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00372 阅读:4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待处理水体进行酸化: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气体,利用CO2与水反应产生H+的特性对藻液进行酸化,使藻液pH达到一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2:连续通气:酸化处理开始后,在每日的光照期间定时向藻液通气,至藻液pH达到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3:中止通气:当藻液由通气前的浅绿色变至接近澄清,叶绿素a的值接近于0,或者抑制效果不随酸化处理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停止通气。其中,于步骤2中还包括监测藻液pH及叶绿素a的步骤:每日通气前对藻液的pH及叶绿素a进行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CO2酸化藻类生长环境的方法来抑制蓝藻生长,能有效地抑制蓝藻的生长,实际操作性强,且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富营养湖泊治理
,尤其涉及抑制蓝藻生长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水资源 防治相对不足,湖泊污染日趋严重,其中滇池、巢湖和太湖等重点湖泊尤为严重。而水华的 爆发则是湖泊严重污染的一个主要特征。水华的爆发使得水味变腥发臭、深水层的DO降 低、有毒物质的释放、影响供水水质及净水成本的增加、水生生态的变化。其中最易形成水 华、影响范围最广、毒性最强的是蓝藻门藻类。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 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在爆发蓝藻水华 的湖泊中,占优势的种群通常为微囊藻属或鱼腥藻属,此外,微囊藻属中的铜绿微囊藻所产 生的藻毒素毒性是最大的。因此,关于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去除污染湖泊中的藻类和藻毒素 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目前最常用的控藻和除藻技术一般可分为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化学除藻技术通过向水体投放化学药物(如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二氧化溴、一些 广谱意义上的除草剂等)来控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该方 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相反,随着投加量的越来越多,药剂品种的不断更换,对环境 的二次污染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水质环境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物理除藻技术目前在许多供饮用水水域(如水库)应用的比较多,主要包括黏土 絮凝除藻、微滤膜和活性炭除藻、机械法和挖泥法除藻等。而且利用活性炭去除微囊藻毒素 (MC)也是目前各自来水公司比较常用的方法。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减少已积累在表 层底泥中的TN和TP,但易破坏底泥中的有聚集氮磷功能的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致使大部 分氮磷无法被聚积于湖泊底部,而溶解于湖水中。生物除藻技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 行转化、降解及转移作用,从而使水体环境健康得到恢复。但运用这种方法有可能造成意想 不到的二次污染。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134623)提出了一种抑制蓝藻生长综合治理 污染水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受污染的水域上,用浮标式围栏圈成“莲池”,将“莲池”抛 锚固定在水面上,在“莲池”中种养水葫芦;控制水葫芦繁殖数量,及时打捞“相对过剩”的 水葫芦;将打捞“相对过剩”的水葫芦,可用于新增“莲池”种养繁殖,也可经厌氧发酵生产 沼气,作为新能源原料。该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湖水中的氮磷含量,但是如何打捞 长满为患的水葫芦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三种传统的方法治理水华的出发点是以藻类为直接对象(物理方法除藻、化 学药剂杀藻)或间接对象(生物方法除N、P)进行控制和去除。这些传统方法在短期均达 到除藻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方法显示出来的弊端使之无法成为除藻的有效方法。因 此,寻求一种有效而有利的控藻方法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题。目前众多学者大都围绕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抑藻的研究。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pH、营养盐、CO2等条件,而温度、氮磷比、pH值被认为是影响微囊藻生长 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环境因子。同其他影响因素一样,关于PH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已被人们 研究得较为透彻,研究认为各种藻类生长都有它适合的PH值范围,pH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 速度,进而影响到种类的演替;PH对于浮游植物的组成和规模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 言,蓝藻偏好较高的PH值。然而在这些试验过程中改变pH值的方式均为使用NaOH、HCl等 化学试剂,且大都以改变PH的初始值为对比条件来得到不同的抑制程度。这对于利用改变 PH为条件抑制藻类生长的原理来治理实际污染的湖泊而言缺乏实际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在于提供,不需要使用酸碱化学试剂,便可 有效而有利的抑制富营养湖中蓝藻的生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 对待处理水体进行酸化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气体,利用CO2与水反应产生H+的特性对 藻液进行酸化,使藻液PH达到一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2 连续通气酸化处理开始后,在 每日的光照期间定时向藻液通气,至藻液PH达到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3 中止通气当藻 液由通气前的浅绿色变至接近澄清,叶绿素a的值接近于0,或者抑制效果不随酸化处理时 间发生明显变化,停止通气。其中,于步骤2中还包括监测藻液PH及叶绿素a的步骤每日通气前对藻液的pH 及叶绿素a进行测定。其中,于步骤1中,所述预先设定的酸度为pH在6.5以下,较佳地,所述预先设定 的酸度为PH值在6. 0 6. 5之间。其中,于步骤2中,每日的通气频率取决于藻液在光照期间pH的变化,若通气前实 测PH值减去设定pH值的差值大于0. 2以上,则增加通气频率,使藻液的pH在光照期间与 设定的PH两者最大差值小于0. 2。其中,于步骤2中,随着pH的不断降低,增大气体流速。其中,于步骤1中,当水中藻体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 气体。其中,于步骤1中,若欲使藻液中蓝藻失活,则将水体酸化至pH≤6. 0 ;若只需藻 液中蓝藻在一段时间内停止生长,则将水体酸化至pH在6. 5左右。其中,于步骤3中,抑制效果不随酸化处理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为藻液的颜色不再 发生明显变化或叶绿素a的值趋于稳定。其中,每日于光合作用期间通气,通气频率为2 4次/日。较佳地,每日通气频率为2 4次/日(每日光照期间每次通气处理的时间间隔应 大约一致,并尽量使其在光照期间平均分布。如若通气频率为4次,从早上7点进行通气, 那么应每隔3或4个小时进行通气)。并且,于步骤2中,随着pH的不断降低,应增大气体流速,以使pH在短时间内(30 分钟之内)达到设定的酸度水平。具体地说,欲使PH由大于6. 5的值降至6. 5,一般用40ml/ min左右的流速进行通气;若欲再使pH降至6.0,则需将流速增高至SOml/min左右;而若使 pH由6. O降至5. 5,则需将流速增至100ml/min以上。另外,于步骤1中,水中藻体一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便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 气体,效果最佳;于稳定期通入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较对数期较差。本 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利用CO2酸化藻类生长环境的方法来抑制蓝藻生长,能够有效地抑 制蓝藻的生长,实际操作性强,且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抑制蓝藻生长方法的步骤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空白槽和酸化槽的叶绿素a随时间变化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空白槽和酸化槽的叶绿素a随时间变化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空白槽和酸化槽的叶绿素a随时间变化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研究摒弃了传统的使用酸碱试剂来调节pH的方法,通过不同的CO2通气量得到 不同的PH,进而考察不同pH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抑制水中蓝藻的生长。图1为本专利技术抑制蓝藻生长方法的步骤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利用CO2 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如下步骤1 对待处理水体进行酸化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气体,利用CO2与水反应 产生H+的特性对藻液进行酸化,使藻液pH达到一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2 连续通气酸化处理开始后,在每日的光照期间定时向藻液通气,至藻液 PH达到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3 中止通气当藻液由通气前的浅绿色变至接近澄清,叶绿素a的值接近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待处理水体进行酸化: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气体,利用CO↓[2]与水反应产生H↑[+]的特性对藻液进行酸化,使藻液pH达到一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2:连续通气:酸化处理开始后,在每日的光照期间定时向藻液通气,至藻液pH达到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3:中止通气:当藻液由通气前的浅绿色变至接近澄清,叶绿素a的值接近于0,或者抑制效果不随酸化处理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停止通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 对待处理水体进行酸化向接种后的藻液通入CO2气体,利用CO2与水反应产生 H+的特性对藻液进行酸化,使藻液pH达到一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2 连续通气酸化处理开始后,在每日的光照期间定时向藻液通气,至藻液pH达 到预先设定的酸度;步骤3 中止通气当藻液由通气前的浅绿色变至接近澄清,叶绿素a的值接近于0,或 者抑制效果不随酸化处理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停止通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2中还包括监测藻 液PH及叶绿素a的步骤每日通气前对藻液的PH及叶绿素a进行测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1中,所述预先设 定的酸度为PH在6. 5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定的酸度为 PH值在6.0 6. 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蓝藻生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2中,每日的通气 频率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传平郝春博王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