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永忠专利>正文

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93695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含有1-50%的盐酸胺碘酮,优选含有5-30%的盐酸胺碘酮,其余为辅料。压片方法为现有技术中压片的方法。所述的辅料可以是赋形剂、崩解剂、表面活性剂、粘结剂、矫味剂、润滑剂中的部分或全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分散状态佳、崩解时间短、药物溶出迅速;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可吞服、咀嚼含吮或用水分散后服用,尤其适合老人、中风患者及吞服困难的患者服用;在心律失常期间可以迅速起效,有效的控制病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物制剂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少有进展,值得一提的可能仅有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十余年的胺碘酮。90年代初美国发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胺碘酮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目前,胺碘酮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之一。胺碘酮最早于1961年由Labze实验室合成。最初是作为冠状动脉扩张剂问世。70年代Singh研究发现了其电生理作用机制。1976年Rosenbaum率先将其运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在他的报道中,每日口服胺碘酮200~600mg,对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有效率为85%,对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有效率为77%[1]。此后胺碘酮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常用的是其盐酸盐,即盐酸胺碘酮。盐酸胺碘酮分子式为C25H29I2NO3·HCl,分子量为681.78,结构式为 早年为了缩短起效时间和提高疗效,胺碘酮所用剂量偏大(负荷量达37.8g,维持量1.2g/d),导致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90年代著名的CAST结果使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要降低死亡率。因此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地位开始动摇,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的方向转到了III类药物,尤其是各种“纯”的钾通道阻滞剂上。但90年代后期,被寄予厚望的“纯”的钾通道阻滞剂的临床试验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而胺碘酮却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再次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盐酸胺碘酮属III抗心律失常药物,能使心房和心室的肌纤维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此由阻滞延迟性整流外向钾流(Ik)所致,Ik可表现为快延迟整流(Ikr)和慢延迟整流(Iks)的特性。胺碘酮对Ikr和Iks都有阻滞作用。正常心肌细胞3相复极电流由Ik力Iks混合组成,但在心动过缓时Ikr的复极电流成分加大,心动过速时Iks的复极电流成分加大,因此胺碘酮优于纯III药物(选择性Ikr阻断剂),它表现了使用依赖,即在心率加快时,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加大,心率减慢时对QT间期影响减少,由此表现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大,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发生率小。胺碘酮对钠通道也有阻滞,但它阻滞的是失活态钠通道,即心率加快,钠通道阻滞作用加大,这也有利于抗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产生钠通道阻滞需较大的瞬间剂量,因此静脉注射(简称静注)所产生的钠通道阻滞作用大于口服。此外在膜电位降低时,失活态钠通道比例增加,因此在严重心肌受损时静注胺碘酮需谨慎。胺碘酮还表现弱的钙通道阻滞作用,抑制L型钙电流(ICa.l),因此有利于抑制触发活性。胺碘酮诱发TdP的发生率小,也可能与此有关。还能抑制舒张期除极斜率、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发频率,因此能抑制自律性。胺碘酮还表现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削弱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性,因此可能有利于室速/室颤的防治,降低猝死率。胺碘酮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35%~65%。单剂量口服血药峰浓度出现在口服后3~7h,在肝内代谢脱乙基,生成脱乙基胺碘酮,血浆内它与母药比值为2∶3,两者都积聚于肝、肺、脂肪组织、横纹肌、心肌、皮肤等,心肌内药浓度为血浆浓度的10~50倍。母药及其代谢产物主要排出途径为胆汁,部分再参与肝肠循环;也有经泪腺、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可忽略,因此肾功能不全者仍可应用。在我国,盐酸胺碘酮的应用剂量历来较小,口服负荷量为600mg/d,7天;400mg/d,7天,以后的维持量为200mg/天。治疗经验提示这样低剂量对多数病人已有效,但剂量掌握应要个体化,观察病人反应加以调整。综上所述盐酸胺碘酮临床疗效显著,但其难溶于水,因此其体内吸收受剂型因素影响较大。中国药典2000年版对普通片剂仅规定了崩解时限检查,对溶出度未作要求,因此不同厂家的盐酸胺碘酮片在吸收、生物利用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临床使用的盐酸胺碘酮片中,进口片疗效优于国产片。相对于普通片剂来说,分散片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并且服用方便,可吞服、咀嚼、含吮,也可置水中分散后单独服用或与果汁、牛奶同服,尤其适合老、幼和吞服固体困难的患者。根据上述原因,我公司决定在不改变给药途径和使用剂量的前提下,采用主药微粉化、内外加崩解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制剂辅料以及采用新工艺等方法研制0.2g规格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同时解决了制剂溶出度问题,确保临床疗效,方便临床使用。国内外有关该产品的研究现状和生产现状本世纪60年代,胺碘酮作为一种冠状动脉扩张剂被合成,70年代对它的电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认识,使人们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应于用临床。90年代著名的CAST结果使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要降低死亡率。90年代后期,盐酸胺碘酮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且有降低死亡率的可能,因而越发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目前国内已有盐酸胺碘酮原料药、盐酸胺碘酮小针剂、盐酸胺碘酮普通片、盐酸胺碘酮胶囊等产品。分散片是在水中能够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一种片剂,其与普通片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分散状态佳、崩解时间短、药物溶出迅速;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可吞服、咀嚼含吮或用水分散后服用,尤其适合老人、中风患者及吞服困难的患者服用;在心律失常期间可以迅速起效,有效的控制病情;与泡腾片、冻干速溶片相比,分散片的生产工艺与普通片剂相同,不需要泡腾崩解剂不需要控制室温和相对湿度,不需要真空冷冻干燥和特殊包装,生产成本低。与滴丸相比,分散片与滴丸同为速效制剂,但分散片服用方式多样,崩解更快,生物利用度高,生产设备与普通片剂相同,不需要更新添加设备。与口服液相比,分散片在体外崩解,具有口服液吸收快的优点,同时具有生产、携带、运输方便及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的制备方法。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含有1-50%的盐酸胺碘酮,优选含有5-30%的盐酸胺碘酮,其余为辅料。压片方法为现有技术中压片的方法。所述的辅料可以是赋形剂、崩解剂、表面活性剂、粘结剂、矫味剂、润滑剂中的部分或全部。赋形剂可以是乳糖、甘露醇、山梨醇、微晶纤维素、β-环糊精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吐温-8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硬脂醇磺酸酯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润滑剂可以是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矫味剂可以是甜菊素、乳糖、木糖醇或甘草甜素中的一种或任意两、三、四种的组合。本专利技术盐酸胺碘酮分散片优选含有如下组分盐酸胺碘酮200g微晶纤维素50-100g崩解剂13-60g吐温-80 4g微粉硅胶 10g甜菊素2g硬脂酸镁 5g。本专利技术制备方法为将微粉化的盐酸胺碘酮、微晶纤维素及半量的羧甲淀粉钠,混合均匀;将吐温-80溶于适量聚维酮K30溶液中,加至上述混合物中制软材,并不断用聚维酮K30溶液冲洗容器,将冲洗液加入软材中,至软材达到制粒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含有1-50%的盐酸胺碘酮,其余为辅料。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4-12-6 200410096901.11.一种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含有1-50%的盐酸胺碘酮,其余为辅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含有5-30%的盐酸胺碘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可以是赋形剂、崩解剂、表面活性剂、粘结剂、矫味剂、润滑剂中的部分或全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赋形剂可以是乳糖、甘露醇、山梨醇、微晶纤维素、β-环糊精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盐酸胺碘酮分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吐温-8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永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永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