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双轮车辆的成对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990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成对轮胎(100、200),包括分别地安装在双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上的前轮胎和后轮胎,其中,前轮胎和后轮胎中每个都包括:胎体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2),胎体帘布层的端部与相应的周向环形增强结构(9)接合;带束结构(5),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胎体结构上;胎面带(6),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带束结构(5)上;一对侧壁(7),其相对于胎体结构侧向地设置到相对侧上;一对增强侧部结构(12),其侧向地设置在侧壁处。每个增强结构都包括多个帘线(13);在帘线的每一点处确定不等于零的角度(α),其为该点处帘线方向的切线和穿过该点的与轮胎的周向方向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度。角度(α)在帘线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恒定或以单调的方式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对充气轮胎,尤其涉及用于装备双轮车辆的成对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胎体帘布层的端 部与相应的周向环形增强结构接合,由此一体形成的环形元件通常称为"胎圈芯";带束结 构,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胎体结构上;一对侧壁,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胎体结 构的侧表面上,每个侧壁都朝向所述带束结构径向地延伸远离其中一个环形锚固结构;胎 面带(tread band),其通常由具有合适厚度的弹性材料带构成,在径向外部位置上设置到 带束结构上。在与轮胎的硫化同时进行的模制操作之后,在胎面带中形成纵向和/或横向 槽,该纵向和/或横向槽设置成限定期望的"胎面花纹"。 胎体结构的内壁上可以覆盖有通常称为"衬里"的气密层。该气密层实质上由气 密性弹性材料层构成,该气密性弹性材料层在无内胎的轮胎中用于在轮胎充气后确保轮胎 自身的密封。 与用于四轮车辆的轮胎相比,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需要具有涉及许多结构差异的 非常特殊的性能。最重要的差异导致的实际情况是,当摩托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其必须获 得比在直道上行驶时大得多的倾斜度,从而与地面的垂线形成一角度(称为"外倾角"),该 角度通常达到45。,而在非常激烈的行驶条件下该角度甚至可以达到65。。因此,当摩托 车过弯时,轮胎的接触区域逐渐地从胎面的中心区域移到沿弯曲中心方向轴向最靠外的区 域。为此,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由于其明显的横向曲率而具有显著的区别。此外,在弯道上 行驶的过程中,在外倾角作用的方向上产生抵抗离心力的力。从而,所产生的力随着轮胎在 这些条件下所承受的曲率和变形而变化。当涉及局部温度增大、更大的能力分布和混合滑 动时,可以消除这些变形。 因此,常规上是作用在轮胎结构上,以减小所述变形或者恶化。 在要求轮胎侧壁具有比胎体帘布层提供的强度更高的强度同时还要求减小截面高度的特殊情况下和/或特定用途中,所述轮胎的侧壁必须用额外的增强元件进行加强。 具体地,US3044522公开了 一种用于轮胎的增强件,其在胀縮鼓(coll即sibledrum)上组装并且接下来设置到轮胎胎体上。该增强件由插入有弹性填充元件的轴向相邻的层构成。每一层都由多个线圈限定,该线圈设置成彼此径向地靠近并且在具有节距和宽度的曲折路线上延伸。此外,两个不同层的线圈相对于彼此周向地偏移大约半个节距。 在欧洲专利EP1446279中,申请人已经提出采用置于子午线轮胎的侧壁处的环形刚性插入件以增强其刚性,所述环形插入件是这样获得的,即通过将至少一个连续细丝状元件缠绕几个连续回转,从而形成一系列设置成彼此径向地靠近并且与轮胎的几何旋转轴线同心的线圈。 具体地,根据申请人的观点,控制由对轮胎施加扭矩而导致的变形仍然是持续的 热点。实际上,要指出的是,在加速时与车辆向前运动对应的轮胎滚动方向上的转矩施加到5车辆车轮上,具体地是施加到后轮上,而在制动时与前述方向相反的转矩施加到车辆车轮 上,具体地是施加到前轮上。 所述两种类型的转矩都涉及轮胎扭曲并且由此尤其是改变弯道上轮胎印迹的形 状,产生局部温度上升并且增大了消耗。 此外,由轮胎上转矩引起的扭曲越大,则轮胎响应速度越慢,因此车辆控制速度越 慢。 申请人:已经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增大成对轮胎由于在制动时和加速时均施加扭矩 而导致的扭矩的抗性。 此外,申请人已经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减小在制动时和加速时引起变形之后轮胎 响应的延迟。 申请人:还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增大子午线轮胎的侧壁的刚性,同时在轻量化、乘坐 舒适性和高速结构阻力方面保持子午线结构轮胎的典型优点。 申请人:已经发现,可以通过生产设计成安装在双轮车辆的前、后车轮上的成对轮 胎来解决所述这些问题,其中成对轮胎中的每个轮胎都设置有一对增强结构,该对增强结 构设置在轮胎侧壁处并且包括多个倾斜的帘线。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对轮胎,包括分别地安装在双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上的前轮胎和后轮胎,其中,所述前轮胎和所述后轮胎中每个都包括 胎体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成形为基本上为超环形(toroidal)的构造,所述胎体帘布层的端部与相应的周向环形增强结构接合; 带束结构,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胎体结构上; 胎面带,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带束结构上; —对侧壁,其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侧向地设置到相对侧上; —对增强侧部结构,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设置在侧壁处; 其中 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包括多个帘线; 在帘线的每一点处,角度(a)确定为所述点处帘线方向的切线和穿过所述点且 沿轮胎滚动方向定向的与轮胎的周向方向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在所述后轮胎中,所述角度(a)大于90° ,在所述前轮胎中,所述角度(a)小于 90° 。 在这里和下文中,轮胎的滚动方向指的是当轮胎安装在车辆上时与所述轮胎的向 前运动方向对应的旋转方向。 优选地,所述角度(a)在所述帘线的整个长度范围内都是恒定的或者以单调的 方式变化的。 这样,增强侧部结构的帘线设置成在轮胎滚动期间承受妨碍轮胎自身变形的力, 如下文中更好地示出。 根据优选实施例,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为基本上环形的结构。 优选地,增强结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侧壁的高度的20%。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包括 胎体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成形为基本上为超环形的构造,所述胎体帘布层的端部与相应的周向环形增强结构接合; 带束结构,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胎体结构上; 胎面带,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带束结构上; —对侧壁,其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侧向地设置到相对侧上; —对增强侧部结构,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设置在侧壁处; 其中,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包括多个帘线;其中 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从径向最内部位置朝向所述带束结构延伸至相应的环形增 强结构的径向外端; 在帘线的每一点处确定不等于零的角度(a),所述角度(a)为所述点处帘线方 向的切线和按照轮胎滚动方向穿过所述点的与轮胎的周向方向相切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角度(a )在所述帘线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恒定。 优选地,所述角度(a)在所述帘线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以单调的方式变化。 根据涉及的轮胎的实施例,所述角度(a)大于20° 。 优选地,对于前轮胎而言,排除极限情况,所述角度(a)包括在2(T至89°范围 内。 优选地,对于后轮胎而言,排除极限情况,所述角度包括在9r至160°范围内。 有利的是,所述帘线由金属制成。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帘线包括高模量织物纤维。 在这里和下文中,高模量纤维指的是弹性模量至少为大约25000N/mm2的纤维。 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的一些优选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详细说 明中,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借助非限制性实例阐述本说明书,其中 图1为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的侧视图,该轮胎设置有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增强侧部 结构; 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沿着与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的侧视图,其中突出了具有沿直线延伸的帘线的增强侧部结构; 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沿着与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对轮胎(100、200),包括分别地安装在双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上的前轮胎和后轮胎,其中,所述前轮胎和所述后轮胎中每个都包括:胎体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2),所述胎体帘布层成形为基本上为超环形的构造,所述胎体帘布层的端部与相应的周向环形增强结构(9)接合;带束结构(5),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胎体结构上;胎面带(6),其在径向外部位置处设置到所述带束结构(5)上;一对侧壁(7),其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侧向地设置到相对侧上;一对增强侧部结构(12),每个增强侧部结构都设置在侧壁(7)处;其中:每个增强侧部结构(12)都包括多个帘线(13);在帘线(13)的每一点处,在所述点处帘线方向的切线和穿过所述点且沿轮胎滚动方向定向的与轮胎的周向方向相切的切线之间确定一角度(α);在所述后轮胎中,所述角度(α)大于90°,并且在所述前轮胎中,所述角度(α)小于9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布鲁彻利G达吉尼M马里亚尼R帕伦特
申请(专利权)人: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