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头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4722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0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1)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的支撑体,该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5)的撞击区(8),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5)的动能引入到该支撑体中。在撞击区(8)的两侧,在中央的支撑体上连接着侧向的支撑面(9),所述支撑面可从头枕(4)的平面沿行驶方向(X)伸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5)。为了避免或者至少减小颈椎脱位创伤的风险,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头枕(4)包括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的支撑体(8)中的能量且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的支撑面(9)的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座椅的头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
技术介绍
在汽车事故特别是撞击事故中常见的损伤是颈椎脱位创伤(HWS-脱位创伤)。其原因是,在发生事故时,由于车辆乘客沿行驶方向突然加速,致使头部极端地伸展移动,与此同时围绕通常多个空间轴线发生扭转移动和摆动。结果,靠近脊柱的颈上部肌肉过度扭转,最终造成所谓的HWS-脱位创伤。为了抑制这种多轴线式的摆动,由DE19509014已知一种头枕,其中,为了稳固头部,上面的和侧向的支撑体沿行驶方向伸出。利用外部传动机构来激活支撑体,该传动机构由触发传感机构触发工作。在此,由外部传动机构包括相关组件在内引起的构造上的过多代价已表明是不利的,这导致头枕昂贵。由于还必须在头枕或车辆座椅上安装附加的组件,所以很难实现所追求的具有紧凑结构的头枕或车辆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种背景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借此有效地并以经济的代价进一步减小在两辆车相撞情况下车辆乘客受伤的风险。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头枕得以实现。有利的实施方式可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在于,利用合适的机构来吸收头部的在扎入到头枕中时的动能,并直接转变为用于产生侧向支撑面的驱动能量。因而,本专利技术并不满足于仅仅吸收有害的动能-常见的头枕就是这种情况,而是利用动能针对车辆乘客引入主动的防护措施,t匕如产生侧向的支撑面。根据本专利技术对该基本构思的实施规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头枕内,吸收能量的且在这种情况下变形的功能组件与用于设立侧向支撑面的功能组件在运动上耦接。运动上耦接的方式在此可以为,动能的吸收和侧向支撑面的产生在同一个功能组件内进行。但同样处于本专利技术范围内的设计还有:所述功能指配于多个功能组件,且它们例如通过传递力的介质直接相互作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点,由此实现头枕的完全能量自主的工作方式。由于用于设立侧向支撑面的能量来自于头部的在扎入到头枕中时的动能,所以无需引入外界能量。由于各个功能单元在运动上耦接,还可以省去费钱的传感机构和控制机构。由此显著地简化了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结构,且允许其成本低廉的紧凑的制造。构造简单还导致功能高度可靠,这是因为,由于部件数量少,可能的干扰源的数量本来就有限。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在头部开始扎入到头枕中时就已经直接设立侧向支撑面。由此产生的完全无延迟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能够很早地因而非常有效地发挥侧向支撑区域的防护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部分基于利用鳍条效应。在此,仅仅通过特殊的桁架式设计便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其自由端在中央区域变形时与变形方向相逆地移动,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侧向支撑面。因此,无需大的代价即可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且还有使得侧向支撑面自动地匹配于头部外形及其相应位置的优点。由此导致车辆乘客头部上的压力分布均匀,因而减小压力。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桁架式支撑结构包括前面的支撑带和后面的支撑带,这些支撑带彼此相对且在它们的相向的端部以锐角3相互连接,而两个余下的端部彼此相隔地终止。通过铰接地支撑的横梁,两个支撑带相互连接。在此,横梁相对于前面的带有利地处于倾斜的位置,也就是说,以角度a相对于前面的支撑带倾斜。在此,选择角度P就能影响支撑面的通过变形引起的反向移动的程度和通过变形在支撑结构上产生的应力。角度P小会导致反向移动程度大、材料应力大。相反,角度^大会引起导致反向移动程度小、材料应力小。因此合适地选择角度P,就能既确定支撑面的移动,又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引起的材料应力。考虑到这种关系,已表明有益的是,角度^处于10° -25°优选15° -20°的范围内。通过角度a可以对支撑结构的变形特性针对其长度伸展施加影响。小的角度a导致两个支撑带的大的曲率,而大的角度a则导致小的曲率。因而,通过合适的角度a可以预定侧向支撑面的形态。例如,可以减小相邻横梁的角度a,由此使得侧向支撑面的自由端附加地弯曲,进而直至支撑面的边缘都保持支撑效果。已表明适宜的是,角度a处于30° -75。优选40° -65°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有利改进,这种支撑结构关于车辆乘客的正中面对称地构造,且非常优选地配备有同步机构。同步机构保证支撑结构关于对称线对称地变形,即使车辆乘客头部并未在正中央撞到头枕上,即正中面与对称面不重叠。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可以给在支撑带与横梁之间形成的全部或部分腔室装填吸收能量的材料,以便控制移动的时间过程。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规定了不同功能组件的基于流体的耦接。在此,由于头部扎入到第一功能单元中,产生了流体流,该流体流至少引起用来在头枕上设立侧向支撑面的另一功能单元的移动。利用黏度适当的流体以及相应地选择流体的导流横截面,就能对移动速度施加影响。简短的附图1兑明下面借助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图1a为在发生事故之前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斜视图,其中车辆乘客头部布置在其前面;图1b示出在事故期间图1a所示的头枕连同车辆乘客;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头枕的斜视图;图4为内置到根据图2和3的头枕中的桁架式支撑结构的斜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其一半被拆开;图6为内置到根据图5的头枕中的支撑结构的斜视图;图7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图8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斜视图,其补充有同步机构;图9为图8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图10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其补充有减振机构;图11为在事故发生前一半被拆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基于流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图12示出在事故期间图11所示的头枕;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头枕的基于流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视图;和图14示出图13中用XIV表示的区域的细节。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和实用性图1a示出车辆座椅I的上部区域,从其靠背2伸出两个用于固定本专利技术的头枕4的保持杆3。在头枕4的前面可看到车辆乘客的头部5与颈椎6,其躯干用参考标号7表示。在图1a中还示出了三个相互垂直地布置的空间轴线,其中水平地朝向行驶方向的空间轴线用X表示,竖直的空间轴线用Z表示,横向于行驶方向朝向的空间轴线用Y表示。轴线X和Z在此形成关于车辆乘客的正中面。图1a示出在发生事故之前的状况,其中,头部5相距头枕4保持一净间距。头枕4的区域在行驶方向上位于头部5后面的区域具有中央的撞击区8,在Y方向上朝两侧与其邻接的区域由侧向的支撑面8构成,这些支撑面在事故之前的时刻基本上仍处于撞击区8的平面上。相比之下,图1b给出了在事故期间的即时情况。在这里,头部5在撞击区8的区域中扎入到头枕4中,其中在扎入过程中激活了能吸收头部5的动能的机构,这些机构把所述动能转换为驱动力,用于在X方向上设立侧向支撑面9。图2-14示出上述机构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所有这些实施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头部5的动能直接被转换成用于侧向支撑面9的驱动能量,即并无额外的传感机构和控制机构,也未引入外界能量。这能实现无延迟地对头枕做出稳固反应,从而在颈部肌肉尚未发生过度扭转或者仅仅最小程度地过度扭转之时尽可能早地抑制头部的可能的摆动。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但至少显著地减小HWS脱位创伤的危险。图2-10涉及的实施方式基于鳍条效应的应用并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2.15 DE 102010054651.81.车辆座椅(I)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的支撑体,该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5)的撞击区(8),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5)的动能引入到该支撑体中;在两侧与中央的支撑体连接的侧向的支撑面(9),所述支撑面可从头枕(4)的平面移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5),其特征在于,头枕(4)包括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的支撑体(8)中的能量且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的支撑面(9)的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20),所述支撑结构具有采用鳍条原理的构造。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该支撑结构带有前面的支撑带(12)和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13),其中,前面的支撑带(12)的第一端(14)以锐角(β)与后面的支撑带(13)的第一端(15)连接,前面的支撑带(12)的第二端(16)与后面的支撑带(13)的第二端(17)间隔开地布置,在前面的支撑带(12)与后面的支撑带(13)之间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19),所述横梁把前面的支撑带(12)与后面的支撑带(13)相互连接起来。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20),该支撑结构带有前面的支撑带(12'、12)和两个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13'、13),其中,前面的支撑带(12'、12)的两端(14'、14)分别以锐角(β)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的第一端(15'、15)连接,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的第二端(17'、17)与前面的支撑带(12'、12)间隔开地布置,其中,在前面的支撑带(12'、12)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之间夹成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19'、19),所述横梁把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分别与前面的支撑带(12'、12)连接起来。`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后面的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A·根P·明希H·费尔德C·克里克S·施吕特B·沙尔F·卡尔卡M·奥特R·古蒂尔M·齐默V·魏茨P·沙特克S·埃默S·迈耶F·克莱因
申请(专利权)人:凯撤斯劳滕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萨尔大学费森尤斯学院
类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