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明刚专利>正文

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08948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其防护宽度及与车体之间的防护距离可根据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当发生车体碰撞时防护杠能有最大的变形缓冲空间,以减少对车体及被碰撞物体的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防护杠,尤其是安装在车辆的前部,能象雨伞一样可收拢 及展开的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车辆前部有安装固定的防护装置,以减少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车体的损害, 防护装置的大小及与车体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可调整的。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伞形防护杠的防护宽度及与车体之间的防护距离可根据需要在 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当发生车体碰撞时防护杠能有最大的变形缓冲空间,以减少对车 体及被碰撞物体的损害。没有资料表明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的防护杠在机动车上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其防护宽度及与车体之间的防 护距离可根据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当发生车体碰撞时防护杠能有最大的变形缓 冲空间,以减少对车体及被碰撞物体的损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机动车伞形防护杠收拢上视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展开上视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同步实现机动车防护杠的防护宽度及与车体之间的防护距离可根据需要在 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伞形防护杠。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车体1、防护杠2、左支撑杆3、右支 撑杆4等主要部件组成。其机械关系为左支撑杆3 —端的连接位11与防护杠2左端的连接位5铰接;左 支撑杆3另一端的连接位7与车体1左前端的连接位9铰接;右支撑杆4 一端的连接位12 与防护杠2右端的连接位6铰接;右支撑杆4另一端的连接位8与车体1右前端的连接位 10铰接。如图2所示。防护杠2由弹性材料制成,或者由两段物体相互铰接组成,可以用外 力改变防护杠2左右两端之间的距离。工作原理当车体1前端左右铰接的左支撑杆3、右支撑杆4通过外力的作用分别向车体1左 右两外侧同步伸展时,带动防护杠2向车体1前方和左右两侧做同步伸展移动,防护杠2被展开。如图3所示。 同理,当车体1前端左右铰接的左支撑杆3、右支撑杆4通过外力的作用向车体1 内后侧同步靠拢时,带动防护杠2向车体1做同步靠拢移动,防护杠2被收拢。权利要求1. 一种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其特征是防护杠由弹性材料制成,或者由两段物体相互 铰接组成,防护杠左端通过左支撑杆与车体前端铰接,防护杠右端通过右支撑杆与车体前 端铰接。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其防护宽度及与车体之间的防护距离可根据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当发生车体碰撞时防护杠能有最大的变形缓冲空间,以减少对车体及被碰撞物体的损害。文档编号B60R19/38GK102126475SQ20111000957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4日专利技术者郝明刚 申请人:郝明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伞形防护杠,其特征是:防护杠由弹性材料制成,或者由两段物体相互铰接组成,防护杠左端通过左支撑杆与车体前端铰接,防护杠右端通过右支撑杆与车体前端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明刚
申请(专利权)人:郝明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