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85239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其包括横截面均为圆环的内磁环和外磁环,内磁环活动设置于外磁环内,并与外磁环间具有间距,内磁环外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内磁环和外磁环均为导体并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碰撞传感器,在一定的加速度的作用下,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采用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由于其在通常情况下内外磁环不接触,而当获得任意方向足够大的加速度时,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碰撞传感器的两极,触发碰撞传感器发出碰撞信号,因而该结构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能感应任意方向的碰撞,并可循环使用,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感器领域,特别涉及碰撞传感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碰撞传感器触 发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以及其它相关行业中经常使用到碰撞传感器,在撞车时用来触发安全气囊等 安全保护装置的启动,或用于切断大功率元件的供电等。目前广泛使用的碰撞传感器触发 装置的结构是有方向性的,一般为1维2向。在汽车行驶的正向、侧向等方向分别使用这样 的单向碰撞传感器,一台汽车需要至少4个触发装置,并且通常不能重复使用。由此造成碰 撞传感器的生产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万向,可循环使用,结构 简单,成本低廉,且应用范围较广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具有如下构成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包括内磁环和外磁环,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的横截面均 为圆环,所述的内磁环活动设置于所述的外磁环内,并与外磁环间具有间距,所述的内磁环 外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均为导体并分别通过导线 连接碰撞传感器,内磁环连接于碰撞传感器的正极,外磁环连接于负极,在一定的加速度的 作用下,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碰撞传感器的正负极。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触发装置还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绝缘外壳,所 述的绝缘外壳内嵌设有所述的外磁环,所述的上盖板和下盖板分别扣合于所述的绝缘外壳 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的内磁环分别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活动抵设于所述的上盖板与下盖板 之间。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上轴承和下轴承均为滚珠轴承。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连接于外磁环与碰撞传感器之间的导线穿设于 所述的绝缘外壳中。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上轴承、下轴承、上盖板和下盖板均为导体,所 述的连接于内磁环与碰撞传感器之间的导线连接于所述的上轴承或下轴承或上盖板或下 盖板与碰撞传感器之间,并通过所连接的上轴承、下轴承、上盖板或下盖板导通所述的内磁 环与碰撞传感器。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内磁环和/或外磁环的材料为磁钢。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间的磁场强度通过向内磁环和 外磁环充磁进行预设。该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中,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之间各方向上的磁场强度均相 同,所述的内磁环与外磁环为同心圆环且处于稳态。3采用了该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由于其包括内磁环和外磁环,且内磁环外 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内外磁环不接触,当获得任意方 向足够大的加速度时,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碰撞传感器 的正负极,触发碰撞传感器发出碰撞信号。该结构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具有能感应任意 方向的碰撞,可循环使用,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的垂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在图2中B-B截面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包括内磁环1、外磁环2、上盖板 3、下盖板4和绝缘外壳5。其中,所述的内磁环1和外磁环2的横截面均为圆环,所述的内 磁环1活动设置于所述的外磁环2内,并与外磁环2间具有间距。如图3所示,所述的内磁 环1的外侧和外磁环2的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所述的内磁环1和外磁环2均为导 体并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碰撞传感器,内磁环1连接于碰撞传感器的正极,外磁环2连接于负 极。在一定的加速度的作用下,内磁环1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2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 碰撞传感器的正负极。所述的外磁环2嵌设于所述的绝缘外壳5内,所述的上盖板3和下 盖板4分别扣合于所述的绝缘外壳5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的内磁环1分别通过上轴承6和 下轴承7活动抵设于所述的上盖板3与下盖板4之间。所述的连接于外磁环2与碰撞传感 器之间的导线8穿设于所述的绝缘外壳5中。所述的上轴承6、下轴承7、上盖板3和下盖 板4均为导体,所述的连接于内磁环1与碰撞传感器之间的导线(图中未示出)连接于所 述的上轴承6或下轴承7或上盖板3或下盖板4与碰撞传感器之间,并通过所连接的上轴 承6、下轴承7、上盖板3或下盖板4导通所述的内磁环1与碰撞传感器。在一种较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轴承6和下轴承7均为滚珠轴承。在另一种较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内磁环1和/或外磁环2的材料为磁钢。所 述的内磁环1和外磁环2间的磁场强度通过向内磁环1和外磁环2充磁进行预设。在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内磁环1和外磁环2之间各方向上的磁场强 度均相同,所述的内磁环1与外磁环2为同心圆环且处于稳态。在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中,本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的上盖板3和下盖板4将内磁 环1以及上下轴承6和7紧紧夹在中间,内磁环1与外磁环2都是可充磁的磁钢,如图3所 示,内磁环1与外磁环2相对的一面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彼此之间承受斥力,保证内磁环 1在不受到较大的源于加速度的力的情况下,不会碰到外磁环2。轴承6、7与盖板3、4之间 是滚动摩擦,利用脂润滑,可大大降低机械磨损。上下盖板3和4利用螺栓固定在绝缘外壳 5的两端。绝缘外壳5的材质可以是尼龙或者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给外磁环2通电的导 线8穿过绝缘外壳5,并且对导线出口进行密封处理。内磁环1导电可以靠轴承6、7和上下4盖板3、4直接传导,只要与外磁环2之间保持绝缘即可。或者也可以通过导线,从绝缘外壳 5穿过,这样就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不受外界电流的干扰。在发生撞车的时候,由于突然间 减速得到很大的加速度,使得内磁环1与外磁环2克服斥力彼此接触,(斥力的大小根据撞 车实验的加速度数据,折算为磁场强度,在给磁环1和2充磁时设定)触发碰撞信号,使安 全气囊弹出,或者使大功率电子器件断电,从而保护乘客的安全。采用了该专利技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由于其包括内磁环和外磁环,且内磁环外 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内外磁环不接触,当获得任意方 向足够大的加速度时,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碰撞传感器 的正负极,触发碰撞传感器发出碰撞信号。该结构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具有能感应任意 方向的碰撞,可循环使用,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优点。在此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 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 而非限制性的。权利要求1.一种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装置包括内磁环和外磁环,所述 的内磁环和外磁环的横截面均为圆环,所述的内磁环活动设置于所述的外磁环内,并与外 磁环间具有间距,所述的内磁环外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所述的内磁环和 外磁环均为导体并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碰撞传感器,内磁环连接于碰撞传感器的正极,外磁 环连接于负极,在一定的加速度的作用下,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 所述的碰撞传感器的正负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传感器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装置包括内磁环和外磁环,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的横截面均为圆环,所述的内磁环活动设置于所述的外磁环内,并与外磁环间具有间距,所述的内磁环外侧和外磁环内侧具有相同的磁极极性,所述的内磁环和外磁环均为导体并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碰撞传感器,内磁环连接于碰撞传感器的正极,外磁环连接于负极,在一定的加速度的作用下,内磁环克服斥力运动,并与外磁环接触从而导通所述的碰撞传感器的正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允丁祥根叶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