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履带式行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184168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履带式行驶装置,通过合理地配置装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规定数目的转轮,不会造成由于增加转轮等而导致的构造的复杂化或成本的提高,在有效地防止履带脱离转轮的同时,能够利用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以良好的稳定性承受收割运送部的重量。将第一转轮(26)、第二转轮(27)、第三转轮(28)、第四转轮(29)依次从机体的前侧向后侧直线状排列配置,将这些转轮(26~29)的前后间距设定为:第一转轮(26)与第二转轮(27)的前后间距(P1)大于第三转轮(28)与第四转轮(29)的前后间距(P3),且第二转轮(27)与第三转轮(28)的前后间距(P2)大于第一转轮(26)与第二转轮(27)的前后间距(P1)。(*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履带式行驶装置,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相隔规 定距离而配置的起动轮和游动轮之间,配置有多个转轮。
技术介绍
联合收割机的履带式行驶装置有如下结构,即、除位于机体重心W的下方的前后 间距D2之外,多个转轮8的前后间距Dl,D2被设定为等间距,位于机体重心W的下方的前 后间距D2被设定为大于其它前后间距Dl (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符号为专利文献1中所记 载的符号)。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951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近年来,在进行两行或三行收割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中,通过将其构成为所谓的全 面收割方式,即、将例如机体前面的整个区域或大致整个区域设定为收割区域,从而不管从 田块的哪里开始,都可以进行作物的收割作业而不会压倒未收割的作物,可以实现高效率 的收割作业。在这样的全面收割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为了防止压倒未收割的作物,分配器 (divider)的配置例如被设定为位于收割运送部的左端部的分配器的分禾起始端在机体 的左右方向上与左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左外侧端一致或大致一致,且位于收割运送部的 右端部的分配器的分禾起始端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与右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右外侧端一致或大致一致。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分配器的配置设定,以使收割运送部的前部所具备的分配 器或扶起装置与搭乘驾驶部相比进一步位于机体前方侧的方式,使收割运送部从机体的前 端部向机体的前方延伸出很多。也就是说,在近年来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中,为了实现高效的收割作业,存在由于收 割运送部大型化且更多地向机体的前方延伸从而使施加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的重 量变大的趋势。在这样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中,若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除了位于机体重心下方 的转轮的前后间距之外,将履带式行驶装置中多个转轮的前后间距设定为等间距,则在将 转轮的前后间距设定为较小的情况下,由于位于机体前侧的转轮的前后间距也变小,因此 如果不进行使配备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的转轮的数量增多等改良,就不能在履带式 行驶装置的前部侧以良好的稳定性承受为了实现高效的收割作业而增加的收割运送部的 重量。相反,在将转轮的前后间距设定为较大的情况下,由于转轮的前后间距整体变大,无 端地使履带上转轮的引导作用无法波及的范围变大,因此难以有效地防止履带脱离转轮的 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地配置装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规定数目的转轮,在有效地抑制履带脱离转轮的情况的同时,能够利用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以良好 的稳定性承受收割运送部的重量,而不会造成由于转轮的增加而导致的结构的复杂化以及 成本的提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将第一转轮、第二转轮、 第三转轮、第四转轮依次从机体的前侧向后侧直线状排列配置,将这些转轮的前后间距设 定为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的前后间距大于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第四转轮的前后 间距,且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第三转轮的前后间距大于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的前 后间距。利用这样的特征结构,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后中央侧的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 的前后间距最大。由此,可以确保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之间的较大的履带挠曲量(撓A 代),从而可以提高在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后中央对隆起物的吸收性。其结果,在履带式行 驶装置处于开到隆起物上的状态下可以将机体高度控制为较低,从而当履带式行驶装置翻 越田垄等隆起物时,可以在使机体重心极低的稳定状态下使机体行驶。此外,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的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的前后间距仅次于第 二转轮与第三转轮的前后间距。由此,可以利用履带式行驶装置中前部侧的第一转轮和第 二转轮之间较大的跨度而稳定性良好地承受在机体的前端部被配备为向机体的前方延伸 的收割运送部的重量。其结果,即使在为了谋求高效的收割作业而扩大收割运送部的作业 幅宽从而使收割运送部大型化、且更多地向机体前方延伸而使施加于履带式行驶装置前部 侧的收割运送部的重量变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利用较大的跨度承受该收割运送部的重量 的稳定状态下使机体行驶。此外,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后部侧的第三转轮与第四转轮的前后间距最小。由 此,第三转轮与第四转轮对履带的引导作用变大,可以防止履带上转轮的引导作用无法波 及的范围无端变大的情况,可以抑制履带相对于各转轮向左右方向的位移。其结果,可以有 效地防止履带脱离各转轮的情况。因此,通过合理地配置装配于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四个转轮,在有效地防止履带脱 离转轮的情况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以良好的稳定性承受收割运送 部的重量,可以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和翻越田垄的性能等,而不会招致转轮的增加所导致 的结构的复杂化以及成本的升高。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技术中,具有防止履 带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轮以及所述第二转轮脱落的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防止履带相对于所 述第三转轮以及所述第四转轮脱落的第二履带导向件;所述第一履带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履带导向件分别被形成为在与对应的两个转轮 相同的前后位置上,具有与这些转轮的下端部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引导所述履 带的前后第一导向部,且在对应的两个转轮之间的位置上,具有位于这些转轮的下端部的 上方从而引导所述履带的第二导向部。利用这些特征结构,则可以利用第一履带导向件有效地抑制履带相对于第一转轮 以及第二转轮向左右方向的位移,这样的位移容易发生在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前部侧,是由 于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的前后间距变大而使得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的引导作用难以波及 履带而造成。此外,利用第二履带导向件,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可能发生在履带式行驶装置后部 侧的、履带相对于第三转轮以及第四转轮向左右方向的位移。然而,若将第一履带导向件和第二履带导向件上导向部的全部区域形成为第一导 向部,则会导致不能受到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的引导作用的履带上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之 间的履带部分一直与第一履带导向件上位于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之间的导向部分滑动接 触,而不能受到第三转轮和第四转轮的引导作用的履带上第三转轮和第四转轮之间的履带 部分一直与第二履带导向件上位于第三转轮与第四转轮之间的导向部分滑动接触。为此,存在行驶时在履带和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导向件之间容易产生滑 擦声、且容易发生磨损而可能导致履带式行驶装置的耐久性降低。对此,利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所述的特征结构,由于在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 第二履带导向件上形成了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使得在履带上,与第一导向部相对的 履带部分受到第一 第四转轮中任意一个转轮的引导作用,从而难以与第一导向部滑动接 触。此外,由于与第二导向部相对的履带部分位于与第二导向部对应的两个转轮的下端部 的上方,从而难以与第二导向部滑动接触。也就是说,使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导向件尽量接近转轮的下端从而更有 效地抑制履带的脱落,同时,与将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导向件上导向部的全部区 域形成为第一导向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抑制履带相对于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 导向件的滑动接触。因此,使用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导向件从而更有效地抑制履带的脱落, 同时,可以抑制行驶时履带与第一履带导向件以及第二履带导向件的滑动接触所导致的滑 擦声的产生以及履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履带式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第三转轮、第四转轮依次从机体的前侧向后侧直线状排列配置,将这些转轮的前后间距设定为: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的前后间距大于所述第三转轮与所述第四转轮的前后间距,且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第三转轮的前后间距大于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二转轮的前后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如一松本健太西田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