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9107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其目的在于,在转子的沿着旋转轴线的两侧设置定子从而减小推力,同时不会使产生交变磁场的背轭的个数增加。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具备转子(1)、电枢(2)和定子(3)。转子(1)是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电枢(2)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从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与转子对置。定子(3)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经由转子使励磁磁通与电枢绕组交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在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以下,仅记载为"旋转电机")中,定子和转子隔着沿着旋 转轴线的间隙而配置。这样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即,即使沿旋转轴线方向薄型化也能够 扩大用于产生励磁磁通的永久磁铁的磁极面,容易提高绕组的占空系数,并且与该结构的 大小相比能够增大转矩和输出。 在旋转电机中,沿着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旋转轴线方向") 在定子和转子之间作用有吸引力(在本申请中称为"推力")。该吸引力导致轴承磨损增大、 轴承寿命縮短等问题。 在旋转电机中,为了防止作用于轴向的推力,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例如,沿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定子的两侧设置两个转子。或者沿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转子的两侧设置两个定子。在上述两种结构中,都会沿旋转轴线方向产生相互反向的一对推力,从而在整体上减小在旋转轴线方向产生的推力。 另外,与本申请有关的文献如下所示。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530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昭61-185040号公报 但是,在设置有两个转子的结构中,轴承的结构复杂化。而且,由于旋转轴线变长, 所以还存在容易产生扭转振动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l具有两个转子,并且仅在其中一个转子上设置有永久磁铁。但 是,由于设置有两个转子,所以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由于现有的定子采用了电枢,所以在设置有两个定子的结构中存在产生交 变磁场的两个背轭。当在背轭中产生交变磁场时,会产生铁损、特别是磁滞损耗,因此不希 望增加电枢的背轭个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技术在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中,在转子的沿 着旋转轴线的两侧设置定子从而减小推力(》,》卜力),同时不会使产生交变磁场的背 轭的个数增加。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缓和作用在产生励磁磁通的永久磁铁上的退磁 场的影响。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简单地调整励磁磁通。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一方式具备转子(l),其是能够绕旋 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电枢(2),其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从与上述旋 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与上述转子对置;以及定子(3),其从上述旋转轴线方 向的另 一侧经由上述转子使励磁磁通与上述电枢绕组交链。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二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一方式中,上述转子(1)具有第一磁性环(102N),从上述定子(3)向该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第一极性 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二磁性环(102S),其配置成比上述第一磁性环更靠上述旋转轴线(Q) 侧,并且从上述定子向该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第二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一磁性板 (100N、101N),其与上述电枢(2)对置地在上述周向上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一磁性板与上 述第二磁性环磁分离,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磁连接;以及第二磁性板(100S、101S),该第二 磁性板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上述第一磁性板交错 的方式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与上述第一磁性环及上述第一磁性板磁分离,并与 上述第二磁性环磁连接。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三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二方式中,上述 第一磁性板(101N)的与上述旋转轴线相反一侧连接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并且该第 一磁性板在径向延伸直到到达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的上述电枢(2)侧为止。上述第二 磁性板(101S)的上述旋转轴线侧连接于上述第二磁性环,并且该第二磁性板在径向延伸 直到到达上述第一磁性环的上述电枢侧为止。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四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二方式或第三方 式中,上述定子(3)具有第一磁极面(30N),其向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上述第一极 性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二磁极面(30S),其向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上述第二极性的 上述励磁磁通;以及永久磁铁(30A、30R),其向上述第一磁极面和上述第二磁极面供给上 述励磁磁通。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五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 永久磁铁(30R)在上述旋转轴线(Q)的周围形成为环状,并且在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线的径 向上被磁化,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一铁芯(31N)和第二铁芯(31S),该第一铁芯和第二铁 芯分别从外周侧和内周侧覆盖上述永久磁铁,上述第一铁芯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上 述第二铁芯呈现上述第二磁极面(30S)。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六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五方式中,上述 定子(3)还具有第三铁芯(31B),该第三铁芯用于将上述第一铁芯(31N)和上述第二铁芯 (31S)从上述转子(1)的相反侧磁结合起来,从而使从上述永久磁铁(30R)产生的磁通局部 地短路。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七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 永久磁铁(30A)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至少任一方。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八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七方式中,上述 永久磁铁(30A)在周向上配置成环状。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九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八方式中,上述 永久磁铁(30A)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双方。上述定子(3) 还具有第一辅助铁芯(33N),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对置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磁极 面(30N)磁连接;以及第二辅助铁芯(33S),其与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对置配置,并且与 上述第二磁极面(30S)磁连接。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 永久磁铁(30A)仅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任一方。上述 定子(3)还具有轭(30Y),该轭(30Y)与上述永久磁铁(30A)磁连接,并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另一方。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一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至第十方式的任一方式中,上述定子(3)还具有在上述周向上巻绕而成的励磁绕组(32)。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二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转子(1)还具有多个磁性体(101Q),这些磁性体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第一磁性板(100N、101N)和第二磁性板(100S、101S)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而且这些磁性体在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磁分离的同时相互磁连接在一起。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三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a),该磁性环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在上述旋转 轴线(Q)的相反侧沿周向连接起来。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四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c),该磁性环在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 环(102S)之间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沿周向连接起来。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五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该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具备:转子(1),其是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电枢(2),其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从与上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与上述转子对置;以及定子(3),其从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经由上述转子使励磁磁通与上述电枢绕组交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能成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