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94111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锁扣机构、内杆、内开杆、衬套、儿童保护杆、以及中间杆。内杆可从车辆的室内侧操作,绕在车门上设置的支承销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中间杆具有插入上述支承销的引导孔。中间杆,伴随着上述儿童保护杆的转动而被该儿童保护杆推压时,相对于支承销沿上述引导孔移动并推压上述衬套,由此使上述衬套的位置在上述未固定位置和上述固定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门锁装置,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该车辆用门锁装置具 备外壳、锁扣机构、内杆(inside lever)、打开杆(openlever)、作用杆以及儿童保护杆。锁 扣机构将车门相对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内杆在车门开放时由搭乘者从车室内侧操作。打 开杆可解除由锁扣机构实现的车门的关闭状态。作用杆,可在允许从内杆向打开杆传递转 矩的不固定位置以及不允许转矩传递的固定位置移动。儿童保护杆以相对外壳可自由转动 的方式与该外壳连结。利用上述儿童保护杆相对外壳的转动,作用杆在不固定位置以及固 定位置之间移动。作用杆以及儿童保护杆构成儿童保护机构。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儿童保护杆,以绕与内杆的转动轴不同的转动轴转动的方 式配置在远离内杆的位置。因此,儿童保护机构会变得大型化。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3-3286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儿童保护机构紧凑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车辆用门锁装置。车辆用门锁装 置具备锁扣机构、内杆、内开杆、移动体、儿童保护杆、以及中间杆。锁扣机构,其将车门相对 于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内杆,其可从车辆的室内侧操作,绕在上述车门上设置的转动轴自 由转动地被支承。内开杆,其绕上述转动轴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可解除由上述锁扣机构实现 的上述车门的关闭状态。移动体,其可移动至能够从上述内杆向上述内开杆传递转矩的未 固定位置和不能传递上述转矩的固定位置。儿童保护杆,其绕上述转动轴自由转动地被支 承,并输入用于使上述移动体移动的操作力。中间杆,其具有插通上述转动轴的引导孔。中 间杆与上述儿童保护杆和上述移动体协动。当中间杆伴随着上述儿童保护杆的转动而被该 儿童保护杆推压时,中间杆相对于转动轴沿上述引导孔移动并推压上述移动体,由此使上 述移动体的位置在上述未固定位置和上述固定位置之间移动。优选,上述移动体可自由滑动地被内开杆支承。随着上述中间杆相对于上述转动 轴沿上述引导孔移动,上述移动体以在上述内开杆上滑动的方式被上述中间杆推压,由此 上述移动体未固定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间移动。由此,上述内杆、内开杆以及儿童保护杆相互同轴地绕上述转动轴自由转动地支 承,并且,对于使上述移动体在未固定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间移动的上述中间杆的引导是以 使上述转动轴在上述引导孔内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可以将上述儿童保护杆和上述 中间杆,与上述内杆和上述内开杆一起集中地配置在上述转动轴的周围,从而可以将儿童 保护机构进一步紧凑化。优选,车辆用门锁装置还具备在上述车门上设置的引导销。上述中间杆具有与上述引导孔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并供上述引导销插通的长孔,上述中间杆,随着 相对上述转动轴沿上述引导孔移动而相对上述引导销沿上述长孔移动,由此使上述移动体 在上述未固定位置和上述固定位置之间移动。由此,用使上述转动轴及上述引导销分别在上述引导孔以及上述长孔内做直线相 对移动的极简易的构造,实现对使上述移动体在未固定位置以及固定位置之间移动的上述 中间杆的引导。优选,上述移动体具有卡合突部。上述中间杆具有供上述卡合突部插通的圆弧状 孔。上述移动体配置在上述未固定位置时,上述圆弧状孔配置在沿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 周向延伸的位置。由此,上述移动体在未固定位置以及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可以利用随着在上述引导 孔内的上述转动轴的相对移动而用上述圆弧状孔推压上述卡合突部的极简易的构造来实 现。此外,伴随来自上述内杆的转矩传递,在支承上述移动体的上述内开杆绕上述转动轴转 动时,可以通过上述卡合突部在上述圆弧状孔内移动(空走),从而避免与上述中间杆的干 涉。优选,上述锁扣机构被适宜地安装在上述车门上。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还具有在 上述锁扣机构上安装的外壳。该外壳收容上述内杆、上述内开杆、上述移动体、上述儿童保 护杆以及中间杆,并且支承上述转动轴。由此,可以通过将上述内杆、上述内开杆、上述移动体、上述儿童保护杆以及中间 杆收容到外壳中来实现单元化。优选,上述内杆具有沿上述转动轴的径向朝向上述转动轴切有切口的的卡合槽。 上述移动体具有向与上述转动轴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设置而可与上述卡合槽卡合的第 一卡合突部。在上述移动体位于上述未固定位置时,上述第一卡合突部配置在上述卡合槽 内,由此能够从上述内杆向上述内开杆传递转矩。在上述移动体位于固定位置时,上述卡合 突部配置在上述卡合槽外,由此不能从上述内杆向上述内开杆传递转矩。由此,对于可或不可从上述内杆向上述内开杆传递转矩的的切换,可以通过切换 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槽的卡合脱离的极简易的构造来实现。优选,上述中间杆具有,在上述移动体配置在未固定位置时,以该转动轴为中心沿 周向延伸的圆弧状孔。上述移动体具有以插通于上述圆弧状孔的方式朝向与上述转动轴的 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设置的第二卡合突部。上述中间杆,随着沿上述引导孔移动而利用上 述圆弧状孔的内壁推压上述第二卡合突部,由此使上述移动体在未固定位置和固定位置之 间移动。由此,对于上述衬套的未固定位置以及固定位置间的移动,可以通过伴随在上述 引导孔内上述转动轴的相对移动而用上述圆弧状孔推压上述第二卡合突部的极简易的构 造来实现。此外,伴随来自上述内杆的转矩传递,支承上述衬套的上述打开杆绕上述转动轴 转动时,可以通过上述第二卡合突部在上述圆弧状孔内移动(空走)来避免与上述中间杆 的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锁装置的车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门锁装置的锁扣机构的立面图。图3是图1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1的门锁装置以及其动作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门锁装置以及其动作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图1的门锁装置以及其动作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图1的门锁装置以及其动作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车门1内,沿该车门1的后缘设置有门锁装置10。门锁装置10与 在未图示的车身上固定的撞针2卡合而将车门1相对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此外,在车门 1的内壁上以露出于车室内的方式设有内拉手3,并且在车门1的外壁上以露出于车室外的 方式设有外拉手4。如图2所示,门锁装置10具有锁扣机构11,该锁扣机构11具有锁扣12以及柱13。 锁扣机构11通过与上述撞针2卡合而将车门1相对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在关闭车门1 时,锁扣12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与撞针2卡合,同时柱13以阻止锁扣12的旋转的方式与锁 扣12卡合,由此车门1被保持为关闭状态。此外,当柱13以允许锁扣12的旋转的方式旋 转时,该锁扣12在未图示的复位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 向旋转。这样,锁扣12与撞针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车门1变为相对车身可打开的状态。接下来,参照图3 图8详细说明门锁装置10。图3表示车门1处于未锁定状态(解锁状态),且表示通过上述内拉手3的操作容许车门1的打开操作的状态。将图3所示 的门锁装置10的状态称为儿童锁未固定状态。如图3所示,门锁装置10具备呈箱状的外壳21和动作机构。该动作机构具备内 杆22、内开杆23、作为移动体的衬套24、活动杆26、恐慌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锁扣机构,其将车门相对于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内杆,其可从车辆的室内侧操作,绕在上述车门上设置的转动轴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内开杆,其可自由转动地被上述转动轴支承,可解除由上述锁扣机构实现的上述车门的关闭状态;移动体,其可移动至能够从上述内杆向上述内开杆传递转矩的未固定位置和不能传递上述转矩的固定位置;儿童保护杆,其绕上述转动轴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并输入用于使上述移动体移动的操作力;中间杆,其具有供上述转动轴插通的引导孔,并且与上述儿童保护杆和上述移动体协动,当中间杆伴随着上述儿童保护杆的转动而被该儿童保护杆推压时,中间杆相对于转动轴沿上述引导孔移动并推压上述移动体,由此使上述移动体的位置在上述未固定位置和上述固定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月龙次郎西尾贵士山田祐介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