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蓝朝荣专利>正文

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50063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使用伺服马达电动控制油压系统的泄油孔道大小而相对达到调整系统内流通的油液压流量,使能在最安全且压力最小的状态下随时控制油液压的压力,并应用本结构的驱动装置能作微调控制,进而提升使用方便性,配合使用传统的额定泄压阀组,更能提升系统的操作安全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通过伺服马达来控制油压系统的泄油孔道大小而相对达到调整系统内流动的油液压流量,可作压力微调控制之用,配合传统的额定泄压阀组,更可兼具提升较佳的控制性及操作安全性。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的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使用传统的额定泄压阀组作压力控制。详观上述公知结构,不难发现尚存些许不足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使用不方便因为额定泄压阀为限定在固定油液压的压力值时才会激活,故不具微调功能,对某些需要利用油液压做精密控制的机具而言,应用性就非常不方便。2.安全性不高因为采用额定限制方式,当所定油液压的压力值颇高时,较易因为高压力引起系统内各装置受损,或管路产生漏缝而泄油等安全性问题。对于可变液压压力的系统而言,如自动研磨机,其研磨机构对于工件的压力是可被调整的或于研磨过程可随程序动作而被改变,如此结构,亦具有以下缺失,诸如,因为现行控制阀结构多为控制流入系统油液压流量,一但超过额定所需压力时,无法实时将油压或液压油泄出以降压,即造成调整后的缓冲裕度十分有限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人有鉴于此,为提升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让使用者可于系统运作时能随时小额调整油液压压力,开发出一种符合上述条件的本技术,为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于油压系统的管路上设有一服务器控制的泄油流量阀,以对油压系统管路中的油压进行伺服可调式流量泄压的结构,以作流量微调达到压力控制之用,配合传统的额定泄压阀组,更可提升较佳的操作安全性且具有较高的油压缓冲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设有泄压阀组、伺服控制组及油道组。其中,泄压阀组具额定控制部及主体部;伺服控制组具伺服马达组、控制件及流通件;油道组为一油压或液压油流回贮液装置的汇集装置;油道组上分别设置泄压阀组的主体部以及伺服控制组的控制件,而泄压阀组主体部受额定控制部的控制以掌控第一歧管的开关,伺服控制组控制件可控制安装于油道组内流通件上流通孔做小角度旋转,以控制第二歧管的油压或液压油之泄油流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设有泄压阀组、伺服控制组及油道组;其中,伺服控制组具伺服马达组、控制件及流通件;油道组为一油压或液压油流回贮液装置的汇集装置;其中,油道组上分别设置泄压阀组的主体部以及伺服控制组的控制件,而泄压阀组主体部受伺服控制组控制件控制,带动安装于油道组内流通件上流通孔做小角度旋转,以控制第二歧管的油压或液压油的泄油流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动控制装置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油道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动控制装置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油道组示意图。10 贮液装置20 动力装置30 管路组40 电动控制装置41 泄压阀组411 额定控制部 412 主体部42 伺服控制组 421 伺服马达部422 控制件 423 流通件 424 流通孔43 油道组 431 主流道431A 入口 431B 出口432 第一歧管 432A 释压出口432B 释压入口 433 第二歧管433A 微控口 434 装置槽435 第三歧管 435A 回流入口335B 回流出口50 驱动装置60 手摇轮(MPG)70 冷却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现以较佳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请配合图1所示,本技术的主体是安装于油液压控制系统之用,自贮液装置10以动力装置20抽油,经管路组30配送到电动控制装置40,经电动控制装置40依所需压力调节流量后,再经管路组30流至驱动装置50及手摇轮(MPG)60。其中手摇轮(MPG)60为以手动控制阻挡流量的方式,可再调整驱动装置50所受压力,用过的油则经过管路组30至冷却装置70,降温后再经油道组43回到贮液装置10。另本技术主要的重点在于电动控制装置40内部配合伺服马达控制的结构部份,请配合图2所示,电动控制装置40是由泄压阀组41、伺服控制组42及油道组43所组成。其中,泄压阀组41将额定控制部411安装于主体部412上,再将主体部412配合油道组43开口完成安装,即可作为额定控制泄油之用。伺服控制组42则将伺服马达部421枢接至控制件422上,再将控制件422与安装于油道组43内的流通件423接合一体带动,流通件423相对于油道组43处设有穿孔形态的流通孔424,使流通件423可接受伺服马达部421的微调指令做小角度旋转动作,以使流通孔424与油道组43相对的油道可有不同程度对合或封闭,以控制流经此处的液压油流量,而达到随时微控系统内油液压压力的目的。请配合图3所示,油道组43内的油路设计,主要是让油压或液压油自入口431A流入,经主流道431由出口431B流出至驱动装置50,而于主流道431上分设有第一歧管432及第二歧管433。其中,第一歧管432的末端设有释压出口432A并与泄压阀组41连通控制,而泄压阀组41另端则与释压入口432B连接,释压入口432B则与贮液装置10内部连通,而第二歧管433垂直向上设有一装置槽434以供流通件423穿入其中,并使流通孔424对准第二歧管433,而第二歧管433末端另设有一垂直连通至贮液装置10内部的微控口433A。另考量维持贮液装置10的结构性,于油道组43配合冷却装置70管路组30位置处设第三歧管435,一端设回流入口435A与冷却装置70连通,另一端设回流出口435B则与贮液装置10内部连通。当系统油压或液压压力到达泄压阀组41所设的额度值时,则额定控制部411会连通管路组30,使油压或液压油自释压出口432A流经主体部412至释压入口432B流入贮液装置10内,可释放系统内较大压力。若系统压力尚未到达额定值时,则系统内油压或液压油可经由伺服控制组42的流通件423上穿孔的旋转造成切面大小,此控制流通油量,经油道组43微控口433A流回至贮液装置10内,达到微调控制的目的。而经冷却装置70冷却后的油压或液压油,则经由回流入口435A至回流出口435B回到贮液装置10内,形成封闭型循环系统。请配合图4、5、6所示,电动控制装置40亦可仅使用伺服控制组42及油道组43即可,其中伺服控制组42及油道组43皆完全同前所述。据此,确定本技术可完成下述的改良目的1、大幅提升使用方便性因为伺服控制组42伺服马达组421可控制流通件423上穿孔做小角度旋转,即可使主流道431内的液压油由此适当的泄出,以保持该流道内的压力值,且可通过流通孔424旋转角度上的变化,而产生对主流道431压力的调整与释放,所以能微控系统的油液压压力,对某些需要利用油液压做精密控制的机具而言,大幅提升其使用方便性。2、大幅提升系统安全性因为配合采用传统的额定泄压阀组41,等于是为系统多设一层安全保障,一旦有例如动力装置20突然增压的意外情况发生时,可借泄压阀组41将系统内高压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伺服式油液压流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泄压阀组、伺服控制组及油道组;其中:    泄压阀组具额定控制部及主体部;    伺服控制组具伺服马达组、控制件及流通件;    油道组为一油压或液压油流回贮液装置的汇集装置;    其中,油道组上分别设置泄压阀组的主体部以及伺服控制组的控制件,而泄压阀组主体部受额定控制部的控制以掌控第一歧管的开关,伺服控制组控制件可控制安装于油道组内流通件上流通孔做小角度旋转,以控制第二歧管的油压或液压油之泄油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朝荣
申请(专利权)人:蓝朝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