棘齿部。另有一第一弹性件分别抵接于支撑架与平行连杆、一第二弹性件抵接于可枢转止逆构件,以提供一预力。由此,头枕机构可轻易前后调整位置,不仅提供乘坐者头颈部舒适的定位,更保护其人身安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头枕机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可前后位移调整的头 枕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可见到附加不同功能的椅具,以符合不同消费层面的使用者在特定场 合的运用,例如会在椅具的座垫、背靠、扶手等部份作符合人体工学的机构设计,让使用者 感到舒适。另一方面,具头枕椅具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影响,由于一般椅背高度只及使用者肩 部位置,在使用者使用此种椅具一段时间后,因头颈部无所支撑,常造成颈部酸痛等重大伤害。座椅配备头枕的重要性以汽车领域为例,若汽车正驾驶的座椅无附加头枕设计, 驾驶人容易身体酸痛僵硬,间接影响驾驶状况与行车安全。况且,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汽车 的功能不再纯粹是交通工具,许多人会在乘坐汽车时观看电视、影片、打电玩、使用计算机 等活动,为了装设平板计算机、薄型屏幕、数字相框、卫星导航等车载装置供后座乘客使用, 也通常需利用到在汽车前座椅的后头枕支架。目前可见设置有头枕的椅具,除了固定不可移动的类型之外,也有一种可进行单 纯前后转动、变化倾角的设计,但此种现有椅具在前述安装车载装置的场合中有一缺憾无 法适当调整与后座乘客的间距。因为对不同乘客而言可能会有不同的舒适使用距离,也就 是观看屏幕的最佳距离因人而异。有鉴于此,本设计人研发出一种可达到头枕平移且适当定位目的的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头枕机构,特别是 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可前后位移调整的头枕机构。使用者通过施力于后头枕即可轻易前 后调整位置以符合实际需求,而且侧头枕的设置也让乘坐者头颈部受到适当定位,有效保 护身体。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的头枕机构,包括一支撑架,一后头枕支 架;二侧头枕支架,分别枢接于该后头枕支架的相对二侧;一对平行连杆,上端前后地相对 于该后头枕支架枢转连接,下端前后地相对于该支撑架枢转连接;一棘齿构件,固设于该支 撑架,包括有多个正棘齿部与一倒棘齿部;一可枢转止逆构件,枢设于该对平行连杆,包括 有一正止逆齿部选择式啮合于该棘齿构件的该多个正棘齿部;一第一弹性件,分别抵接于 该支撑架与该对平行连杆;以及一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该可枢转止逆构件。上述棘齿构件固设于支撑架,包括有多个正棘齿部与一倒棘齿部。上述可枢转止 逆构件枢设于平行连杆,包括有一正止逆齿部选择式啮合于棘齿构件的多个正棘齿部。上述第一弹性件分别抵接于支撑架与平行连杆,对平行连杆施以一预力。上述第 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可枢转止逆构件而施以一预力。3通过上述机构设计,使用者通过施力于后头枕即可轻易前后调整位置以符合实际 需求,而且侧头枕的设置也让乘坐者头颈部受到适当定位,有效保护身体。上述棘齿构件可为一 U型板,并固定于支撑架。多个正棘齿部与倒棘齿部可形成 于U型板同一肢壁上。每一平行连杆下端可以各自被一轴构件穿过而枢设于棘齿构件。每一平行连杆的构造可包括有一主体、及自主体角落延伸的四耳部,每一平行连 杆以四耳部对应枢接于棘齿构件与后头枕支架。上述第一弹性件可为一扭簧。上述第二弹性件可为一 C型弹簧。上述可枢转止逆 构件可更包括有一倒止逆齿部。第二弹性件另一端可更连接于平行连杆。上述二侧头枕支架至少其一可通过铰链而枢接于后头枕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上述机构设计,使用者通过施力于后头枕 即可轻易前后调整位置以符合实际需求,而且侧头枕的设置也让乘坐者头颈部受到适当定 位,有效保护身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头枕机构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头枕机构组装图 图3为头枕机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头枕机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头枕机构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头枕机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头枕机构的侧头枕转动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支撑架 101水平段102,103垂直段 11左半部12右半部 13,14侧头枕支架15铰炼 16,17连杆160前连杆 161,171主体162. 172耳部 170后连杆18棘齿构件 181正棘齿部182倒棘齿部 183中间区段184,185肢壁 19可枢转止逆构件191正止逆齿部 192倒止逆齿部20第一弹性件 21第二弹性件31后头枕垫 32,33侧头枕垫Bl后头枕支架 F1,F2,P,P,箭头Si, S2, S3,S4, S5 轴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与图2,分别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座椅分解图、及组装图。图中示出一汽车座椅的头枕的内部构造,其相关机构包括有一支撑架10、一后头枕支架Bi、二侧 头枕支架13,14、一对平行连杆16,17、一棘齿构件18、一可枢转止逆构件19、及二弹性件 20,21。支撑架10支撑起背靠垫(图未示),二者构成座椅背靠;后头枕支架Bl用于支撑 后头枕垫31,二者构成后头枕;侧头枕支架13,14用于支撑侧头枕垫32,33,二者构成侧头 枕。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0略呈倒U型,亦即包括一水平段101、及自水平段101两端 垂直延伸的二垂直段102,103。后头枕支架Bl是由独立的一左半部11与一右半部12构 成,而二侧头枕支架13,14各自通过一铰链15而分别枢接于后头枕支架Bl的左半部11与 右半部12。棘齿构件18为一 U型板包括有一中间区段183及位于两侧的肢壁184,185,通过 焊接或其它等效手段以其中间区段183固定于支撑架10的水平段101,其中U型板的左肢 壁184顶端形成有多个正棘齿部181与一倒棘齿部182。上述一对平行连杆16,17包括一前连杆160与一后连杆170。前连杆160包括有 一主体161、及自主体161四角落延伸的四耳部162。类似地,后连杆170亦包括有一主体 171、及自主体171四角落延伸的四耳部172。前连杆160以下端的二耳部162分别枢接于 棘齿构件18的二肢壁184,185 (以一长轴Sl同时穿过下端二耳部162与后头枕支架Bl的 左半部11与右半部12达成),以上端的二耳部162分别枢接于后头枕支架Bl的左半部11 与右半部12 (以短轴S4同时穿过上端一耳部162与后头枕支架Bl的左半部11、短轴S5同 时穿过上端另一耳部162与后头枕支架Bl的右半部12达成)。类似地,后连杆170亦以下端的二耳部172分别枢接于棘齿构件18的二肢壁184, 185 (以一长轴S2同时穿过下端二耳部172与二肢壁184,185达成),以上端的二耳部172 分别枢接于后头枕支架Bl的左半部11与右半部12 (以一长轴S3穿过下端二耳部162,并 将轴S3焊固于左半部11与右半部12达成)。由此,依据平行四连杆动作原理,后头枕支架 Bl可于支撑架10上方进行前后位移运动。可枢转止逆构件19略呈一弯臂结构,枢设于前连杆160。弯臂的前端形成有一正 止逆齿部191,弯臂的后端形成有一倒止逆齿部192,构件的枢转轴线位于二齿部之间。正 止逆齿部191在随一对平行连杆16,17转动的过程中,选择式啮合于该棘齿构件18的多个 正棘齿部181。本例中,第一弹性件20为一扭簧,其一端勾设于棘齿构件18的中间区段181,另一 端抵接于平行连杆的后连杆170,由此对平行连杆施予一预力。第二弹性件21为一 C型簧 片,一端勾设在可枢转止逆构件19,另一端勾设在后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的头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支撑架;  一后头枕支架;二侧头枕支架,分别枢接于该后头枕支架的相对二侧;  一对平行连杆,上端前后地相对于该后头枕支架枢转连接,下端前后地相对于该支撑架枢转连接;  一棘齿构件,固设于该支撑架,包括有多个正棘齿部与一倒棘齿部;  一可枢转止逆构件,枢设于该对平行连杆,包括有一正止逆齿部选择式啮合于该棘齿构件的该多个正棘齿部;  一第一弹性件,分别抵接于该支撑架与该对平行连杆;以及  一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该可枢转止逆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