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024941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两个以上光学模组,其可连接成一排以上,该光学模组于内部电路层设有一组电性输入端、一组电性输出端和两个以上电性串联的发光二极管,该电性输入端与电性输出端均包含一正极接口和一负极接口,前述接口连接有电线或端子台,每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可供连接另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其负极接口可供连接前述另一光学模组的负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以方便两个以上光学模组进行快速连接,并且构成一种并联电路;而连接成排的光学模组最前端连接有电源供应器,该电源供应器与一排以上的光学模组之间设有集线器作为安装桥接,以达到电气安全性能高的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可提高电气安全性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与本技术相关的先前公开技术,如中国台湾专利号为TWI244776的“发光装置”,其揭示包括两个以上具有发光二极管基座、金属散热板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模组,其中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具有两个以上电气连接端;该发光二极管基座承载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该发光二极管基座表面设有两个以上对应电气连接于这些电气连接端的电气接点;该金属散热板与该发光二极管基座相连接,用以移除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所产生的热能;定位单元,其包括具有两个以上贯孔的定位板,且这些贯孔贯穿该定位单元并容置该发光二极管模组;以及散热单元,其与这些发光二极管模组的各该金属散热板接触,用以将这些金属散热板所具有的热能移除。其中该定位单元更包括具有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并夹置于该定位板与散热单元之间,当这些发光二极管模组容置于这些贯孔后,该电路图样与位于这些发光二极管基座的电气接点电气连接。上述公开技术,是运用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模组予以整合,但必须被集中安装在同一片印刷电路板,以组构成发光装置,前述同类发光装置和发光装置之间没有办法进行串连运用。有鉴于此,本技术技术主要针对发光装置可经由两个以上光学模组连接成至少一排以上,再配接电源供应器以提升其电气安全性,据此,该串接成排的两个以上光学模组便可一一被分散安装于各预定处,并且集中由电源供应器进行供电控制,以达到电气安全性高的技术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两个以上光学模组连接成至少一排以上、且具有电气安全性的发光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两个以上光学模组,, 该光学模组内部设有电路层,该电路层设有一组电性输入端、一组电性输出端和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该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组成电性串联形态,而所述电性输入端和电性输出端均包含有一正极接口和一负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所述负极接口外接有连接元件;据此, 每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经由连接元件承接于另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 而该每一光学模组的负极接口同样经连接元件承接于所述另一光学模组的负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形成光学模组和光学模组之间经由外部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形成一种并联电路的低电压回路。所述连接元件为电线或端子台。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电源供应器,可供两个以上连接成排的光学模组前端进行电性连接,以供应所有模组的电力,所述电源供应器设有供接设电源的交流输入端和供所述光学模组连接的直流输出端。 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作为安装桥接之用的集线器,其设于电源供应器与两个以上光学模组之间。 该集线器一端设有接头,供电源供应器进行电气连接,另一端自接头分接成并联电路的两组以上接口,该接口供两个以上串接成排的光学模组再分隔成两排以上成串的光学模组进行承接,于每一接口前端均设有电流保险丝,以提升使用安全性。 本技术的发光装置,其可将内部设有发光二极管的两个以上光学模组由外部以电线或端子台接合方式子以快速串接成至少一排以上,每一光学模组在内部电路层均设有电流异常时自动切断电路的电流保险丝,并且使串接成排的两个以上光学模组的模组之间构成并联电路,形成一种低电压回路,进而达到电气安全性的提升。附图说明 图l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示意图之二; 图3为沿图l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内部电路层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两发光装置间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两个以上发光装置串接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连接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配合集线器和电源供应器的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集线器内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学模组 lo电路层11电性输入端12 正极接口 12l负极接口 122电性输出端13 正极接口 13l负极接口 132发光二极管14 连接元件 15基板16光学透镜 17 出光端17l外盖18穿孔18l 防水元件 19电源供应器20交流输入端2 l 直流输出端22集线器30接头3l 接口32正极接口 32l负极接口 322 电流保险丝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配合本技术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进一步说明如后,以使熟悉本技术相关技术的人士,能依本说明书的陈述据以实施首先,请配合参阅图l至图4所示,其为本技术一种发光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个以上的光学模组lo,可以连接成至少一排,其中,该光学模组lo内部设有电路层11,该电路层11设有一组电性输入端121一组电性输出端13和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14,该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14组成电性串联形态,而前述该电性输入端12和电性输出端13各包含有一正极接口 121、131和一负极接口 122、 132,前述接口对应承接有连接元件15,该连接元件15可为一种电线或端子台,该端子台可为一位端子台或二位端子台,在本实施例该连接元件15使用电线配合说明,形成每一光学模组10均具备四条电线,以便两个以上光学模组10进行连接接合。另外要补充说明的是,该电路层11设在基板16上,而基板16相对于设置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14的外部罩设有光学透镜17,该基板16于设置电路层11的端面罩设有外盖 18,该外盖18设有穿孔181可供前述光学透镜17 —出光端171容套,并且在基板16与外盖18之间,以及在光学透镜17与外盖18之间均设有防水元件19,使该光学模组10整体具备防水功能供安装于室内外使用;前述基板16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种高导散热的金属基板, 而基板16相对于设置电路层11的外端面,即基板16背面直接曝露在光学模组10外部,形成光学模组10外观的一部分,具有降低成本的实质效益。继续承上所述,如图5、图6所示,本技术在每一光学模组10的正极接口 121、 131可经由连接元件15连接另一光学模组10的正极接口 121、131或电源正极接口(图中未示),而负极接口 122、132同样经连接元件15连接前述另一光学模组10的负极接口 122、 132或电源正极接口(图中未示),以达到光学模组10和光学模组10之间可经由外部连接元件15进行电性连接,并且构造一种并联电路,以形成一种低电压回路。再者,如图7所示,本技术一种发光装置,尚包括电源供应器20,可供两个以上连接成排的光学模组10最前端进行电性连接,以供应所有模组的电力;前述电源供应器 20设有交流输入端21供接设电源,和直流输出端22供前述光学模组10连接。如图8、图9所示,本技术一种发光装置,更包括集线器30,可介设在电源供应器20与两个以上光学模组10之间,作为安装桥接之用;该集线器30 —端至少设有一组接头31,可供电源供应器20进行电气连接,另一端自接头31分接成并联电路的两组以上接口 32,每一组接口 32均包含有一正极接口 321和一负极接口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以上能连接成至少一排的光学模组,该光学模组内部设有电路层,该电路层设有一组电性输入端、一组电性输出端,和组成电性串联的两个以上发光二极管,所述电性输入端和所述电性输出端均包含有一正极接口和一负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口与所述负极接口外接有连接元件;每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经由所述连接元件与另一光学模组的正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连接,而该每一光学模组的负极接口经由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另一光学模组的负极接口或电源正极接口连接,形成光学模组和光学模组之间经由外部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光学模组之间形成一种并联电路的低电压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彦纬
申请(专利权)人: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