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龚斌专利>正文

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38798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包括拉手体(1),拉手体(1)通过微发泡技术注塑制成,拉手体(1)两端与金属夹(2)联结,金属夹(2)分别与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连接在车厢顶棚,左小支架(3)装在拉手体(1)左端,再与弹簧和护套的组合件(5)装配,右小支架(4)装配在拉手体(1)的右端,再与阻尼器(6)装配,金属夹安装在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上。所述拉手体(1)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形、椭圆形或梯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起到缓冲和阻止的作用,减少意外事故所带来的影响。(*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技术涉及一类汽车内饰件的注塑成型,尤其实用高端汽车车 厢内顶棚^立手体的成型注塑。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都是采用气辅成型技术的拉手,其特点是气体注入 到制体的未凝固的溶体内部,形成气体通道,推动溶体充满模具型腔。其缺 陷是气辅成型技术只用于消除拉手体的收缩痕,而且拉手重量较大,手感不 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是提供一种微发泡技术注塑成型车 厢拉手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包括拉手体l,所述拉手体1通过微发泡技术注塑制 成,拉手体1两端与金属夹2联结,金属夹2分别与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 连接在车厢顶棚,左小支架3装在拉手体1左端,再与弹簧和护套的组合件5 装配,右小支架4装配在拉手体1的右端,再与阻尼器6装配,金属夹2安 装在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上;所述拉手体l的形状可以为半圓形、椭圆形 或梯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降低了拉手重量,拉手翘曲减少,同时消除收缩痕;增强了手感。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拉手形状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拉手体剖面形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特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但是 本实施方式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包括拉手体l,所述拉手体1通过微发泡技术注塑制 成,拉手体1两端与金属夹2联结,金属夹2分别与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 连接在车厢顶棚,左小支架3装在拉手体1左端,再与弹簧和护套的组合件5 装配,右小支架4装配在拉手体1的右端,再与阻尼器6装配,金属夹安装 在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上。所述拉手体1的形状可以为半圓形、椭圆形或 梯形。左小支架3通过金属夹2装配在微发泡注塑拉手体1的左端,右小支架4 也通过金属夹2装配在微发泡注塑拉手体1的右端,微发泡注塑拉手体1、金 属夹2、左小支架3和右小支架4这四部分组成一个拉手,安装在汽车顶棚上, 起到緩沖和阻止的作用,以减少意外事故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包括拉手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体(1)通过微发泡技术注塑制成,拉手体(1)两端与金属夹(2)联结,金属夹(2)分别与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连接在车厢顶棚,左小支架(3)装在拉手体(1)左端,再与弹簧和护套的组合件(5)装配,右小支架(4)装配在拉手体(1)的右端,再与阻尼器(6)装配,金属夹(2)安装在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顶棚拉手,包括拉手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体(1)通过微发泡技术注塑制成,拉手体(1)两端与金属夹(2)联结,金属夹(2)分别与左小支架(3)、右小支架(4)连接在车厢顶棚,左小支架(3)装在拉手体(1)左端,再与弹簧和护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斌
申请(专利权)人:龚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