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97214 阅读:6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且所述热交换主体的一侧设有热介质入口和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主体的另一侧设有热介质出口和和冷却介质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换热载体。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造热交换器结构紧凑,热交换效率高,能够用于高温条件或两种强腐蚀介质之间的换热等特殊条件,广泛用于化工、冶金、钢铁、纺织、食品等工业领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带来对节能技术的更高要求,为了有效回收和利用多种工 业领域生产过程中的热量,工业上对热交换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热交换器的质量、效率要 求也越来越高。CN200620068354提供一种的碳化硅管壳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只允许一种 强腐蚀介质在碳化硅管中,另一种非腐蚀介质在管外;受制于碳化硅管的强度,管壳式热交 换器也很难在有限体积内形成高的换热面积。目前出现的普通蜂窝散热器均以金属材料制备,其热传导系数高但耐高温、耐腐 蚀能力较差。日本专利JP6219826-A提供了氧化硅、氧化铝等材料制备蜂窝陶瓷热交换器, 其耐温较金属高,但是氧化铝或氧化硅的热传导系数比较低、均不耐强腐蚀。专利CN88213840通孔壁碳化硅换热器提供了一种十字构型的通孔壁碳化硅换热 器,因为其2组十字排列的碳化硅管是组合式的,壁厚是2个管道壁厚的总和,同时2组管 道间的填充材料更是使换热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耐高温、抗腐蚀的碳化硅 蜂窝陶瓷热交换器。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且所述热交换主 体的一侧设有热介质入口和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热交换主体的另一侧设有热介质出口和 和冷却介质入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 换热载体。较佳的,所述碳化硅蜂窝陶瓷是指具有两端通孔、孔道平行且相互不联通、单块陶 瓷内孔道绝对数量大于或等于4的碳化硅蜂窝陶瓷;所述碳化硅蜂窝陶瓷内部通孔的截面 形状不限,可以为圆形、三角形、任意多边形或其他形状;且所述碳化硅蜂窝陶瓷在垂直于 孔道方向的外部截面形状不限,可以为圆形、三角形、任意多边形或其他形状。较佳的,所述碳化硅蜂窝陶瓷交换器中的相邻通孔之间的通道壁的厚度为0. 5 IOmm,优选为1 5mm。较佳的,所述热交换器主体的两侧还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封口装置,所述封口装 置为碳化硅陶瓷焊接密封装置或氟橡胶密封装置。本技术的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利用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换热载体,冷却 或加热介质在蜂窝孔道中流动,利用蜂窝孔道之间的壁板进行热交换,具有如下特点1.利用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两种介质换热载体。碳化硅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和耐腐蚀性能,特别是其室温热导率高达120-180W/m · K,约为 金属钽的两倍,不锈钢的5倍,镍合金的10倍。2.利用两端通孔、平行孔道的碳化硅蜂窝陶瓷,可以分别加载不同的介质在交替 孔道中流动从而实现在孔道的通孔壁间换热。3.孔形状可以针对不同的介质设计为任意形状,从而达到最佳的换热效率。4.可以根据内部孔形状来优化整个蜂窝陶瓷的外形设计。5.可以根据介质和需求,设计碳化硅蜂窝陶瓷孔之间的壁厚,最小距离为0. 1 10mm,优选为0. 5 5mm,达到很高的换热效率。本技术的优点是利用碳化硅蜂窝陶瓷具有耐高温、双介质流通孔道、通孔壁、 耐腐蚀、热传导系数高的特点,使相同换热面积下的换热器外型尺寸大大缩小。可适合用于 高温换热或一种腐蚀介质与另一种非腐蚀介质或两种腐蚀介质的换热用途。附图说明图1为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蜂窝陶瓷介质流通图;附图标记1为热介质孔道;2为冷却介质孔道;3为外壳;4为通孔壁。图2为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图;附图标记5为热介质入口 ;6为热介质出口 ;7为冷却介质入口 ;8为冷却介质出 口 ;9为碳化硅蜂窝陶瓷;10和11为封口装置;其中有阴影的部分为热介质孔道,无阴影区 为冷却介质孔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 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 将常压固相烧结碳化硅蜂窝陶瓷加工成如图1所示,其中,1为热介质孔道;2为冷 却介质孔道;3为外壳;4为通孔壁;且热介质孔道1和冷却介质孔道2的截面形状均为正 方形,热介质孔道1的截面边长为5mm,通孔壁4的厚度为1mm。整个碳化硅蜂窝陶瓷的外 形尺寸为48 X 48 X 500mm,内部共有49个通孔,其中9个热介质通孔。如图2所示,5为热 介质入口 ;6为热介质出口 ;7为冷却介质入口 ;8为冷却介质出口 ;9为碳化硅蜂窝陶瓷;10 和11为采用氟橡胶密封封口装置;其中有阴影的部分为热介质孔道,无阴影区为冷却介质 孔道。其中,热介质入口 5和冷却介质入口 7分别位于热交换主体的两侧。实施效果采用氟橡胶密封封口装置的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允许通过热介质 最高温度为300摄氏度,可以在氢氟酸、盐酸、强碱条件下运用并且无结垢现象。(不再提 换热效率,这个指标太复杂,需针对用途测定)与碳化硅管式热交换器相比,碳化硅蜂窝陶 瓷热交换器可以允许2种腐蚀介质直接进行热交换,无需以水作为中间介质进行换热。与 十字构型碳化硅通孔壁热交换器相比,相同条件下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的通孔壁厚度 为十字构型碳化硅通孔壁热交换器的一半,并且无填充材料,热传导可以提高一倍。与氧化 硅、氧化铝材料的蜂窝陶瓷热交换器相比,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抗腐蚀性强,可以在氢 氟酸、盐酸、强碱条件下运用。实施例2 将液相烧结碳化硅蜂窝陶瓷加工成两端通孔、孔道平行且相互不联通的蜂窝 陶瓷。且单块陶瓷内孔道数量为64。该碳化硅蜂窝陶瓷内部通孔的截面为直径为5mm 的圆形;且碳化硅蜂窝陶瓷在垂直于孔道方向的外部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外形尺寸为 48X48X500mm。碳化硅蜂窝陶瓷交换器中的相邻通孔之间的通道壁的厚度为0. 5mm。将上 述制得的碳化硅蜂窝陶瓷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装配成为含有热介质入口、热介质出口、热 交换器主体、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的热交换器,采用碳化硅陶瓷焊接密封封口装 置;该热交换器主体内含有一个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换热载体,在热交换器主体内部,热介 质和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实施效果采用碳化硅陶瓷焊接密封封口装置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允许通过 热介质最高温度为800摄氏度,可以在氢氟酸、盐酸、强碱条件下运用并且无结垢现象。权利要求1.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且所述热交换主体 的一侧设有热介质入口和和冷却介质出口,另一侧设有热介质出口和和冷却介质入口 ;其 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换热载体。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蜂窝陶 瓷是指具有两端通孔、孔道平行且相互不联通、单块陶瓷内孔道绝对数量大于或等于4的 碳化硅蜂窝陶瓷。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蜂窝陶 瓷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三角形;所述碳化硅蜂窝陶瓷在垂直于孔道方向的外部截面形 状为圆形或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碳化硅蜂窝陶瓷交换器中的相邻通孔之间的通道壁的厚度为0. 5 10mm。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且所述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且所述热交换主体的一侧设有热介质入口和和冷却介质出口,另一侧设有热介质出口和和冷却介质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碳化硅蜂窝陶瓷作为换热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金晶闫永杰刘学建黄政仁陈忠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