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7352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预防、控制、治疗或诊断急性或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预防、控制、治疗或诊断急 性或慢性疾病中的应用。2.
技术介绍
可证明能够与一种或多种抗原结合的抗体片段,如Fab、SCFv、双抗体、三抗体和四 抗体适于多种临床应用。这些类型的表位结合蛋白保留了对抗原的结合特异性,但缺少刺 激针对所结合抗原的免疫应答的功能,即它们缺少效应功能。对增加单独抗体分子结合的价态或抗原决定簇数目所进行的努力导致开发了 双特异性抗体(BsAb)(例如参见 Jimenez 等,Molecular Cacner Therapeutics2005 4(3)427-434,Lu 等.J. of Immun. Methods 1999 :230,159-171 和美国专利公开号 20070014794和20050100543)。BsAb是基于免疫球蛋白(Ig)的分子,它与相同或不同抗原 的两个不同表位结合。例如,抗体可对肿瘤细胞抗原和效应细胞如活化T细胞或功能试剂 如细胞毒素具有特异性。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物(Engager)或BiTE 分子是一种BsAb类 型,显示可运用于临床应用(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号7,112,324)。对于增加超过两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努力产生了三特异性抗体样结构,它由通过 铰链区结构域侧接的三个不同的scFv结构域组成,可通过二硫键连接使所得蛋白质环化 (参见美国专利号20050175606)。然而,因为依赖于单个二硫键进行环化,该抗体样结构的 稳定性仍旧是一个问题。阻碍开发用作治疗剂的多表位结合抗体如BsAb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难以产生足 够数量和质量的抗体用于临床研究。具体说,传统的方法包括将两种不同杂交瘤融合以 产生表达两套重链和轻链的细胞的杂交的杂交瘤法,以及化学偶联法(Carter等,(1995) J. Hematotherapy 4:463-70)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在杂交的杂交瘤中共表达两套不同的IgG轻链和重链可产生多至10种轻链 和重链对,这些对中仅有一对形成功能性双特异性异源二聚体(Suresh等(1986)Methods Enzymo 1. 121 :210_28)。从诸如杂交的杂交瘤产生的同源二聚体和非关联Ig轻链和重链的 错配异源二聚体这些非功能性物质中纯化抗体不仅麻烦而且效率低下。两种IgG或其片段的化学交联同样是不充分的,并可导致抗体活性的丧失(Zhu 等,(1994)Cancer Lett. 86 127-34)。与杂交的杂交瘤方法类似,从诸如化学偶联得到的 多聚聚集体等非功能性物质中纯化抗体常常是困难的,且产率通常较低(Cao等,(1998) Bioconj. Chem. 9 :635_44)。开发了多种重组方法来提高多表位结合抗体的生产效率。例如,已开发以 抗体片段(Carter 等(1995) ;Pluckthun 等(1997)Immunotechology 3 :83_105 ; Todorovska 等(2001) J. Immunol. Methods 248 :47_66)和全长 IgG 的形式(Carter (2001) J. Immunol. Methods 248 :7_15)有效产生BsAb的方法。例如,通过所谓“旋钮入 孔,,(knobs-into-holes)工程改造使Ig CH3结构域有效异源二聚化(Ridgway等 1996Protein Eng. 9 :617_21 ;Merchant 等 1998Nat. Biotech. 16 :677_81)以及将不同特异性的单链Fv (scFv)与全长IgG分子的N或C末端融合(Zhuang等Protein Eng. 200013 361-7 ;CoIoma 和 Morrison Nat. Biotechnol. 199715 159-63),从而产生同源全长 IgG 样BsAb。利用或不利用弹性接头将两种单链Fv(ScFv)或Fab片段遗传融合(Mallender 等 J. Biol. Chem. 1994269 199-206 ;Mack 等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92 :7021_5 ; Zapata 等 Protein Eng. 19958. 1057-62),通过二聚化设备如亮氨酸拉链(Kostelny 等, J. Immunol. 1992148 1547-53 ;de Kruif 等 J. Biol. Chem. 1996271 :7630_4)和 IgCX /CHl 结构域(Muller 等 FEBS Lett. 422 259-64);通过双抗体(Holliger 等(1993)Proc. Nat. Acad. Sci. USA. 199890 6444-8 ;Zhu 等 Bio/Technology (纽约)199614 192-6)、Fab-scFv 融合(Schoonjans 等 J. Immunol. 2000165 7050-7)和小抗体形式(Pack 等 Biochemistry 199231 1579-84 ;Pack 等 Bio/Technology 199311 1271-7),构建 BsAb。.在大多数这些例 子中,这些重组方法产生二价双特异性抗体分子,这些分子对其每一靶抗原而言是单价的。另一些抗体,如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提供了许多优于传统靶向表位的优势,例 如,但不限于,对免疫沉默结构域的接近、扩展的靶点库、新的结合特异性,以及与药物、放 射性核素、毒素、酶、脂质体和病毒偶联。因为具有这些显著优势,本领域需要构建并有效产 生功能性多价和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所述蛋白能够以高亲和力与至少三种或多种表位 结合,并保留引起抗体效应功能的能力。不应认为对本文所述参考文献的引用或讨论意味着承认这些参考文献是本专利技术 的现有技术。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够与多个表位结合并包含抗体恒定结构域Fc区的新的多特异性 表位结合蛋白。如本文所用术语“Fe区”指含有CH3、CH2和抗体恒定结构域铰链区的至少 一部分的多肽。Fc区可任选包括一些抗体类型中出现的CH4结构域。如本文所用Fc区可 包含抗体恒定结构域的整个绞链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 包含抗体的Fc区和CHl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包含抗体 恒定结构域的Fc区、CHl区和CK/λ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文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多特异 性表位结合蛋白和/或多肽链在天然情况下不存在或不是天然序列(组成和取向)Ig分 子。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本文所述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并非在体外通过将一对抗 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化学交联产生。本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包含一、二、三、四或多条多肽链。在具体实施方 式中,本专利技术的表位结合蛋白包含2-4条多肽链。本专利技术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的每一条 链可包含1、2、3、4、5、6、7、8或多个表位结合域。表位结合域可为scFv、单链双抗体、抗体可 变区(如,重链和/或轻链可变区)、肽模拟物或其它本领域所知表位结合域。可将多肽链内包含的Fc区和表位结合域以多种不同取向连接在一起(本文中所 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第一和第二条多肽链的分离的多特异性表位结合蛋白,其中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条链包含至少两个表位结合域(EBD)以及一个或多个Fc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吴高长寿C海N迪马斯
申请(专利权)人:米迪缪尼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